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红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中国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首先创办起来的。他们来华的实质是他们武力入侵的前奏。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华入侵的加强,外报在中国出版逐渐增多,而且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他们曾一度几乎垄断了中国新闻出版业。受西学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此时也纷纷办刊,宣传改革主张、寻求救中国的道路。但是,在当时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中国,中国封建势力仍然强大的情况下,中国近代报刊虽然出现了,但它必定要走一条曲折而艰辛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中期起,外国传教士相继踏入百色,并恃权胡作非为,犯下滔天罪行。但为了传播“福音”,他们也在百色进行传教布道,宣传西方文化;开设学校,培养新式教徒;给药施善,创办近代医疗机构等活动。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近代百色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荫桓与戊戌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耀登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正> 张荫桓与戊戌维新运动有重要的关系,但有关近代史、戊戌变法史的论著颇乏记述,对其人其事缺乏应有的了解,显然是被我们忽视了的一个重要人物。而肖一山先生则据《续孽海花》等资料,认为“荫桓不仅荐康,且为维新运动之主持人”,是“实际暗中为之运用者”,见解独到。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讨。本文不揣浅陋,根据诸家记载,也就张荫桓与维新运动有关的几个问题,略作论述,以就教前辈、同仁。 相似文献
4.
王晓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一百年前京师大学堂从酝酿、倡议到筹办、创立的历史过程,论述初名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为什么是戊戌维新和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并考证京师大学堂创办和开学的具体经过和日期 相似文献
5.
邓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
1861年烟台开埠,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早期在烟台的活动就是讲经布道、传播福音、发展教徒,虽然有教育活动,但或者是个别传教士的副业,或者是纯粹宗教活动的补充,因此遭到人民的冷漠和排斥,传教士不得不改变传教方式。 相似文献
6.
刘继德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
康有为思考了多年的变法问题,到甲午战后已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政治运动。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变法所提出的丰富内容,给这场变革带来了特有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变法从何处着眼?康有为在研究对比东西方各国和中国的问题中,得出了一个有价值的论断:中国贫弱受侮的根源在于落后的封建政治制度。他不满足于只学习西方的 相似文献
7.
陈锡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4)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变法维新运动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几乎同时开始。这两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虽然结束的时间有先后,目标、路线不同,但都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探讨一下这两个运动的异同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使我们恰如其份地评价这两个运动,并更清楚地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些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8.
王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1):118-126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伴随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推动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并进而影响中国社会进程。作为在华传教士报刊活动的两支主流,在华基督教报刊和在华天主教报刊呈现阶段性发展态势和特征,前者经历了起步期、停滞期、初步发展期、转型期、快速发展期、持续发展期,后者经历了发端阶段、初步发展、勃兴时期、快速发展、深入发展阶段。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是正确认识其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基础。其历史分期反映了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发展态势及其在传教事业和西学东渐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和本土新型报刊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直以为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书,殊不知,早在1936年11月,伦敦出版的《神灵之手》就已介绍了红军长征,作者是一名瑞士籍英国传教士。被扣押后受到红军的保护和照顾1934年9月30日,瑞士籍英国传教士阿米弗雷德·勃沙特夫妇,经贵州安顺赶到黄平县城旧州,与居住在一所天主教堂的加拿大籍英国基督教牧师阿诺利斯·海曼夫妇等一行人会合后,离开旧州前往镇远。 相似文献
10.
郭大松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1-7
晚清时期,基督新教两大教派——美国南部浸信会和美国北部长老会派出的差会在登州府城蓬莱安家落户,前者传教大部分时间失败,后者则基本全程成功。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地处海边一隅的小城,先后有110余名传教士云集于此居住、生活、布道,蓬莱文化同时也是胶东文化的巨大包容性是这一罕见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浸信会的失败、长老会的成功以及蓬莱文化的内在底蕴,都给今人留下了值得冷静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戊戌维新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康梁等人发动的维新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把洋务时期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进到制度层面的现代代。康有为、梁启超鉴于当时的严峻形势,积极探索救国方法,寻求变革中国政体的方案并加以实践。这场空前规模的对现行皇朝政治体制改革方案虽然流产了,但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有益尝试并产生重大影响。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宋淑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
戊戌维新,是一场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为了“救亡”与“启蒙”的双重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指出,要救中国,只有变法维新,而要维新,就要学习西方。维新派改变了洋务派在固守“中体”时所表现出的妄自尊大的颟顸态度,主张通世界之知识,采万国... 相似文献
13.
刘墉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6,(7)
山脚住了一个传教士,山上新搬来一个妓女。自从知道上面住了个妓女,传教士就很不安。传教士常从门缝往外看,看到许多路过的男人,东张西望一阵,然后一扭腰,就偷偷冲上山。“这些淫虫!”传教士暗骂,“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岂知全让我看到了。”传教士也和“那女人”见过几面,女人确实漂亮,朝传教士直笑,好像要勾引传教士,幸亏传教士立刻躲进屋里。“太不像话了,竟然想来勾 相似文献
14.
赵党留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87-88,91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那么戊戌维新则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继续、扩展和深化,是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和新尝试,它在背景目的、道路方向和结果影响等方面都与洋务运动截然不同。从近代化的新视角、以与洋务运动比较研究的新方法重新审视戊戌维新,无疑有助于深化对戊戌维新、洋务运动及二者关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维新运动期间,汤寿潜的影响虽并不彰显,但他也没有消极遁隐,在办学植才、参与学会、创办报纸、刊刻新书等维新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同时,他对封建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主张变革修省,提出了变革科举、庙产兴学的主张,虽然当时其思想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和软弱性,但其务求实效的变革精神更为卓著。 相似文献
16.
杨锦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试论戊戌维新中的张之洞●杨锦銮甲午战争的惨重失败,使中国面临“几千年未有之巨变”,朝野上下为之震动,这一客观形势为张之洞的进一步崛起造成了一个极有利的时机。洋务领袖李鸿章因订立《马关条约》声名狼藉,“生归困谗,威胁权劫”。另一领袖刘坤一已经老朽,政绩...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是百年前戊戌维新中的著名人物。他以大无畏的革新精神,向存在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君主专制的纲常名教发动了猛烈的批判,对清朝统治者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同时冲破重重阻力,推行变法维新,最后为变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桑咸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2)
戊戌维新思潮是一股要求政治革新的社会思潮。民族危机加深和西学东渐,引起了传统文化内部结构的变动。其思想渊源的内容是:今文经学的勃兴,明末遗民思想的复活,王学价值的重估,佛学研究兴趣的浓厚,先秦诸子学的渐成显学。在文学上,新文体和诗界革命都是为了宣传新思想、改造旧思想。这些变化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立异,又是对西方文化中的某些思想的趋同。这些变动反映着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陈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49-51
鉴于"堂堂之中国,而无一女学堂",经元善等创办了经正女学。作为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打破了教会女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同时,不管在办学过程中,还是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它都深受传教士和教会女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是百年前戊戌维新中的著名人物。他以大无畏的革新精神,向存在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君主专制的纲常名教发动了猛烈的批判,对清朝统治者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同时冲破重重阻力,推行变法维新,最后为变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