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西方社会,“民意调查”一般包括对民意、舆情、舆论的调查。从汉语表述方面来看,如果说民意调查主要是对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调查,舆论是与新闻媒体相关联的社会调查,那么,舆情研究则倾向于对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研究。从汉语词义衍变与语用辨析的角度,对与民意调查有关的舆情、民意、舆论三个概念进行区分,并介绍部分西方国家政府的民意调查机构和机制,以及西方民意调查的主要方式方法;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出现的各类民意调查机构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概括。规范引导民意调查,关注重视舆情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研究美国国内公众舆论与外交决策的互动,不仅可以看出公众舆论是如何发挥影响的,影响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政府如何利用媒体优势影响和操控公众舆论,从而为自己的对外政策服务。本文主要论述伊拉克战争前后公众舆论与美国政府决策间的互动关系,解析在对伊政策问题上,政府对民意的重视和引导,以及公众舆论对政府决策的约束和调节。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意”是近年来中国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词,它能起到舆论引导扣监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梳理分析了出现网络民意负面表达“热”现象的三个原因:即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冲突的激化,道德教育地位的扭曲变形和现代人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接着论述了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深远影响;最后探析了网络民意监督视城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具有高新技术性、多元一体性、影响强势性等三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意。网络舆论的民意,在语义分析,层次性、地域性、真假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等三个方面均可得到证成。因此,网络舆论具有民意属性。具有民意属性的网络舆论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依据政治诉求的强度,网络舆论的民意属性诉求可划分为三重维度,即利益的申诉与抗争、政策的支持与反对、执政的监督与批评等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网民借助网络新媒体介入公共事件,表达民意促进舆论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在网民对公共事件的介入过程中,"哄客"与公共力量鱼龙混杂的局面成为近年来网络舆情不容忽视的现象。公共力量与"哄客"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合法、是否理性、是否强求"舆论一律"。"哄客"心理与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胡适、旅京皖事改进会对安徽省教育厅长人选的关注,一方面体现了旅外皖籍学人的家乡情怀,另一方面更多地应该看作是近代中国社会在科举被废除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和民意聚集与表达的一种方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初国家权力、知识精英与社团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家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不得不予知识精英以应有的礼遇,知识精英则以自己的专业学识贡献于社会,民间社团凭借人脉和舆论向政府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7.
理性视域中的传媒舆论及其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传媒在引发舆论、反映民意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舆论本身具有情绪化、非理性等特征,当人们把舆论和民意作为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以及政治决策依据的时候,也常常遭遇到种种困境,但是历史证明唯一值得信赖的仍然是舆论和民意,实际上也就是人的理性.  相似文献   

8.
民意在死刑案件审判中的实际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对民意本身的分析与批判,忽视了中国语境下民意的独特内涵与影响,在消除民意对死刑案件审判不合理影响的手段上缺乏可操作性。在中国语境下,民意与死刑案件审判处于互动关系之中,其产生、作用和影响与西方语境下的民意有很大的区别。民意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存在负面影响,严格遵循司法程序应该是引导民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转型时代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视,而传媒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其影响力可想而知。当此之际,《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的出版对于政治传播的话题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目前民意影响公共政策尚未形成制度。若要使民意对公共政策起作用,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值得关注。众所周知,民意若只是在街谈巷议中存在,力量是有限的,但若通过媒体集中表现出来,效果就会成倍地放大。媒体的传播力将民意上呈至政府,推动公共政策的制定趋于透明,进而影响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中国的现状。因社会转型和经济接轨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 舆论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非独立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各种形态、观点常会向舆论渗透,借助舆论的力量强烈地反映出来。在人类社会出现新闻事业之前,舆论已经存在,它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存在于任何形态社会。舆论既反映民意,也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舆论是一种力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淮南子·主术训》中写道:“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古代社会的领导者就鼓励民众对国家大事提批评意见,施行舆论监督。这虽属传说,但舆论的力量早被人们所重视,这是无疑的。  相似文献   

11.
(一) 舆论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非独立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各种形态、观点常会向舆论渗透,借助舆论的力量强烈地反映出来。在人类社会出现新闻事业之前,舆论已经存在,它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存在于任何形态社会。舆论既反映民意,也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舆论是一种力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淮南子·主术训》中写道:“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古代社会的领导者就鼓励民众对国家大事提批评意见,施行舆论监督。这虽属传说,但舆论的力量早被人们所重视,这是无疑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社会舆论形态变动不居,渐趋繁复。远古时期,舆论形态表现为简单的民意;至奴隶社会,古代先民逐渐摆脱神话传说的束缚,自觉寻求趋近理性的舆论途径以申述意愿,抒发情怀。至帝制时代,舆论的绝对专制性长期是社会舆论的主调,它通过严密的舆论管理制度将民间舆论逼入暗流,甚而妄加摧抑,但纵然如此,由知识精英主导的民间舆论依然针对突发性、争议性、刺激性的社会政治问题发表集体意见,形成一股与官方舆论有别甚至对抗的舆论势力。正因如此,即使在专制时代,略具"民主"色彩的社会舆论仍然发挥了监督行政、修正政令、规范道德、淳化风气、引领风尚等重要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昊英案引发了人们对司法和民意关系的探讨。许多学者坚持“司法的归司法,舆论的归舆论”,即民意不得干预司法审判。其实,这一司法伦理规则仅适用于立法公正、司法独立的情形。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司法并非与民意天然隔绝,随着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司法伦理规则是逐步确立并完善的。中国目前仍处于形式法治初创时期,不应一味机械地模仿成熟法治国家的司法伦理规则。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现实常与历史交织在一起。就传媒史而言,报刊在民意、舆论、政治想象力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传媒、政治与中国经验有何关联?这些问题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语境,值得深入探索。中国近代传媒史的研究,多受当下社会现实的感召。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民主社会,媒体、民意与公共决策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这也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象征。当前我国媒体、民意与公共决策互动关系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障碍,主要包括互动主体的互动意愿不强、互动信息的不对称、互动议题的局限性以及互动机制的不健全,等等,要突破上述障碍,则应从互动意愿的加强、互动信息的公开与平衡、互动议题的完善和互动机制的优化来促进我国媒体、民意与公共决策良性互动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舆论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舆论现象,它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同时,也可能对政治认同、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面对网络政治舆论中存在的情绪化表达突出、网络民意的偏颇性、群体极化倾向严重和传播信息失真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完善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以正确引导网络政治舆论、加强伦理道德与网络立法相结合以规范民众的网络行为、增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以扩大主流政治舆论的影响力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治理,推动网络政治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舆论导向或者说舆论引导,是舆论控制的重要方式;舆论的一致性程度,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客观标准。笔者从舆论一致性的度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有的区分“民意”、“公意”、“众意”的方式的列举和比较,提出了“一致性指数”概念,以期对舆论引导起到量化的区分度和易操作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村民选举将票决体制带入乡村,使民意在乡村权力的再分配与权力控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传播环境下,村民选举不可能是孤岛式民主,村民选举所产生的民主舆论,必然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对未来政治体制的探索。当前选举舆论在乡村社会得到不断扩散,对基层政府行政产生着重大影响,基层政府在执政理念上更加尊重公共舆论,更加重视让公民参与决策。  相似文献   

19.
改革时代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若干国内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始终与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内政对外交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明显也日益复杂。改革时代,在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国内因素中,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成效成为决定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变量;公众舆论的上扬和民族主义的兴起促使中国政府在决策时越来越多地听取民意;意识形态因素尽管不能主导当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但它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看待外界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试论网络民意的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意主要由全新的人际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自由的意见表达语境、广泛的公共话题和公众舆论、大众传媒性质的传播通道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具有议题设置快速有效、表达坦率尖锐、议题范围向权益倾斜、带有某种程度的非理性色彩等特征。对网络民意形成因素及其特征的考察表明:网络民意既有积极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