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从词地位的提高、“兴观群怨”诗观对词的影响以及“温柔敦厚”的审美趋向三方面分析了在儒家诗学影响下的词学发展,说明儒家诗学这一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学进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的词学研究与传统的词学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他的词学研究,原不是为了词学的“中兴”,而是为了适应当时“文学革命”的需要,为白话文学提供“历史材料的证明”。但是他的研究本身,由于使用了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给千年词学带来了新的局面,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词的社会影响,客观上导致了词学的“中兴”。胡适对词史的分期,对词人词作的评价,与他所持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和白话文学的标准是相统一的。评价胡适的词学研究,应该着眼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英汉复合词的构成要素,发现无论是从对词的组成要素的认识,还是从对词的组成要素的判定来看,英语和汉语的构词特点和本质均不相同,从而进一步说明英语是以“词”为本位的,而汉语是以“字”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6.
谈词的形式     
词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词又有别于其它事物,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即使我知道一个人的名叫雅各,我对它还是不了解。”词的形式和内容发生种种联系的基础是“约定俗成”。这是由“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决定的。多年来,我国对词的内容——词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词的形式,特别是词的形式和内容间的“约定俗成”的联系,虽经多次讨论,但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情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情”作为词作生发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词情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情”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上述三方面,从主体上展开了词情之论,使古典词情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其中“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历遭非议,被视为形式主义。本文通过对《词论》的全面分析,结合词学实际进行研究,指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美学风格的整体把握,体现了艺术的本体精神。并由此出发,分析了词的形式功能,指出词是有别于一般诗体的有“意味”的生命形式,“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所代表的是一种生命美学,它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检视陆游词会发现诸种缺失:与苏轼词比欠气象,与辛弃疾词比欠气韵,与秦观词比欠情韵。我们遗憾地说:陆游没能成为一流词家。归结其原因,不仅关涉作者自身,亦应关涉诗词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特质。从词之为词的本体论角度看,陆游对词之为词特质不甚明了,对词的认识时有矛盾。其词之创作亦始于交际之功用,导致词之特质之一,即私人化写作这一效应未发挥出来。再从作家生命情感体验的独特性方面来看,其疏放之性情又较“词心”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0.
清人根据各自对词体特性的认识展开对词体发生问题的探究与解说。从“学”而言,清人大体上将词体发生时间定在盛唐至五代,并认为词体由诗与乐府衍变而来。关于词体生成方式,清人主要有“文体代嬗”与“音律递变”两种观点,其中以“音律递变论”为主流观点。从“术”而言,清人探究词体发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在文体和音乐两个向度。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上,清人注重文献实证,同时又能对不同视角的观点博观约取、汲异补正,显示出崇尚实证的学术路径与包容通变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从词和短语的内涵分析。词是由语素组成的,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比较大的语言单位。从构成上看,二者属于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从功能上看,二者均属造句单位,是语言的备用材料。对词进行分析,只能得到语素单位,而对短语分析则可以得到词这一级单位。例如“学习”和“唱歌”比较,从音节的组成上看,二者都是双音节的,但“学习”是由“学”和“习”两个自由的和半自由的语素组成的,尤其是“习”不能单独使用。“唱歌”则是由能够独立使用的“唱”和“歌”两个词组成的,由此可以判断…  相似文献   

12.
词“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词学思想的重点。词“别是一家”说与苏轼的以诗为词、苏门学士的词学本色论有着内在的联系。“别是一家”的主要内涵如下:一是强调谐音合律;二是重“情致”、“典重”,崇尚“文雅”的词情;三是讲究“故实”、“铺叙”,追求艺术表现的完美。“别是一家”说是对词“自是花中第一流”整体美的追求,它丰富与发展了花间以来的词学本色论,形成了明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4.
陈廷焯(1853—1892)潜心于词学,“历数十寒暑”,“稿凡五易”,写成《白雨斋词话》8卷696条。这是历代词话中篇幅最大的一种,涉及面广。但最突出的内容,是提出和反复阐发了“沉郁”之说。此说大批发挥清代常州词派论词之旨,又有所创新,对词的  相似文献   

15.
民国以来传统词学视野中的尊体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诗词同源或同旨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二是从创作实践之难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三是从有补于诗歌艺术表现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上述几个维面所形成的论说线索,从主体上继续展开了古典词学对词之体制的推尚,标示出传统词学尊体之论走过一条不断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的道路,甚富于历史观照价值与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 ,阐述了自己对词的流变及其艺术方法的看法和主张 ,并且特别强调词的音乐性。她提出“词 ,别是一家”之说 ,“词必协律” ,从李词的内在音乐美来谈 ,包括 :一、注意选韵 ;二、有时使用句中韵与旁迭韵 ;三、有时利用双声、迭韵、迭字、舌齿音等 ;四、注意选“声” ;五、重视节拍。  相似文献   

17.
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坡词的本质意义是对词的“雅化”。苏轼批评柳永并非针对“婉约”,而是针对“从俗”。“以诗为词”的本质是引诗之雅以改造词之俗。“雅”的内涵已由唐之前社会功利性极强的“言志”转变为宋大夫以归隐为中心的精神宣泄。苏词以其题材之雅、境界之雅、艺术手法之雅完成了这一改造。其影响自秦、周而达姜、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全唐五代词》的编纂工作就相关的两个词学理论问题进行了着重阐释。其一是通过对词的名称的考察,系统揭示了词的内涵和本质的多面性、复杂性、流变性特征;其二是就词的起源与形成过程重新进行了界定,主要抓住“隋唐燕乐系统”和“依调填词方式”两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最后,还就该编所做“增补”、“探源”、“考辨”、“甄别”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所谓“牛”类词语是指包括“牛”在内的以“牛”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通过对词的音义关系的考察,可以简捷而有效地区分“牛”类单词和“牛”类短语。词的音义关系应该作为确定词与短语界限的核心标准。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公众语感测量的汉语构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词”是汉语社团普遍认同并广泛使用的现成的语言单位,可以从公众语感的角度进行考察,但许多因素都可能对语感测量的结果产生影响。根据最近一次语感测量的操作程序及统计结果,及对样本内两组切词结果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地域及专业等因素基本上不会影响汉语社团成员对词的感知,语感测量可为汉语理论及应用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