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它以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经济转型时期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在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着挑战与制约,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与选择。本文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2.
拟就清末民初达斡尔族经济模式变迁的原因以及多元经济模式变迁的发现等问题进行论述,在揭示达斡尔族经济模式变迁必然性的同时,为探寻科学合理的民族经济发展途径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党所领导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也都是“智力集团”。开发智力,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近两年,我们民建会、工商联根据自己成员中绝大多数人具有比较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其他经济工作经验这一特点,逐步开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咨询工作,不仅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欢迎,也使我们为四化建设服务找到一  相似文献   

4.
温州的家庭工业,引人注目。在温州这块土地上,商品经济这所大学校,培养了温州人的才干,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使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意义的农民形象得到了改观,这是温州农村商品经济的现实。当前,在民族地区经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还很大的情况下,民族地区有没有条件实现这样的目标呢?温州经济模式对我们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维吾尔族主要是一个农业民族,其经济文化类型属于绿洲灌溉农业。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历了狩猎、游牧等经济模式,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改变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在边疆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应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是我国少数同鱼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之一。世世代代的渔业生产活动,使其形成单一结构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即使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大门之后,这种经济模式也未发生较大的改变。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本民族内部分工出现,渔业生产呈现深加工之势,渔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自然经济模式渐渐趋于解体,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赫哲族的社会经济开始进入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传统因素,在于中国历史上形成的“超强社会聚合机制”,但这种机制随近代历史大门的打开和现代化的推进便逐步被打破。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在自觉民族认同的确立,政治核心和主导意识形态的选择,内部聚合力及其经济基础的改造等方面,都使自己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更新和重构。这一更新和重构是成功的,从而保证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增强,但留有的缺失和问题也需我们认真检省和应对。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建立和完善,必然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引起产业结构的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济础的差异,其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调整的对策应该也必须反映自己的特点。努力把握这些特点,对于加速发展民族经济,缩短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七五”期间,民族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对于这种差距,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高度重视.这种差距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差距,而不是私有制条件下的两极分化的差距.它是前进中的差距,具有可调节性.只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这种差距是可以逐步缩小的.从经济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村寨与外界交往不断增多,村寨由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村寨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步向现代化市场经济转型。民族村寨经济转型是村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政策性措施,是内、外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在民族村寨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只有不断解决矛盾,使经济发展与民族村寨建设相适应才能实现好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欧洲国家的商业精神缘起于古希腊的海上贸易,后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经受洗礼,商业精神的合法性得以确立,成为欧洲民族国家的普遍价值基础。欧洲国家商业精神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国家性,不仅奠定了欧洲国家经济模式的思想基础、催生了其殖民扩张的欲望,而且也提升了各国的国家主义意识,使欧洲国家最终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逐步改变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使之同全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如何理解这一"相适应"?在全国第七届四次人代会期间,人大代表、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在新疆代表团发言时说: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全国相适应,意义重大.第一,这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紧密相联,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的同时,共同富裕这一原则也就随之产生了.今天,在我们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坚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的出现,低碳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低碳交通就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在当前中国机动化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低碳交通运输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不仅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同时也导致了文化交流及变革的加深。特别是随着对世贸规则的逐步全面、严格和彻底的履行,我国的国门必然越开越大,西方大量文化产品的涌入,势必会对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这既会给我们带来新的现代化文明成果,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西方的文化垃圾。在这样的背景下,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全球化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所产生的后果也是极其…  相似文献   

15.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它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中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总结不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研究筛选了适宜石柱县的林下经济模式,对民族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生态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构建林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新型模式,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为维护生态安全和扩大内...  相似文献   

16.
李永斌 《中国藏学》2012,(2):217-219
西藏语言规划强调以藏语为主,藏汉语言并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的汉藏民族关系,使西藏居民对普通话使用的需求逐步增加。不过,西藏各学校间的汉语教学要求和条件的不同,造成不同区域学生、居民普通话水平有所不同。汉藏语言接触条件也使西藏城镇和农村普通话语言环境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重庆民族地区贫困县之一,在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模式上具有代表性,所谓特色经济是指资源、科技、市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前提下,引进和创新科技的辅助下,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经济发展模式。秀山县在"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战略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一业兴、他业旺"的发展局面。该县有一定的经济优势,然而也存在许多限制因素,秀山地区在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策略时,有关部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所存在的问题。统筹兼顾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一部分华人选择信仰伊斯兰教,加入马来族群,这种身份转换从表面看是经济利益驱动所致,即他们希望借助族群身份的转换享受国家给予土著的优惠政策;然而,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种转换实际上呈现出一种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断裂和冲突。一方面这些马来西亚华人已经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著族群,一方面他们又与土著不同,这个悖论揭示出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身份转换的目的并非单纯的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也是为了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说:"屋,居也。"居,即人类的居住场所,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建造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追溯历史,它是由最初的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式的居无定所,逐步发展到建造固定房屋过起定居式的生活。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各类古建筑。从现有皖西考古发掘资料来看,皖西先民居住环境的衍变也基本延续这样的发展脉络。比如,在对六安先秦时期的遗址发掘和勘探中发现的不同类型的房屋基址遗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登记的大量古建筑,均具有六安地区典型的乡土建筑特色。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西广袤的乡野,铭刻在人们的心间,不时唤起我们美好的记忆。但在近年来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政策、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皖西古建筑同样面临着保护利用难题。如何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以永久地保存下去?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说:"屋,居也."居,即人类的居住场所,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建造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追溯历史,它是由最初的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式的居无定所,逐步发展到建造固定房屋过起定居式的生活.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各类古建筑.从现有皖西考古发掘资料来看,皖西先民居住环境的衍变也基本延续这样的发展脉络.比如,在对六安先秦时期的遗址发掘和勘探中发现的不同类型的房屋基址遗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登记的大量古建筑,均具有六安地区典型的乡土建筑特色.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西广袤的乡野,铭刻在人们的心间,不时唤起我们美好的记忆.但在近年来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政策、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皖西古建筑同样面临着保护利用难题.如何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以永久地保存下去?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