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并入临清市) 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六岁) 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读过《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等. 1918年(七岁)$$ 秋进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小学. 1920年(九岁) 秋进济南新育小学读高小三年,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十二岁) 秋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据先生自传:  相似文献   

2.
刘志丹年谱     
一九○三年十月四日刘志丹(原名景桂、字子丹)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金汤镇一个自由职业者家庭。一九○七年五岁,随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移居本县楼子沟。一九○八年六岁,入本村私塾学习,读完《四书》、《五经》。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年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四圩村一个职员兼小地主的家庭。他的童年,是由住在农村的祖母扶养的。六、七岁时,举家迁至他父亲任职的大通轮船公司靖江县夹港码头。夹港是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水陆交通码头,繁华的集镇,丰富了他对世事的认识,开拓了他狭窄的视野。1934年进私塾读书,受业于名师秦奉泰先生。开蒙老师给他取了这个学名以后,除了写文章,偶而简写其中两个字或一个字署名外,从未用过别的笔名或化名。他跟随秦老先生读书识字,相继三年有余。私塾里读的是文言文,学堂里读的是白话文。课内学《论语》《孟子》《史记》《古文观止》等圣贤的书,以及历史、地理、语文、公民等部颁课本;课外偷  相似文献   

4.
周丽 《社区》2011,(20):34-36
在私塾课堂里.这是最常见的情彤。《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多家私塾发现,有些课堂会有老师带读,整个教室内的进度都一样:有些课堂则是各人读各自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进度安排学习内容:外文作品则是跟着外放的MP3读。年纪更小的孩子,甚至可以在教室内随便走动玩耍。  相似文献   

5.
《金陵瞭望》2005,(4):49-50
幼年读私塾,后入天津府立中学堂学习。1916年升入北大国文门(即中国文学系)。在北大期间,曾创立“新潮社”,主编《新潮》杂志,又任北大学生会负责人,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考取山东官费留学生,先后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1926年冬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又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一直领导史语所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一五年,沈从文由私塾进入了凤凰县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初小,一九一六年升入高小学习,此时教他国文的是田名瑜先生.田名瑜,字个石,湖南凤凰人,一八八七年元月二十七日诞生在一个油漆匠家里.十六岁时,拜本地诗人田兴奎(字星六、号辛庐)为师,读古书、学诗词,后转入凤乾永晃四厅中学就读,一九一○年考入长沙湖南高等学堂,一九一一年加入同盟会,一九一三年在常德办《沅湘日报》、任总经理兼编辑.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五年任凤乾永晃四厅中学教员,一九一六年回凤凰教书.  相似文献   

7.
常文郁,1904年6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县南村镇东常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幼年在村里读私塾,1923年,考入本县犁川镇县立第四高级小学。  相似文献   

8.
一八九七年 (清光绪二十三年 丁酋) 二月九日(旧 历正月初八)生于 山东省诸城县相州 镇一个封建地主家 庭。 名统照,字剑 三,他的多数作品都以本名或剑三署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用过韦佩、恂子、息梦、默坚、鸿蒙、鉴先等许多笔名发表文章。 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五岁,始读私塾。 一九○四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七岁,父去世。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十六岁,读书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相似文献   

9.
年逾八十高龄的赵景深先生以对古代戏曲的深刻研究与显著成绩闻名中外.从1933年接受郑振铎先生的影响,把精力和时间从创作、翻译与民间文学的开掘转移到戏曲方面以来,他五十年如一日有计划地就宋元南戏、北曲杂剧、明清传奇直到近代民间广泛流传的花部诸腔,进行细致的探索,先后写出了《宋元戏文本事》(1935)、《元人杂剧勾沉》(1953)、《元明南戏考略》(1958)、《曲论初探》(1980)及《读曲随笔》(1936)、《小说戏曲新考》  相似文献   

10.
清代私塾教育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私塾教育发展到清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这在长篇小说《红楼梦》中体现得较为全面。文章结合《红楼梦》中所提到的私塾教育情况 ,对清代私塾教育的概况及家塾、学馆、村塾、义塾等类别略作考证和介绍。同时 ,对《红楼梦》中所体现出的清代私塾教育的特点 ,诸如尊师择师的师道传统 ,科举仕途的培养目标 ,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教学内容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等都作了一定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汉字字数相当多,小学阶段,究竟教儿童识字多少合适呢?小学阶段,要求识三千左右个字,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现实客观需要及儿童实际看,是可行的。我国古代教儿童识字,最早读的《急就篇》有二千一百四十四个字,私塾读的《三字经》有一千一百四十个字,《百家姓》有四百二十二个字,《千字文》有一千个字,单个不重复的生字,共二千二百个左右。到了晚清,废科举,兴学堂,“三、百、千”逐渐被教科书所  相似文献   

12.
文痴张恨水     
古滕客 《山西老年》2014,(11):55-55
张恨水是小说大师,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世上有情痴、书痴、画痴、歌痴、佛痴……无疑,张恨水当属文痴。 痴读 少年时,张恨水发现了一本《残唐演义》,他四叔正读着,把他吸引住了,他接过来看下去。从此,他开始看小说。在私塾里,教他的先生书桌上常摆着一本《三国演义》,等先生不来的时候,他就偷着看。后来,他收拾了一间书房,把所有的零花钱全买了小说来读。他不仅把《红楼梦》全本读完,还什么小说都读。不但读本文,还读批注。从读批注中,领悟了许多作文之法。  相似文献   

13.
近读一些报刊史著和词典,见对《北华捷报》的记述,多语焉不详,且有小误。特略述其始末,以正之。 《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因无自定的中文名称,又被译为《北华捷报》、《华北先躯周报》等。由英商奚安门(?—1856,希尔曼·享利,Shearman Henry)所创办,为英国人在上海的第一份英文周报。1850年(道光三十年)8月3日出创刊号,报型为对开四版,逢周六发刊。着重刊登广告、行情和船期等商业性材料。亦有言论和中外新闻(一周要闻)。 逮至1864年(同治三年)7月1日,该周报馆增出英文日报——《字林西报》(North-China Daily News)。此后,《北华捷报》在报头加注“字林(西)报星期  相似文献   

14.
关邑 《老友》2013,(10):9
为农民立传少年毛泽东从识字起就爱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说岳传》等。有一次,毛泽东问私塾里的小伙伴们:"我们读了这么多书,知道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为什么这些书上没有一个种田的农民呢?为什么我们农民上不了书呢?为什么书上都是文官武将的事,而没有一  相似文献   

15.
1977年12月21日,中文系学生会举办读书报告会。会上有三位同学分别作了题为《谈车尔尼雪夫斯基》、《鲁迅前期战斗的指导思想》和《读散文谈散文》的读  相似文献   

16.
从教十余载 ,我每回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总对文中所描绘的一幅活生生的传统私塾的教习情景印象颇深 :有学童“人声鼎沸”的朗读声 ,有老师“将头仰起、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的吟诵声……。现今的校园里琅琅的书声少了 ,而是“不听读书声琅琅 ,但见习题似海洋。”传统的私塾教习很注重诵读 ,不但学生读 ,老师也读 ,不但有朗读、背诵 ,还有吟诵 ,于是呈现的是一片师生摇头晃脑的热热闹闹的诵读场面。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自称 :“二十已来 ,昼课赋、夜课书 ,间又课读 ,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 ,手肘成胝。”可见其诵读之…  相似文献   

17.
淮军成军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读了贾熟村同志的《淮军初建的几个问题》,感到淮军建立时间仍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写此短文与熟村同志商榷。关于淮军成军时间问题大体有3种意见: 窦宗一在《李鸿章年(日)谱》中写道:“三月三日(农历二月四日),鸿章随曾国藩检阅淮军,淮军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8.
“书非借不能读”是袁枚《黄生借书说》中的名句。这句话中的“不能读”,有的释为“不会认真读”(如黄肃秋、李知文选注《历代散文选》),有的释为“不情愿读” (如《中学文科教学》1984年第3期《中学文言文音训例举》)。前者“认真”一词来历不明,后者认为“能”字通“宁”而释为“情愿”。两说均于理难通。  相似文献   

19.
读了《光明日报》1989年5月29日发表的张奎良同志的《马克思晚年的困惑》一文(以下简称《困惑》),觉得他对晚年马克思的评价不符事实,提出商榷。一、关于所谓马克思晚年对革命的困惑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一九二八年开始的“革命文学”的论争中,茅盾先后发表了《欢迎〈太阳〉》(1928.1)、《从牯岭到东京》(1928.10)、《读〈倪焕之〉》(1929.5)、《关于“创作”》(1931.9)等文章。主要就“革命文学”论争所涉及的如何评价五四文学革命、评价鲁迅,如何看待创造社、太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