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区位差距上 ,苏北与苏南、苏中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但苏北的差距在缩小。苏北地区内部五大市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主要是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财产积累效应影响。缩小苏北地区区位收入差距必须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合理配置人才资本 ,形成良性的“扩散效应” ;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才开发 ,正确引导人口流动 ,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利用2007—2019年江苏省及13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从时间、空间维度探讨江苏省13个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及经济效应分异情况。从时间维度上看,江苏省旅游业依存度始终保持上升趋势,旅游业贡献率波动幅度相对较大,总体呈上升态势;江苏省旅游经济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的趋势。从空间维度上看,苏南和苏中地区旅游总收入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无锡和泰州的旅游总收入和经济增长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江苏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良好;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存在明显的旅游经济效应空间分异现象,同时苏南、苏北地区内部也分别存在旅游经济效应空间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3.
运用区域经济和运输经济的有关理论考察研究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通车后作为大桥苏北桥头堡所在地泰州经济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泰州应充分利用自己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强化优势产业,大力沟通上海、苏南,拉动苏北腹地经济上台阶,形成以泰州为中心的苏中地区沿江经济发展带。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城市层面,基于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视角和系统存—增量特征,构建一个兼顾能源消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为例,从时空维度对13个地级市2015—2019年能源—经济—环境—社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态演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能源和环境系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能源—经济—环境—社会总体耦合协调性较好,但不同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苏南地区城市群优于苏中,苏中优于苏北。苏州作为江苏省的第一大经济体,其能源—经济—环境—社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同时,南京、南通和宿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特点。此外,镇江、连云港、徐州四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波动性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并制定改善方案。针对江苏省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异质性的问题,建议加强省内城市经济交流与产业互助的力度,依托国家“新基建”战略,加快推动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的耦合协调转变。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与其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其所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也较高;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极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苏南可持续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苏中、苏北具有后发优势;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探寻新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步伐较快,成就突出,然而,又存在着苏南、苏中与苏北间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对此,详尽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的现状,同时对造成三大地区差距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着重运用灰色关联法剖解了苏北经济落后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步伐较快,成就突出,然而,又存在着苏南、苏中与苏北间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对此,详尽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的现状,同时对造成三大地区差距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着重运用灰色关联法剖解了苏北经济落后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的天堑阻隔是制约苏中快速发展的“瓶颈”。尽快建立崇明至启东过江通道 ,可以加快沪苏公路交通现代化进程 ,强化上海对苏中、苏北的辐射带动作用 ,完善沿海公路系统 ,促进“建设海上苏东”战略的落实 ,有利于亚欧大陆桥新干线的建设 ,有利于提升上海国际运输中心的地位。崇启过江通道建设可采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的办法 ,尽快付之实施 ,促进苏中经济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润扬长江大桥的构建,镇,扬两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联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加快,两城市经济发展不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而全”的“个体”,则应是“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经济综合体,城市经济的统筹安排,加强协作,首先就需要进行两城市的区域经济功能定位,确立各自经济的专业化发展定向,本文认为形成扬州以易流通为主,镇江以工业为主的地区专业化分工,是发挥区域经济系统整体效应的较优组合。  相似文献   

10.
发展数字经济是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利用2016—2020年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能源环境效率和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等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加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在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进程中存在双重门槛,只有在数字经济发展超过特定门槛值时,碳减排效应才会显著,且其效应呈现出递减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降低非中心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但对降低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政府应积极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底座,实现城市碳减排。  相似文献   

11.
城市腹地经济是区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本文在分析了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发展的条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对策,如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腹地开放程度和营造良好的腹地经济发展环境等,以期为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加快苏中崛起是江苏再发展的新战略。国家重点工程江阴—泰州、润 (镇江 )—扬 (州 )、苏 (州 )—(南 )通大桥和论证中的扬中—泰州过江通道的架建将突破苏南、苏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带来大江南北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集聚 ,促进苏中通、泰、扬三市的快速崛起。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广义城市化的内涵出发,构建了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环境改善于一体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模型及对因子分析结果的辅助聚类分析,评价了2000年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表明,江苏城市化进程快步推进,各城市发展的区位特点明显,南北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苏中、苏北具有后发优势。要进一步提高江苏区域城市化水平,应加强政府对城镇体系的宏观调控,注重发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带)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政策面上的协调,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崇启海地区滨江临海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将崇启海地区建成北上海 ,既能满足上海建设圈的中心城市对发展空间和自然资源的要求 ,又能带动长江三角洲新的飞跃 ,提升苏中苏北的战略地位和投资效益 ,使苏中苏北成为上海的产业转移基地和资源供应基地。崇启海地区可建设上海的江北新城 ,包括港口、海洋公园、国际工业园、生态旅游带、万国居住区等 ,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为例,在系统构建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考察了其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苏北和苏中,苏南地区创业环境明显更优,三大区域大致呈"南优北劣"阶梯状分布。实证结果证实,创业环境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推动作用。特别是凭借"后发优势",创业环境反而表现出对苏中和苏北地区更大推动作用;对苏南地区而言,创业环境质量优化是影响其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我国2011—2019年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基础作用、机制作用和异质作用三方面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碳绩效提升,具体表现为提高碳生产率、抑制碳强度以及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采用多种工具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在集聚效应、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调节作用下,数字经济能够发挥规模性减碳、创新性降碳和清洁性排碳的关键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绩效的影响因地区资源禀赋表现异质性,在非资源型城市发挥的驱动效果比资源型城市更加明显。据此,本文进一步给出数字经济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对其他城市发展的影响,以京津冀城市群为考察对象,选取区域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以1995~2017年城市间的面板数据为实证样本,通过构建城市规模、高铁开通两个计量模型,并对模型可能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考察、模型的稳健性进行检验,就区域内中心城市是引领带动还是产生“虹吸效应”,高铁开通对城市协同发展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对城市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有影响,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土地规模的不同集聚导致这一影响效应不同,城市间的地理距离对这一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调节作用; 同时,高铁开通这一外生事件对城市间的经济协同发展也有影响,且高铁开通在城市规模对经济协同发展影响的路径中也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2019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目前各地区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所展开的城市首位度提升、强化中心城市作用的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究竟是会导致城中心城市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劣化区域的协调发展,还是会形成更强的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其辐射扩散范围,缩小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研究针对性分析我国现阶段重要的空间形态——城市群,其中心城市首位度变化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及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面,研究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城市最优规模倒U型模型对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构建形成中心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分别从中心城市在集聚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抑制作用、中心城市在扩散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作用、中心城市不同首位度水平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对中心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内部作用机理展开分析。在实证层面,研究以中国十九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7年中国十九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展开固定效应分析,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对模型内生性...  相似文献   

19.
梁森 《淮海文汇》2005,(3):26-29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江苏省制定了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根据江苏省的实力和发展速度,就全省而言,已经具备了“两个率先”的基本条件。但由于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区域经济不平衡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本文在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金融市场的功能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和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认为,金融业发展对江苏经济结构转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江苏内部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具体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金融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