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旗籍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反《红楼梦》"性质的作品。本文通过两者在对待"礼"的态度上的一致性和都强调"真情"等几个方面的比较,证明两者之间是一种"同源而异流"的关系。同时,认为《儿女英雄传》学习《红楼梦》的印记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一点证明了文康对《红楼梦》的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康,是著名的满族文学家,他的《儿女英雄传》流传于《红楼梦》问世之后,很有一些影响.清朝末年就有人称誉他,认为“满人小说,《儿女英雄传》最有名”,“不愧为一时杰作.”那么,在我们看来,这部书堪称“杰作”么?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体现着一种什么样的创作倾向?为什么在旧时代能广泛流传并颇具影响?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是在《红楼梦》影响的焦虑下产生的,它处处与《红楼梦》相对抗,充满道德说教意味,但是在写作手法上却带有强烈的游戏色彩,内容与形式的悖反恰恰显示出该小说作为满族文学系谱中一员的独特意义,体现出满族文学传统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所作,反映的基本是十九世纪中叶的北京话,龚千炎先生认为:“《儿女英雄传》处于近代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的最后阶段。”“研究《儿女英雄传》可以上窥《红楼梦》的语言,下探当代的北京话,从中看出近代汉语(北京话)发展的脉络。”①基于此,本文以《(儿女英雄传)虚词例汇》(龚干炎主编)为材料,以近代汉语复音虚词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对近代汉语最后阶段的复音虚词的使用特点、结构特点试加以分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过程早在六朝时期就开始了。在复音化过程中,受汉译佛经等因素影响,实词由单音节发展为复…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儿女英雄传》“盖定稿道光中”;最近广西人民出版社再版《侠女奇缘》重印说明中也说:“成书时间约在道光中叶,距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我尚不清楚所以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但是我以为“定稿道光中”的论断是不准确的。谈及成书的年代,我们首先必需了解文康其人,然而关于作者文康,我们知道的很少。据我了解: 文康字铁仙,号晋三,《儿女英雄传》署名燕北闲人。姓费莫氏,隶满洲镶红旗人。曾祖父温福,官拜工部尚书,军机行走。祖父勒保,做过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平苗有功封威勤侯,嘉庆年间与永保先后出任过两江总督。勒保生五子,文康之父英绶二次做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由此可见文康生于簪缨世家,  相似文献   

6.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广受争议。论文从"研究情况概述"、"研究的主 要内容和研究现状"、"研究趋势"三个方面对百年来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情况 进行了整理和综述,旨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型世言》:话本小说的又一重大发现张兵一年前,我为《古代小说评介丛书》写过《话本小说史话》、《凌初与“两拍”》、《文康和儿女英雄传)》等三本小书,当时,曾对有关历史典籍中著录的“《幻影》又名《型世奇观》”一语以及被人称为“两拍”续书的《幻影》、(或称...  相似文献   

8.
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看"给"对"与"的取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里出现的 2 0 95例“给”字句 ,和可与“给”字互换的 5 6 8例“与”字句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论述了“给”对“与”的取代原因。认为“与”在动词介词中表现疲弱 ,而“给”的表现则很强劲 ;“与”在弱化了的动词中表现亦不如“给”。这使得“与”在各方面都丧失了与“给”的竞争力 ,最终被“给”取代。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语言与《儿女英雄传》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加以对比后发现:汉语最常用的句法结构之一的“把”字词组,在经历了一千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了清代晚期,已近于成熟。从总体上看“将”的退位使“把”成为汉语中唯一引起处置式的介词;工具语“把”字词组的减少以至消失,又使“把”的职能专于处置式和施事型“把”字词组,这是近两百余年以来汉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再版的清代满族作家文康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我们见到的有三个版本: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本(名为《侠女奇缘》),西湖书社1981年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松颐校注本。三种版本不尽相同,各有长短,无疑为我们今天研究这部颇具民族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方便。更令人欣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差距,但“左右”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左右”作为方位词,其各种用法才刚刚萌芽,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而“左右”在《儿女英雄传》中,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2.
《儿女英雄传》及其序文揭示了文康的小说创作理论。斯理论具有较充实的内蕴:"其旨少远、词近微、文可观、事足鉴者"方为上乘小说;提倡塑造既具"英雄至性",又有"儿女真情"的复合式人物性格;严格区分"正附、主宾、伏应、虚实",潜心设置"闲笔闲墨"的结构法则。文康的小说创作理论表现了重视反映社会现实,强调文学的讽谕作用,着意发挥章回体小说的艺术功能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作者立意看,《儿女英雄传》紧承《红楼梦》而来,相反相成,是《红楼梦》另一种性质的续书。但从实际文本看,其内在精神与《水浒传》声气相通,在至刚(《水浒传》)与纯柔(《红楼梦》)间摆动,作者试图刚柔兼备却终究走向了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儿女英雄传》、《型世言》第二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对"你"、"你们"、"尔"、"汝"的详细比较,我们发现:《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更加凸显出了"你、你们"一花独放的局面;《儿女英雄传》中代词双音节化越来越明显。原来单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基本演化成双音节代词;《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尤其是"你、你们"与其他短语的结合能力明显增强,其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已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5.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数据库数据对《儿女英雄传》中副词“很”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并与现代汉语中的“很”相比较。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本文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他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有情之天下”被吞噬的悲剧,是一部“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综观《儿女英雄传》近百年的研究,解放前多采用索引、考证法;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方法已有超越考证法的趋势;90年代的研究无论从论文数量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将文化研究引入《儿女英雄传》。但是,《儿女英雄传》的满族文化整体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一部结构宏伟的完整的艺术品 ,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 ,其中大量诗词曲赋凝聚着作者的诗情才华。如果把《红楼梦》比喻为一片湛蓝的天空 ,那么文中的诗词便如镶嵌在碧天里的繁星 ,闪烁着奇异的光芒。针砭时弊、借诗讽世《红楼梦》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是一部“儿女笔墨”之作 ,文中的有些诗词引申出了小说主体文字所不便直接说的话 ,它借题发挥 ,明叙暗讽 ,微词讥贬 ,这实在是比直接了当来得更含蓄、更深刻、更有意义。小说第一回中的《石上偈》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里作…  相似文献   

20.
《儿女英雄传》大部分副词重叠式与基式在文中同现,这是其特色,便于比较两者的异同。与它创作前后的作品相比,重叠式副词数量多且用法独特,对研究副词的重叠很有价值。《儿女英雄传》副词重叠式与基式相比,主要表现为重叠式在构成上儿化较多,语义上义项偏少,与否定副词及其他副词,与结构助词“的”的组合功能上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