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反官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官僚主义现象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官僚主义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同官僚主义现象的斗争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于官僚主义问题十分关注.他对我党反官僚主义斗争进行科学总结,系统地论证和阐述了反官僚主义的思想.邓小平的反官僚主义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上对于我们深入地搞好党的建设,以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旧官僚主义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即新官僚主义)和在此之前的历史上的官僚主义(即旧官僚主义),在各自产生的根本理由、性质和地位及消除途径上作了一些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十月革命后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结合着我国的实际对官僚主义的实质及其表现形式作了分析 ,并进一步分析了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危害 ,从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及经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和克服官僚主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反对官僚主义,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强调的一个老问题,几乎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一样长。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对官僚主义的内容、表现、根源,与之作斗争的方法却有着很不相同的认识。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初始阶段,即十分重视反对官僚主义。他在1917年12月5日的一次演说中,提出国家机关必须克服一切官僚主义。此后,多次指出官僚主义已经复活,需要长时间地坚持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列宁当时强调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两点,一是苏维埃政权“吸收浸透了资产阶级观点的人参加工作”,旧专家、旧管理人员带来了旧作风,  相似文献   

5.
官僚主义现象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依然严重地存在着。坚决切除社会主义肌体上的这个毒瘤,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出克服官僚主义的根本途径,从而有效地同它作斗争。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官僚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思想和作风,司空见惯,有目共睹。但是,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什么还会产生官僚主义?这是我们长期以  相似文献   

6.
逻辑判断是现实选择的前提和基础,现实选择是在一定逻辑判断的引导下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对于官僚主义根源不同的逻辑追问和判断必然导致不同的现实选择.遵循列宁的逻辑思路和判断,我们不难发现,与其说官僚主义的根源是政治的、经济的,不如说是文化方面的.这些逻辑判断和现实选择是列宁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借鉴和发展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于我们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官僚主义的性质、特征、危害及其产生根源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并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干部体制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官僚主义的体制特征与体制根源 ,并从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官僚主义措施 ,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密切配合 ,相互促进 ,从而将反官僚主义斗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后 ,官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障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断地开展反对官僚主义运动。老一辈革命家对于官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都有深刻的认识 ,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揭示了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通过深入实际、联系群众 ,建立严格的检查和监督机制 ,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等措施克服官僚主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反对官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其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官僚主义,是与我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原则格格不入。我党历来重视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特别是在执政党的条件下,由于党所处的地位、作用、环境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对官僚主义,就成为执政党和政权建设的重要课题,在当前也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正如陈云同志所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最近,国务院在处理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  相似文献   

10.
官僚主义具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性。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法制已初步建立,但官僚主义并未灭绝,其新型的表现形式是对制度规定或职责的不作为、虚假作为、不当作为及违法行为。官僚主义的存在与经济、政治体制,尤其是人事、法律制度不尽完善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继续深入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及其他有关制度改革,使之趋于完善是消灭官僚主义的必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