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实践中情理关系的澄明,有助于坚定道德信念,理清修养的次第与旨趣。就自觉性与超越性而言,情感在道德中似乎较为消极,但论及自主性,道德还是以情为本的。践行理性观念的意志所压抑的不是情感,而是情感的直接欲求,道德实践真实成就的是情感的创造进化。由伦理而道德的过程,首先要经受观念与自然之对立,即伦理化道德的他律阶段。以理化情的意志践行绝不止于情与理一定比例下的交融,终将实现“德性自证”的“反身而诚”,证成自由意志的情理不二、理欲合一、全事即理的本体性格,及其普遍立法不离特殊的“应化”“创造”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振纲  陈鹏 《河北学刊》2012,32(1):30-33
君子“三达德”中的“知”、“仁”、“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即理智,“仁”属于情感,两者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品格(“勇”)来实现.“勇”不同于“好勇”.君子之“勇”,以“义”为质,以“礼”为节,统摄于“仁”,行已有“耻”,是一种以道德理性为内涵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3.
黄意明 《江淮论坛》2007,(3):116-123
先秦儒家关于关于“情”“欲”问题的看法,近来颇受学术界关注。考诸先秦儒家原典,“欲”“情”“知”三者常交织在一起,成为人性的内容。本文辨析了其间的关系:三者之中,“欲”是最基本的,相当于一种原初意志和生理本能,又可分为道德之欲与生理之欲。由“欲”而“情”,欲望的实现,引起情感的满足,两种欲望对应两种感情。“知”则对“情欲”进行调节。一些学者(以苟子为代表)不承认有道德情欲,故特别强调“知”的作用,以理性调节情欲;而另一些哲人(如孔孟)则重视道德情感也兼及“知”(智)。  相似文献   

4.
张清江 《船山学刊》2013,(1):123-129
通过解读苟子的“辩说”论述可以发现,其经验性格的背后蕴涵着深刻的精神性、宗教性情感。、在儒家信仰受到激烈挑战的时代,苟子特别提出“君子必辩”的要求,不是为了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是要儒家士人担负起弘道的使命,并将之作为修身进路,在辩说中进行精神修炼,完善儒家人格。  相似文献   

5.
林玉嫦 《南方论刊》2004,(9):57-57,56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意向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6.
一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重视和加强领导干部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是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开展“三讲”教育活动需要注意解决的重要问题。人格是个人自身的知识、能力、德行、意志、情感、信...  相似文献   

7.
人在情感中绽放自身存在,并通过情感意识到自身存在是否具有完善性。在汉语中,无论是“情”还是“感”,其含义都既具有适用于万物的普遍性,也有仅适用于生命存在,特别是人之存在的特殊性。其中,“情”着眼于存在者的具体存在状态,“感”着眼于存在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从本质上讲,情感现象涉及意识自我与他者的存在利益关系,这种关系又体现为力量性、价值性和圆满性三个方面。从现象上看,作为关系的情感现象有感觉—理解关系、感受关系和感情关系三个构成环节。感情在时间上具有三维性,它既是对积极感受的召回和不断生成,也是对消极感受的消除和不断避免。作为动能,感情不仅为意识自我确定价值方向,还促使意识自我不断采取行动。单纯的感情有可能陷入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需要理智介入。但理智也有“智慧”“死板”和“聪狡”之分。情感是衡量人之一切作为的意义与价值的“硬通货”。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技术进步,都应以塑造和谐良性的万物关系,创建人人都能体验到自身存在完善性的健全情感空间为旨归。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的伦理思想中,存在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已经成为时髦。存在主义者自称它的夙愿在于克服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并使之成为完善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存在主义既然把经济决定论的思想逐出道德门庭之外,并且把“意志自由”抬到了绝对的地位,它也就陷入了康德主义的错误。用康德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说适成为存在主义伦理思想的实质。在这一方面,存在主义的主要立论依据就是把认识自觉、情感自主、选择自由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前提,因此剖析把“三自”作为道德行为基本特征的错误及根源,我以为对于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阐明关于经济决定、意志自由,道德责任的相互关系,对于划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同存在主义伦理思想的界限,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康德哲学在经验的语言领域中的运用,考察发现:无论是“社稷之礼”还是“宗族之礼”,“礼”和“礼貌”都不存在关联,不过二者可以作为最低层次的对象进入康德的自由体系;同时,“脸面”由“礼”和“损益”两个充要条件构成,“脸面”与“礼貌”无关联,亦与自由无关。语用学对“礼貌”的考察以人的降格为代价,牺牲意志的自由,所以无法形成自洽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应变艺术是教师聪明才智和教学经验的有机组合,是教师情感意志与才华 的结晶。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应变艺术能够有效地趋利避害,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教学的教育性就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就在进行情感、意志、性格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并作为一条教学的指导原则。关于教学的教育性因素的培养在中国教育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奴隶社会的教育中,学校所出现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分科教学虽然各有其特殊的教学目的,但各自也同时发挥着教育性功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博学于文”还必须“约之以礼,” 方可以“弗畔”。其意既在指导学生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教给一定的道德礼仪,以使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唐代的韩愈也提出教学不仅要“授业”,而且还要“传道”,意指在教学中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相似文献   

12.
李雪沣 《学术研究》2004,2(7):92-94
仇和的治理方式引出法治的一系列思考 :法治的价值取向、判断标准、如何本土化运作等都是法治实践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法治不是一个结果 ,而是一个用法律实现人性关怀的有序化的过程。法治只有完善与否的程度之分 ,绝无“是”与“不是”的结果判断。法治运行的最高目标应当是将外在的他律转化为人们内心守法的信念 ,并由此支配人们行为的自律性所形成的社会有序与稳定。法律之治就是将法治中规则正义趋同于实质正义 ,抑制“多数人意志”中的恶性、非理性 ,将这种意志转化为包含有理性正义内容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试谈“意”与书法创作王德仁“意”,《说文》释为“志也”。“志即识,心所识也……从心音。”又,“志者,心之所也,心之所存谓之意。”《辞海》释为“心愿”,“意向”,“意志”,“意态”等。那么,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意”的内涵又是什么呢?鉴于上述所说,“意”...  相似文献   

14.
在1923年的“科学与立学论战”中,张君劢走上建立儒化生命哲学之途。他精心建构了一个以“心为实在”为逻辑起点,以“自由意志”论为核心,以提倡复归宋明理学的“内生活之修养”为归宿的“新玄学”体系,由此而成为与梁漱溟齐名的中国现代新儒学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论创建儒化生命哲学之先后,当推梁漱溟为开山;但论对柏格森生命哲学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之把握,从而更巧妙地使之儒学化方面,则张君励远胜过梁漱溟,因此其思想体系更具有“中西合壁”的特征。时下学术界对梁漱仅、熊十力、冯友兰等新儒家的思想研究颇多,但对张君励的…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历史上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认识论中,人的需要、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都是没有地位的,即使被提及,也往往是在否定的意义上谈论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是把它们视作干扰认识过程的消极因素。不过,比起哲学家们对待情感的态度来,意志的命运似乎要稍好一些,这大概同意志代表人的意识与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方面,与理性有相关之处有关。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已经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了意志在人的一切心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承认了意志同需要、情感一样,是理性认知活动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它通过“对行为的抑制、监督、调节作用”(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第437页),“保证有  相似文献   

16.
人何以在生存?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不同的回答。意志主义认为是“自由意志”,存在主义认为是人的“自由选择”。他们都是把人存在的根据归结为个人内在情感体验,在论证的过程中都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唯有马克思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关联的“自由劳动”出发,才真正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17.
“狼来了!”这是每个中国人在孩提时代都十分熟悉的民间故事。但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它却成为中国各种媒体最喜欢用的标题。它表面看来纯是出于新闻炒作之需要,但它实际上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象征意义。鲁迅早就说过:“中国历史的整数里面,实在没有什么思想主义在内。这整数只是两种物质———是刀与火,‘来了’便是他的总名。”①所不同的只是,这种“狼来了”的惊呼,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频繁、尖锐和令人心魂不安。按照一般的说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狼来了”又何所惧哉?但问题在于,由于个体思想、情感和意志…  相似文献   

18.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台湾近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840年至1894年为近代前期;从《马关条约》签订到1919年为近代后期。在近代后期的25年时间内,台湾已沦为日本国的殖民地。可是,创巨痛深的台湾人民“誓不臣倭”,思想感情同整个中华民族依然“耦断丝连”,其情感基调是一个“愤”字,分别表现为悲愤之情、激愤之情、义愤之情、忧愤之情和忠愤之情。这是台湾近代后期诗歌的主体情感,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一、悲愤之情:斥责腐败清廷甲午战败,腐败的…  相似文献   

19.
胡克明 《浙江社会科学》2012,(3):83-88,147,158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情理法的关系相互融合共生,“法不外乎人情”,礼(理)为“人事之仪则”和“情则为理之维”都体现了情理法的互动互生的特征,总体上来说情理法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法统情理、理涵情法、情融理法的特点.这与西方的情理观明显不同,西方理性主义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了高峰以后,19世纪后半期非理性主义开始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信仰、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这种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两种基本的哲学思潮.  相似文献   

20.
情感支配人的行为的作用是巨大的,许多极其重要的决定是在情感的直接作用下采取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重要作用,他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一土壤上。”教学过程是学生求知与发展智力的过程,又交融着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孔子曰:“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愉快、热爱、喜欢是学习知识的“催化剂”,有了积极的情感,就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开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