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百年来,人类学的云南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经验是:人类学的本土化.本土化的要义就是去西方化,把人类学的云南研究从西方的殖民主义为导向改变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为导向;把西方的民族分治、民族分立、民族独立的人类学取向,改变为中国的民族和睦、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人类学取向.尊重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尊重人类学工作者的独立人格,保证人类学工作者思想的自由,是人类学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学工作者发挥智慧、做出成绩的环境,也是人类学云南研究的重要经验之一.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坚持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人类学云南研究的基本原则.人类学的云南研究无疑会对人类学的发展做出新贡献.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云南研究,不仅在中国具有范式的意义,在世界上也有普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诸种女性主义思潮在学术舞台此起彼伏的状况不同,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从文化多元角度来看,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发展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它不仅对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多元性有重要价值,而且也将为世界妇女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摘要]本文对中国灾害人类学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述评,认为中国灾害人类学有多种灾害研究类型,如地震、干旱、泥石流、灾荒史、石漠化等,但系统的灾害人类学研究源于汶川大地震之后。文章同时还探讨了灾害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理论解释框架和方法论问题,认为多种灾害类型的研究,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多种研究方法论,特别是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是中国灾害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汉学人类学疏离于一般人类学的过程,中印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影响力比较,人类学大师的有关经历与论著,侧面反映了人类学中国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留下的余地.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要成为一个有世界意义的"地区类型",就要在学科内部探索人类学知识与"当地思想"的"现实表达"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出于对这一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的深刻意识,人类学大师对中国人类学才产生一个共同期待: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但是,海内外中国人类学在此方面的研究,并未达到本应达到的水平.致力于中国研究的人类学若要对世界人类学有所贡献,那就需要"反思地继承"前人成就,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政治文化的历史动态过程、帝国宇宙观展开深入研究. 在中国研究中进行有历史基础和关怀的人类学研究,将对世界人类学的理论探讨和当代世界文化关系的处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区域研究是将有关宗教、种族、语言、思维等文化观念同某一区域的群体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人类学的区域性研究视野。二战以后的地中海一带形成了系列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范式,20世纪后期又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批判的浪潮。中国的人类学也在与西方"主流"人类学的非对称性碰撞中,形成了宗族、仪式、乡村与民族等研究领域,即中国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比较突出的研究模式。不同于地中海的多元文明复合区域,中国的"区域人类学"带有较为明显的国家意象之下的文化与社会研究视野。从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人类学的多元理论地带,可以逐渐反思并弱化长期主宰学术思维的"西方-非西方"二元架构,从差异中深化对人类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术相对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作者的田野调查经历,阐述了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人类学。从中国情况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说明,中国人类学者将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的方法相结合,是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而近二三十年来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走向,也使其在深入研究汉人社会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田野工作开创了一种有别于书斋式的研究思路,对人文学科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借鉴田野工作的成果来审思、检讨教育学,对探求教育研究的应有之义大有裨益。本文借鉴人类学田野工作研究一个社会所采用的特殊方法和研究视角等,就如何丰富、充实教育研究,更新教育学研究观念和视角,拓宽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发展扎根于中国的本土教育的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绍明教授长期致力于西南区域人类学和民族学界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为了推动西南各省区民族研究的合作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初,马曜、李绍明、何耀华、余宏模、平措次仁和童恩正等联合西南地区民族学界的同仁,发起并成立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该学会的成立推动了西南地区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学会的有关研究成果现已构成了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自成立以来开展的重大学术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南区域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9.
音乐人类学民族志是音乐人类学家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研究者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音乐人类学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20多年来,许多音乐人类学家纷纷把民族志研究方法应用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逐渐成熟起来。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包括确定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对象、作为搜集资料方法的“参与观察”、作为研究成果的音乐人类学民族志报告的撰写等。  相似文献   

10.
历史人类学是20世纪前期新兴的一门学科,虽然学界对其学科定位、学科性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学术界已对此学科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通过简略梳理历史人类学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并以王明珂先生的历史人类学著作《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为例,浅析其研究方法,以期厘清对历史人类学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田野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当今的人类学在延续着异文化研究传统的同时,也掀起了本土研究的浪潮。对人类学的异文化研究和本土化研究进行反思,分别找出二者的优点和弊端,成为当代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新趋势。就从事本土研究为主的中国学者而言,怎样在本土文化和异文化中寻找契合点,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世人类学发展史上,前辈学者李安宅引入了英国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其著述涉及社会学、意义学、美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广阔的领域,但他是借助各学科知识去透视、分析和衡量人类文化现象,构成一个文化人类学系统。他译介和阐发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和以人类学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以及他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成就,均对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现在研究文化人类学尚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江华教授在访谈中从自己的个人学术经历出发,谈到了他对广西地方社会的长时段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广西人类学研究与西南人类学研究的关系,触及了西南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有关中国区域社会中地方性社会知识如何呈现等人类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因西藏以及中印关系历史问题,作为西方学术领域重要区域研究的喜马拉雅人类学尚较少被中国学者关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喜马拉雅将成为中国一个新的学术高地。文章对西方人类学领域中的喜马拉雅研究进行梳理,指出西方人类学的喜马拉雅研究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东方学的研究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了欧洲观察者的结构-功能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演绎着多元化、多主题的学术史历程。西方人类学领域的喜马拉雅研究为人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类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一是强调人类学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研究方法 ;二是注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三是开展应用性研究 ,积极参与政府行为 ,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 ;四是强调田野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国文学人类学以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来研究文学。在理论上,它主要借鉴了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以及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研究。神话原型批评在理论生成上存在着严重的比附性,本身并不科学,对它的过度依赖令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视域狭窄。从根本上看,文学人类学是一种文化研究,侧重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它无法从整体上揭示文学的特性,也无法逃避文化泛化与相对性的困扰。因此,创建本土化的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人类学存在五大范式,分别是进化论范式、哲学人类学范式、历史人类学范式、文化人类学范式和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范式。进化论范式、哲学人类学范式专注于教育的普遍性,历史人类学范式、文化人类学范式和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范式则强调教育的多样性与特殊性。综合使用五种范式对于调和教育研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教育研究和教育人类学主要是单一的文化人类学范式,难以全面处理教育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因此,认识、理解和运用教育人类学的多种范式对我国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研究的特长和优势在于运用参与观察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某一社区做出微观的、即民族志分析。至今人类学研究的领域已从原始氏族、部落扩展到乡村和都市社区,担负起复杂社会的研究工作,而每一次扩展都伴随着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的更新及视野的拓宽。20世纪初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后,乡村社区便成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研究,如葛学溥(D.H.Kulp)的《华南农村生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林耀华的《金翼》,杨懋春的《一个中国的村庄:山东台头》等。二是20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4个阶段: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中国人类学学者从翻译西方人类学著作、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大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到成立中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学会等均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正不断走向兴盛,同时也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等问题,但不断强化的"学科互涉"以及广大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必将促进人类学研究保持活力,继续开拓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中国研究一直并非是美国经济人类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中国学术界对于这一在大洋彼岸兴起的边缘学科也非常地陌生,仅有零星的少量论作问世。本文首次对这些"特例性"的学术行为与观点,作了全面系统的回溯,并对经济人类学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