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汉纪”的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末年荀悦撰《汉记》,自谓是“约撰 旧书(即《汉书》),撮叙表、志、总为帝纪, 通比其事,例系年月。”(《汉纪·序》)“凡《汉 纪》,其称‘本纪’、‘表’、‘志’、‘传’者, 《书》家本语也。其称‘论’者,臣悦所论,粗表 其大事,以参得失,以广视听也。”(《汉纪·目 录》)就是说,他的《汉纪》,不过是用编年史的写 法,将《汉书》表、志、传中的材料,按照年月 顺序,简约“通比”,归总为帝纪而已。就连史 论,也有不少是抄自《汉书》。历代学界,也认 为《汉纪》仅仅是对“班固旧文,剪裁联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47),“删取其要”(《…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又称《待访录》、《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夷留书》又称《留书》、《南雷黄子留书》。对这两种著作,前人多不了解其中关系,对其书名、卷数、刊刻情况等问题也存在种种误解。关于《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年代,黄宗羲于癸卯年(康熙二年)所写题辞作了明确交代。他说:“前年壬寅复,条具为治大法,未卒数章,遇火而止。今年自蓝水返于故居,整理残帙,此卷犹未失落于担头舱底,儿子某某请完之。冬十月,雨窗削笔,喟然而叹。”据此,可知该书初成于康熙元年壬寅夏,完成于康熙二年癸卯冬,即公元一六六二至一六六三年。《明夷待访录》的书名、卷数问题,是和《明夷留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两书的关系,各家著录情况不一。黄宗羲本人著作只提及《待访录》之书名(见《破邪论自序》和《思旧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好太王碑是四世纪至五世纪为高句丽好太王歌功颂德而建立的。碑体有铭文1,800字,高6米。它是在好太王死后2年,即公元414年由其长子长寿王在国都内城(现中国吉林省集安)的东北方建立起来的。好太王即广开土王,在位22年,使领土有了很大的扩展。碑文不仅是研究四世纪后期至五世纪初高句丽历史的绝好材料,也是研究东亚史不可缺少的史料。对碑文的研究始于明治16年末。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佐伯有清的《广开土王碑研究史》(吉川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0,(2)
《荡平岭碑记》石碑,位于吉林省白山市境内江源与临江分界处的老岭,有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两通《荡平岭碑记》石碑,它们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设长白府、纪念修通老岭至临江公路而立的纪功碑。本文通过介绍此碑传拓过程,简述了中国传统传拓技术及其功用。《荡平岭碑记》拓片,是研究长白山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四库总目提要》的补正订误,继前辈学者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縉先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后,近又有李裕民先生《四库提要订误》(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崔富章先生《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大作问世。兹将我们在翻检《总目》时发现的是书疏误而又未见余、胡、李、崔等先生论及者数则,整理补正如下。本文引录《总目》文字均据中华书局1965年整理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省称《总目》)。(一)《总目》卷156:《筠溪集》二十四卷。宋李弥逊撰。弥逊字似之,连江人,居于吴县……是集首有楼钥序,称其归隐西山十六年,不复有仕宦意。按:《筠溪集·附录》《李公家传》谓李弥逊  相似文献   

6.
关于明朝正统来年在浙江处州地区爆发的以矿工为主体的“宣寇之乱”以往史家有所论及。有关这次起义的史料,诸如至今残留在宣平城南十里处的天井潭背巨石石刻,明吏部尚书王直作的《陶忠烈公祠堂记》,大学士邱濬撰的《陶忠烈公神道碑记》,以及《括苍汇记》、《鸿猷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和清代处州地区的府、县志均载:“宣寇之乱”的首领是叶宗留、陈鉴胡(或陈谏胡)、陶得二(或陶得义)。而后来治史者论及此事件时,皆冠以叶、陈两人。但我认为,陶氏是此次大暴动唯一自始至终和最有影响的领导者,而陶氏真名应为“德义”,并非“得二”。最早记载“陶德义”这一名字的,是此次暴动失败后的景泰三年,宣平县教谕徐润在《蔡巡检妻包氏传》中写道,“陶德义聚逆流毒村落,俨挈家避难东岩。贼围岩,烧寨劫财货,掠妇女。”稍后,安庆训道彭博所撰的《蔡巡检传》里也记载:“正统十四年己巳,浙处州陶德义聚众劫掠,今安庆望江县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东瓯古史按照《史记》的有关记载,一直停留在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驺摇开国说的基础之上。明王叔果的《重修汉东瓯王庙记》(1583年),欧阳希亮撰的《告祭汉东瓯王文并序》(1614),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撰《东瓯王庙之碑》(1663),孙锵鸣撰《东瓯大事记》,以及《永嘉县志》、《温州通览》,都把东瓯信史发端于驺摇。积习相沿,深入人心,几乎成为定论。但温岭、黄岩交界的唐岭脚发现周代徐偃王城遗址,“在故城基底层还发现不少春秋战国的实物,稍上有大量秦汉时期的遗物等”。加上临海上山冯、乐清白石、永嘉永临等地陆续出土春秋晚期至战国的大量青铜器,表明东瓯开发历史决非公元前192年所能局限。  相似文献   

8.
此书收《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即《传习录》中篇,系阳明重要论学书札之一。《阳明年谱》载此书于嘉靖五年丙戌条下,谓“八月答聂豹(文蔚)书。”按《阳明年谱》嘉靖三年甲申条记:“十月,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传习录》薛侃首刻于虔,续刻于越。”钱德洪《传习录》中篇首序云:《答聂文蔚》之第一书属“元善(南大吉)所录之旧,”钱氏仅照此移录。故此书不可能成于嘉靖五年,只能成于嘉靖三年十月以前。此书已倡致良知,《年谱》正德十六年辛已条云:“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故此书又当成于正德十六年以后。  相似文献   

9.
胡三省,字身之,原名满孙,旧字景参。以“所居狭小磵旁,多古梅”,世称“梅磵先生”。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四月初二日出生于浙江宁海县中胡村一个比较贫寒的渎书人家庭中。笔者多年来注意胡三省事迹的探索,曾在宁海找到一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修的《胡氏宗谱》。其中有南宋景定二年(1261)、咸淳二年(1266)、咸淳五年的三道皇帝救命;胡幼文撰的《三省公墓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道光十四年(1834)、同治八年(1869)和光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5,(3)
清代满洲镶黄旗沙济富察氏的祖茔地原位于沈阳汪家河,该祖茔地立有康熙帝追赠沙济富察氏先祖的诰封碑及其后裔子孙祭祖立的碑亭。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富察敦崇撰《思恩太守年谱》中,详细记录了汪家河沙济富察氏祖茔地点、规模、年代。因其祖茔遭损毁,碑文鲜有人知,故在沈阳汪家河出土的沙济富察氏祖茔墓碑及其后人富良秋手中祖传的"祭文"虽经专家考证,却与年谱记载的祖茔碑文相左。因此,有必要就年谱对沙济富察氏祖茔碑文的记载做一考释。  相似文献   

11.
来信摘登     
编辑同志: 你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刊登的《<小豆棚>述评》一文说,曾衍东的著作“主要有笔记小说集《小豆棚》六卷。此书尚未见诸小说著录”。事实上,中华书局出版的上海图书馆于一九五九年编的《中国丛书综录>》第一册第229页有;“小豆棚十六卷(清)曾衍东撰,光绪六年(1880)排印”,可见《小豆棚》并不是“尚未见诸小说著录”。  相似文献   

12.
我先后阅读有关圣雄甘地(印度人如此称呼)事迹的书,不止此数,但阅后多未加摘记;其有所摘记而存留至今者止于下列三书耳: 一、《印度的发现》(尼赫鲁著,译者胡仲持,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 二、《尼赫鲁自传》(张宝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胡仲持等译,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48年) 三、《甘地自传》(吴耀宗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 今但就往年所摘记者,与此读书录志我对甘地为人的一些体会认识. 兹先简括地说一下甘地的身世和为人:甘地出身吠舍种姓,母亲奉教极笃。少时留学英  相似文献   

13.
戴震(一七二三──一七七七)是清代著名的音韵学者,对上古音颇有研究,写有《声的考》和《声类表》两书。前者是有关音韵学一些问题的论述,是一部韵学通论式的著作,后者是一部表现上古音系的等韵图,是他进行古韵分部工作的总结。据戴氏的学生、著名的文字音韵学家段玉裁在此书的序言中说:“丁酉(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七年)之五月,师又自著书日《声类表》,以九类者谱之(按:戴氏初分上古音为七类二十部,后来改订为九类二十五部),为九卷。一曰歌鱼铎之类,二曰蒸之职之类,三曰东尤屋之类,四曰阳萧药之类,五曰庚支陌之类,六曰真脂质之类,七曰…  相似文献   

14.
王筠《说文系传校录》(简称《校录》)对徐锴《说文系传》的字头、释义、音切等内容做了全面校勘和研究,成为清代《说文系传》校勘研究的集成性著作。该书初为校补朱文藻《说文系传考异》而作,后另择善本进行系统校勘。在征引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见出土文献材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旁征博引,考证详尽,规模庞大,创见精审,取得了重要成就。《校录》一书集中体现了王筠对《说文系传》的研究成果,为其“《说文》四大家”之一的学术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所居住的神奈川县大和市深见台,有座高60公分左右的“阿伊努之碑”。正面碑文是“南无阿弥陀佛。两千年前阿伊努古墓附近的万灵碑”;左侧碑文:“昭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施主中丸银治”;右侧碑文:“神奈川县史迹调查委员石野瑛认定”。这是几十年前,在路边杂草丛生的坟地中发现的。我出生在北海道北见国的诸滑村,村旁就有阿伊努族古墓,所以,从童年起就非常关心阿伊努民族,很想弄清那座“阿伊努之碑”的来历。然而,石野瑛、中丸银治两位先生现都已过世,虽然向市有关部门和文物保护单位提出了保护、研究“阿伊努之碑”  相似文献   

16.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5,21(6):144-148
黄叔璥(1681-1757),清顺天府大兴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历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湖广道御史、第一任巡台御史等职。其学术涉及历史地理、金石目录以及理学义理等方面,著有《南征纪程》、《国朝御史题名录》、《近思录集朱》等书,尤其是《台海使槎录》一书是清代台湾历史上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7.
元代王与,浙江温州人,所撰《死冤录》,是继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赵逸斋的《平冤录》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部光辉的法医学文献,对司法检验和法医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大法医学家,理应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然至今很少有人评价,几至湮没无闻。后人读其书而不能知其人,难免掩卷兴叹。清初,在收入《四为全书》时,《四库总目提要》对之曾有介绍: “《无冤录》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永乐大典》载此书,题元王与撰。与,不知何许人。卷中自称昔任盐官检二孕妇事,盖尝官海盐县令。《永乐大典》载其《自序》一篇,题至大改元之岁,是武宗戊申年作也。”这可算是重要典籍有关作者的最早介绍。虽然略而不详,但对作者的姓名、官职、成书年代毕竟作了一些考察,迄今仍被人们当作权威性的材料加以引用。不过必须指出,这个介绍是有许多问题的。今天,根据现有史料,加以考辨,澄清事实,也许不为无益。  相似文献   

18.
中外知名的杭州保俶塔初建于何时,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有关书籍中说法不一。一说此塔系吴越开国之主钱镠在位(893—932年)时,由宰相或大臣吴延爽所建(如《杭州与西湖史话》、《西湖揽胜》等);另一说则认为塔是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由钱俶母舅吴延爽所建(如《杭州史话》、《中国名胜词典》等)。我以为二说的年代皆为不当。对于保俶塔是吴延爽所建,南宋《咸淳临安志》、《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志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山海经》其书陶渊明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诗所说的《周王传》为今尚行世的汲塚古文之一《穆天子传》,至于“山海图”,则为《山海经》及其图谱。《山海经》一书行世极久,其纪事之时间跨度甚大,下及战国,上限远过于《尚书》。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一名秀)《上山海经表》说: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  相似文献   

20.
《明夷待访录》(原名《待访录》)是黄宗羲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清代统治者大搞文字狱,致使《待访录》一书既未公开流传、也未全部刊刻,以致乾隆以后刊印的各种《明夷待访录》版本,仅为原书的三分之一。其余篇章或作为《南雷黄子留书》(一称《留书》)在民间流传、或散入《南雷文钞》一类传抄本中,从而得以部分地保存下来,但却鲜为人知了。笔者在寻访、考证黄宗羲遗著的过程中,有幸发现了埋没已久的《待访录》未刊文——《文质》和《封建》两篇很有价值的政论文。《文质》篇阐明了历史进化的合理与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