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和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奠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这门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呢?这是很多老师困惑的问题。在这里,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生活化的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创设情景,丰富教学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活动、体验、内化,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泼、主动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最大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好这门课程对儿童的一生一世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好这门课程对儿童的一生一世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和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学生生存技能基础的一门课程.怎样才能让品德课散发出育人的魅力?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育人课程,培养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和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我在理解和挖掘《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性素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一、理解人文精神的涵义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身体素质、精神品格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放在首要地位。那么,《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我在理解和挖掘<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性素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1.
品德来源于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教过程中,必须贴近儿童生活,立足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品德的学习和养成过程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全用自然学科的标准来衡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品德教育的范围就有多大,因而,品德教育的范围不仅仅存在于课内而且存在于课外,触角还要延伸到家庭、社会;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掌握书本上关于道德和社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而积累生活技能、养成良好品行。《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何开发这些课程资源,学生怎样才能学得生动活泼呢?本文想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起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不少农村小学,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本文指出了两种有待矫正的现象,阐述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思想品德课,我觉得可以采取“引、听、说、评、做”五个步骤进行.一、引“引”,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上《与邻居和睦相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老师这儿也要贴对联,说着出示上联,“远水难救近火”,下联呢?  相似文献   

17.
一、课堂呼唤有效活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陈旧的以"填鸭"式和接受学习为主流的教学方式,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它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特性的不断销蚀.难以做到学以致用,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课堂呼唤有效活动.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采用活动教学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应该生活化。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指导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品德与生活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就小学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