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本体性研究。这既是催发民俗学诞生的初始动因,也是民俗学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这种本体性研究将会向纵深发展。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也存在某些误区。民俗学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立足现实、观照历史、面向未来,研究民俗文化的演变规律,探寻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促使民俗文化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同步、健康发展,使民俗学真正成为有用之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民俗文化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指出:民俗文化既包括已经消失而只见于文献记载和口头传承的民俗,也包括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民俗和因社会发展需要而新产生的民俗;我国民俗文化研究应走向广大民间,并运用民俗学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其各种事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和结论,直接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是继《吴越地区民间信仰民俗》和《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之后的关于吴越地区民俗文化的系列研究成果。由于海岛的独特性,该课题在调查方法上,突破了以往民俗学的"投入式调查"和"参与式调查"模式,而探索到了第三种调查方式,即以当地土生土长的文化人来调查和描述本地的民俗文化,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民俗学在理论上还存在着让人探索的广泛空间,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来建立中国的民俗学学派,有着崭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周氏兄弟文学观的民俗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氏兄弟基于对民俗学学科理念整体把握与深刻认识 ,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的新理念 ,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从民俗学角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 ,他们“改造国民性”文学的民俗人性观以及创作理论与实践 ,使其成为文学的民俗文化批评的开拓者 ,是 2 0世纪初民俗学与新文学相结合运动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5.
民俗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民俗表面的描述上,研究者应该把视角深入现象内部,对文化解释中"意义"进行思考。民俗学正在经历一个由描述民俗学到解释(阐释)民俗学的学科转向。立足当下,从政治经济因素、民俗现象的场域、作为实践的民俗文化和社会与文化再生产几个方面,学者对民俗现象文化意义的解释已建构出较之前人更为精妙的方法。随着我国学科的不断发展,民俗学一定能够日趋成熟并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6.
民俗学与中国戏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民俗研究或民俗戏曲研究作为跨学科的产物,是戏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共同关注的;就研究对象言,戏曲民俗研究既是从民俗文化角度深入研究戏曲艺术,又是从戏曲艺术角度深入考察民俗文化;从研究路向看,戏曲民俗研究既可是戏曲学者借助民俗角度研究戏曲,也可是民俗学者借助戏曲角度研究民俗,还可是戏曲和民俗双管齐下的整体性研究。不仅如此,今天我们提倡从民俗角度研究戏曲,对于拓展戏曲研究的学科视野,丰富戏曲研究的学术内涵,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各种民俗事象进行解释是民俗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对民俗文化的阐释力成为衡量民俗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尺度.中国民俗学在近十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如何界定民与俗是中外民俗学史上一直争论的话题.传统的民与俗及其关系的界定导致了民俗研究中对民俗主体--民的长期忽视.事实上,民与俗辩证地构成了民俗这个文化综合体的两个方面.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民俗主体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不论是学术上还是人文上,这不仅是民俗学者应持有的立场和观点,也是应具备的学术品格和人文素养.更是当下转型时期民俗学学科最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大民俗学会”在中国民俗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世纪30年代“中大民俗学会”的创立及其刊物《民俗》周刊和民俗系列丛书的相继面世,是中国民俗擘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会学者对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考察,对外国民俗学派的系统介绍和“民俗学传习班”的开设,揭开了中国民俗学史新的一页;不但拓宽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培养了专门人才,而且普及了本学科的知识,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为加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民俗学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朱介凡的研究成果,从巡视历史、洞察现实、研究观念和治学方法等方面分析了朱介凡民俗研究的视野特点。作者认为,朱介凡先生是我国民俗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1.
从民俗理论的实际提炼性与追求规范性、区域民族民俗描写研究之丰富性与精确性、田野考察之可学性与可操作性、民俗学研究之献身性与交心工程性四个方面来考察 ,王建章教授的《中国南楚民俗学》是区域民族描写民俗学的优秀著作。  相似文献   

12.
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从“老碗”和“海碗”说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方言是表现民俗文化特征的最重要手段。本文以"老碗"和"海碗"为例,说明民俗和方言有很密切的关系,民俗学和方言学有很密切的关系。从民俗学与方言学来说,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研究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都十分强调田野的调查研究;民俗学和方言学的研究,都共同面对研究对象的文化和历史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往往是十分的一致;从研究内容上来说,民俗学和方言学也有明显重叠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该文拟通过对<诗经·鄘风·桑中>所蕴含的民俗问题进行个案关注,就<诗经>中映射出的大量民俗文化进行有益的思考,从而说明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诗经>不仅能够开拓<诗经>研究的新视角,甚至也可以拓展我国民俗文化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蒙城歌谣是民众集体创作的以口头吟唱形式流传下来的传统韵文,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蒙城歌谣进行田野调查,以民俗学为视角,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个方面去阐扬蒙城民俗在服饰、交通工具、农耕生产、成人礼仪、婚姻方式、民俗信仰及仪式方面的状况,再现蒙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流变、民众的生活习尚、行为方式和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民俗史料、民俗著作丰富的国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既是中国民俗学的优势,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不能忽视的的学术重点。在民俗学视野下进行历史民俗文献研究,要求对“历史民俗文献”进行准确的学术界定,充分发掘并重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提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早期的民俗学者以严谨的学风开创了历史民俗文献的学术风尚,现今中外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学术进程。同时,历史民俗文献研究存在着许多研究薄弱或缺失方面,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研究的缺失偏颇,另一方面也启示这是有待开发的学术宝库。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全球化,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所有市场的不同文化,不少问题促使我们从经济学与民俗学交叉的视角去观察,这就需要研究与建设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经济民俗文化学,它是一门交叉学科,以民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人民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一幅清新质朴的民俗画——论民俗文化对苏青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艺民俗学的角度,以饮食文化和婚俗文化为突破口来研究苏青作品中独特的民俗题材,并进一步论述民俗文化对苏青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多元一体是中国民俗学的特殊性格。多元指多民族、多区域,一体指一国,由此,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旨趣和目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清理中国各民族、各区域的民俗文化财富;二是对各民族、各区域的民俗文化作深入调查,对国内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民俗文化做比较,发现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基于我国民俗学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推进学术流派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19.
西府民俗文化是西府这一特定的时空内发生的民间文化现象的总和,其内容包罗宏富,事像千姿百态,历时从古至今.西府民俗文化的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语言民俗.西府民俗文化具有原始性与农耕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等特征.研究西府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将有助于移风易俗,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与民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与保护人 ,早年即进行了许多民俗调查研究、记述和翻译工作 ,多次留学欧洲时均以民俗学 (民族学 )为主要学习与研究的内容。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都大力提倡民俗研究 ,对中国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民俗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上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晚年更专注于民俗研究 ,“颇欲研究民族学以终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