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艺文志派”是东北沦陷时期创作最丰富、活动最频繁、其背景和构成也最复杂的一个文学派别。本文从把握该派成员在一种急于在文学上“造坛”的心态支配下,从最初借助一般日本文化人的力量来发展“满洲文学”到同日伪官方发生联系的历史过程入手,剖析了构成该派主要创作倾向的“写印主义”的实质。本文进而分析了艺文志派4位主要成员从不同侧面对外来文学的借鉴和在不同程度上对民族文化的固守,认为以忧虑低沉的笔调展现“暗”的现实世界和在艺术表现上的“深藏”,成为该派竭力避免自身沉沦和触犯当局禁忌两种危险的努力,而这种努力造成了该派作品思想内容的斑杂和艺术技法的多变。  相似文献   

2.
民族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所着力表现的主题,而1980年代勃兴的“寻根文学”也正是民族认同的文学话语建构。它是审视本土文化传统并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学艺术中对原始的崇尚与从原初寻根的潮流影响下的产物;它对民族认同的建构主要表现在神话叙事、文学传奇写作以及民族化语言与寓言式创作等文学话语层面;同时作品也表现了对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暗示与书写。然而,寻根文学在民族认同建构方面仍显不够,不仅表现在需要深入的同时却嘎然终止,同时也有着对民族劣根性的过分暴露等。  相似文献   

3.
一般论者都认为现代派文学是“反传统”、“反理性”、“审丑”的,我的意见是:“正统”与“反叛”得兼。从其内容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根本规律说,现代派文学与正统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但从其艺术外部特征和某些表象来说,现代派文学似乎是离经叛道的。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其实不是“正统”与“反叛”的关系,而是各具个性的文坛孪生兄弟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在“反传统”的口号声中发展起来的。暂且不论这种“反传统”是否言过其实.但它调实有许多与传统文学通然不同的艺术特征.它的新颖性是人所共知的,因为,它的出现,伴随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的崛起。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的把握,或者说是对现实世界的审美的评判。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对丈学必须“真实地后映生活”这一创作原则的否定。我们承认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但这并不仅仅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反映”,更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审美的反映。既然文学是“反映”,就必然有一个真实性问题,因为“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国民文学”理论话语衍化经历了发轫期、成熟期、异化期等三个发展阶段。茅盾的“国民文学论”是“国民文学”概念变得明晰而成熟的标志。茅盾“国民文学论”主张国民文学应该是一种关切现实人生、面向国民大众的“人的文学——真的文学”。它既真实反映中国全社会全民族人生境况和国民性,又反映并沟通人类普遍情感和生活;它映射中国国民性的正面和反面;它涵摄民族国家的当下现实,呈现出自主性特质,同时体现出交互性的面相:它吸纳传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营养,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场域的交互对话中成长壮大。从比较的视野看,茅盾的整个“国民文学论”显现了明确性、开放性、辩证性的思维特质。茅盾在文艺民族化领域中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史上不可忽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论“陕北题材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黑格尔曾经说过:“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①。狄德罗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应该成为作品基础的是情境”②,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出现在作家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是要“根据他们的环境来决定”③的。黑格尔和狄德罗的这些论述,不仅是契合自然规律、艺术规律和创作规律的,而且也应验了马克思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④的哲学——美学命义,从而直率地揭示了一个文学和艺术的真谛。因为任何文学和艺术都象树木花草一样,是有根的。根深才能叶茂、花艳、果肥,而举凡为根者,决不能长在空中,是必须长在土中的,因为土中有肥、有水、有养料,还能起固着作用,从而为根系的发育提供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唐宋词是建立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一代文学,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唐宋词表现生活和再现生活的多样性。一代文学或一种文学由于产生在不同的时代风会之中,因而反映生活的宽窄深浅程度均有不同。比如说,盛唐诗歌是枕籍于“重冠冕”压倒了“重婚娅”“重人物”“重贵戚”的旧传统势力,对外开疆拓上军威四震,国内相对安定统一,南北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中外交通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效地将以辅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征服特点的西汉宫廷皇帝艺术与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的魏晋门阀贵族艺术统一起来,因而表现出了向…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丑”──兼及与传统文学的联系蒋承勇艺术家应该追求美、创造美,应该通过他们的创作去展示生活的美,进而激励人们去追求美的事物、美的生活。自古希腊开始,西方文学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和展示美的世界与人生的。古希腊的神话中,神的形象是按...  相似文献   

9.
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与民族化问题──“土”与“洋”再观刘琼声乐艺术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但具有艺术性、思想性,同时也具有科学性。提倡声乐民族化,是声乐界为之奋斗的目标。应该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民族的声乐艺术水平,使民族化和科学性、艺术性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阐释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化、文学观念、文化思想史研究、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些特点,说明他在当时对于融化传统文化、文学有价值成份问题已有自觉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与复古派、东方文化派固守传统文化封建主义旧质的保守主义态度绝然不同,而对早期《新青年》派不无偏激的建设新文化观则是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1.
“生活流”作为艺术创作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电影理论中,此后在文学创作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运用。它是创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真实地展现生活原生态的创作方式。对这种创作方式进行全面的阐释,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且对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生活流”的构成方式和审美意义进行分析具有特定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学理论是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创作、艺术追求、文本特性及特征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它不同于普适性的文学理论。民族文学理论的建设也需要来自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作为借鉴的资源,在这样的视野中,重读黑格尔的《美学》,能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民族文学研究,一是黑格尔辩证法对关系的重视可以纠正当前民族文学研究和民族文学创作中的“单边”局限;二是黑格尔对自然美的重视进而体现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启示我们关注民族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三是黑格尔提出的文体“变种”的思路有利于我们思考少数民族文体特殊性及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阵“寻根”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同志为前段文坛一意仿效西方文学,不努力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深感不安;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学落后于世界的现状忧心忡忡,由此想凭借这股西来的风,发愤擎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去冲锋陷阵。就这一点而言,把“寻根”的文学与文学的民族化相提并论,倒也是可以的。前些时,有的同志提出“我国文学在本世纪末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于是有人质疑说这个提法不科学,值得研究。因为什么是世界先进水平,就文学来讲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好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内容、形式上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其意义上的虚空和内容上的故事化、传奇化的走向,使寻根文学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片面和形式。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根”的夸张、放大式的集中写照,在充分展示民族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景观”的出现,最终使得8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的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生成论”文学发展观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如何回应全球化挑战?葛红兵2005年元月在上海社联学术年会上做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矛盾》的演讲,此后又于5月22号在《文汇报》发表《超越“民族化”和“西方化”———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发展的思考》一文。葛红兵就“中国经验的世界化”、“世界经验的中国化”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立“生成论”文学发展观的观点,该观点在读者中引起了重视,《文汇报》等报刊就此展开了争鸣,目前争鸣尚在进行之中。本刊就此邀请葛红兵等学者,进一步撰文展开争鸣,以供读者进一步讨论、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析出发 ,认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西方化实践都是失败的。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根基不应从西方拿来 ,也不应从民族传统中继承 ,而应在独立面对中国社会“现代化” ,产生独创的艺术表现图式的基础上产生。就此 ,笔者既不赞同民族化主张 ,也不同意西方化观点 ,中国文学应该走“世界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之我见金汉毫无疑问,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性口号,“三化”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我以为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似乎并不在口号本身,而在于对这口号的理解、阐释和于创作实践中的运用。虽然,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对...  相似文献   

18.
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与民族自身的独特性是文艺民族化的客观基础。在民族的差别还未消失的历史阶段上,文艺民族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文艺民族化是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性而言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文艺的民族性,是民族的个性、特征的反映。别林斯基说过:“文学中的民族性是什么?那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①文艺民族化是文艺  相似文献   

19.
“孤岛”与上海沦陷区文学跟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至少有三点不同:一、上海是三十年代文学的中心,左翼文学的根据地,进步文学影响深远,亦渗透进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二、“八一三”沪战爆发,作家竟写抗战文学,日军攻占上海后,“孤岛”尚未陷落,成为宣传抗战、张扬民族情绪的重要阵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亦被占领,文学虽软性化,但阳刚之气并未销尽,转为不息的潜流。三,上海为海派文学产地,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将第一阶段海派文学(鸳蝴派)对传统的依恋转移到对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派于‘媚俗”与“商业化”特点外增加了“现代派艺术”特征,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这为沦陷后的文学准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土壤。在这样的文学——文化背景中,女性文学的生存、发展形态都与东北,华北沦陷区异趣。  相似文献   

20.
把握文学翻译艺术创作的“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原则,“从心所欲”与“不逾矩”的辩证统一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对于文学翻译艺术的创作也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凡事过犹不及,要把握住中间的度,不能轻易偏向一方,应遵循辩证适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