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要求政府权力的介入。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行为须以尊重市场和维护社会公益为目标。宏观调控法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宏观调控行为必须遵循基本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法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是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我国的宏观调控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它的体系结构需在规划、立法方面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宏观调控法"的称谓及其理论概括是中国经济法的独创;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无类似的概念。将经济法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有利于确认和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应当注意相应的标准和方法。宏观调控法应包括宏观调控职权及程序法定、维护国家宏观经济利益、宏观调控主体分工及协调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被界定为: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稳定经济等方面,即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现代政府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主要干预手段。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中政府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更是空前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使得我们有必要明确对宏观调控中政府主导和政府嵌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宏观调控权纵向配置研究——以宏观调控法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宏观调控权纵向配置的观点众多,主流观点多认为中央享有宏观调控权,但其中颇多疏漏。从理论结合实践的维度出发,因可得出宏观调控权的纵向配置应是中央和地方共享宏观调控权。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构建出中央与地方宏观调控权配置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调控既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产业化顺利实现的基本条件。政府宏观调控农业产业化应遵循间接调控原则、效率原则、协调原则和法制原则。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明确政府定位和职责。  相似文献   

7.
略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发展 ,我国政府调控模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 ,具体表现在政府经济职能由计划经济时以对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以对宏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 ;政府调控行为由计划经济时期单一性的强制性行为向奖酬性行为和舆论性行为为主兼顾强制性行为转变 ;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由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宏观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我们较多注重对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的研究,相对缺乏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宏观调控职能的认识,导致少数民族地方政府难以根据本地区的总量、结构、效益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体、长期调控,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以便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稳定、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群体性事件具有参加者是熟人群体,始发地是农村社区,起因一般是“具体”问题,表现形式是“积极作为型”等特点。从农村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角度看,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既有经济和政治原因,又有文化和社会原因。从农村社会管理者的角度看,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一是政策缺失,二是管理不当,三是体制不顺,四是控制失效。依法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首先要完善和健全有关法规,其次要建设依法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宏观调控法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定宏观调控法是我国经济建设、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该文首先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宏观调控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法的基本框架设想,以及拟订该法需要注意的协调性事项。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管理经济的职能,而发挥这一职能的方式,就是授权经济管理机关运用经济管理权对经济生活实施管理。经济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法律规范。现代经济法是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出现于法律之林。它授予经济法主体以管理经济的地位与职权,并加以必要的规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法定化欠缺内蕴着一系列深刻的根源:在政府功能上,全能主义观念泛化;在行政运行上,人治意识浓厚;在制度规范上,法制建设滞后;在经济环境上,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完善等。对其法定化欠缺之缘由的梳理和剖析,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实现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法治化是我国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转变的关键所在。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法治化主要包括干预权力、程序及责任的法治化。推进政府干预行为法治化对于规范权力行使、提高干预绩效和保护市场主体权利意义甚大。当前,我国政府干预行为存在权力界限不清、权力滥用与腐败等突出问题。推进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法治化是破解上述问题的重要路径。为此,我国应采取合理划定干预行为法律界限、严格干预经济行为程序规制、健全干预经济行为立法、落实干预经济行为法律责任及构建干预经济行为绩效评价法律制度等针对性措施,推进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法治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法的法益目标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不同的法律部门有不同的法益目标 ,经济法的法益目标应是经济法首先追逐和实现的利益即社会公共利益。这种法益目标 ,以经济基本权为权利外形 ,以实现经济上的“公平”为核心。经济法的法益目标的社会根源 ,是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它是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经济法的法益目标依靠社会整体调节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基本原则包括经济合法原则、经济平衡原则和经济发展原则。经济法治理念强化了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法律基础,科学发展观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实现经济发展权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法益目标,“合作”、“均衡”以及“协调”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的宪政价值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经济法是如何以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为目的,从经济民主方面,以及从维护根本经济制度等方面体现宪政价值的。在经济法的自由、公平和发展的价值实现,健全和完善经济法制度体系,加强经济执法和完善经济司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其法律表现形式便是经济法。把握经济法的起源及定义以便于厘清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的关系。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得到了各界的认同。通过对经济关系中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社会分配四要素进行调节,经济法弥补了市场和政府的内在缺陷,在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家干预市场的法治化发展,并且为国家干预的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现代法律体系的宏观结构由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三大要素构成。我国现行法律部门体系还有许多不足 ,必须在宪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民商法、行政法 ,特别是要突出经济法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院是俄罗斯等国家设置较为普遍的一类法院,我国经济法学界对其尚未关注,但经济法院的设置、受案范围以及公法性案件的管辖等规定,以及国际层面的经济法院的一些做法,都同经济法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对我国经济法的理论完善和司法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府经济职能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源,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政治决策选择适当的经济学观点作为指针,并将那些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使这种正确的经验获得法律效力并在更广的范围之内实现。经济学借由政府的经济决策而对经济法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经济学所探索的经济规律获得了法律这一新的力量为自己开辟道路。而经济法一旦制定,同样可以为经济学研究设定制度性的框架,并可以使政府的经济决策在法律的框架内避免成为政治专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