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濮仲远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21-124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界利用敦煌文献和墓志等出土材料极大地推进了吐谷浑史的研究。随着墓志的出土和对传世文献的梳理,琼山县主、慕容万、慕容仪等人物材料浮出水面。这些人物和吐谷浑慕容氏王室关系密切,为研究其王室世系和唐吐和亲方面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濮仲远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陆续出土了11方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不少学者利用墓志从吐谷浑史和唐吐关系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由于志文的残缺以及其内容和史传记载相矛盾,学界对其研究成果不尽一致,有些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儒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唐代墓志撰人、书人、题额者、刻工四者在制撰过程中关系发生变化。墓志刻工具有身份随意性,分工多样化的特征,他们凭借精湛的镌刻技能,可获得丰厚酬金。墓志镌人因出身低微,技艺世代承袭,具有保守性。一般而言,官府墓志刻工只允许担任本署令的伎术官,但在唐代墓志中亦存有特例。撰人、书人、题额者、刻工因墓主形成一种稳定的团队结构,这种结构在墓志制撰过程中因群体性合作得到强化和认同。 相似文献
4.
唐代墓志仍有不少讹混俗字待考。选取25例加以考释,认为“■”当是“因”字俗讹,“■”当是“周”字俗讹,“■”当是“旦”字俗讹,“■”当是“晷”字俗讹,“■”当是“折”字俗讹,“■”当是“郵”字俗讹,“■”当是“贊”字俗讹,“■”当是“雨”字俗讹,“■”当是“丹”字俗讹,“■”当是“逝”字俗讹,“■”当是“蠖”字俗讹,“■”当是“纏”字俗讹,“■”当是“予”字俗讹,“■”当是“峩”字俗讹,“■”当是“痛”字俗讹,“■”当是“砆”字俗讹,“■”当是“澂”字俗讹,“■”当是“群”字俗讹,“■”当是“挹”字俗讹,“■”当是“勝”字俗讹,“■”当是“八”字俗讹,“■”当是“鵷”字俗讹,“■”当是“顧”字俗讹,“■”当是“青”字俗讹,“■”当是“庶”字俗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出土墓志墓主身份的考察,可以看出唐代榆林市是胡汉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此互相融合,其中有胡人的汉化,也有汉人的胡化;由于地处边疆,加之游牧文化发达,榆林市的尚武风气浓烈,随着农业的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唐代榆林不仅佛教兴盛,也有人崇信道教。 相似文献
6.
李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文章探讨了唐代的“竹马”游戏 ,作者指出 ,作为儿童玩具的竹马始于汉代以前 ,在唐代许多诗人对竹马游戏作了生动描述。此后 ,象征骑马的竹马游戏在宋代搬上舞台 ,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牛红广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2-14
洛阳出土晚唐刘干墓志记载了志主的家世生平、科第宦历及其著述等情况。刘干曾于大中年间修订《切韵》12卷及《通纂》、《通例》共10卷,可为研究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演变、补两唐书《经籍》、《艺文》二志之阙提供原始文献线索。其妻太原王氏墓志为当世仅见刘干之著述。 相似文献
8.
赵振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6):24-27
洛阳新出土的墓志记述了中唐时期王绾李如愿藏夫妇在官吏杨彤家数十年的奴婢生涯,他们伺服三代主子,关系融洽。无论是主人得意于京城官场还是流放于岭南蛮荒,是平反回归于长安还是投靠亲戚于洛阳,私家奴婢的生活遭际随处体现着主仆之间尊贵卑贱的阶级差异。在良贱制度强制压迫下,奴婢的社会地位不因主人的荣辱浮沉而有任何改变。但是个别官宦人家为纪念值得褒扬的奴婢撰志刻石随葬,使之获得良人才能享用的丧葬物品,是极为特殊的个例。 相似文献
9.
胡可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3):175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但大多数挽歌是在丧葬过程中由乐队演奏的。挽歌镌于碑石者 ,甚为少见。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中 ,有一批挽歌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唐诗文献。这类挽歌主要有两种类型 :刻在墓志盖上的挽歌和墓志铭中的挽歌。这两种挽歌 ,无论是作者和哀挽对象 ,还是内容与形式 ,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唐代挽歌与唐代丧葬制度、礼仪习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也是我们认识并了解唐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以新出墓志所载挽歌与传世挽歌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认识挽歌特殊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凤琴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8-81
墓志文献拥有专类文献词汇的独特研究价值。唐代墓志文献中集中使用了有关史籍词义范畴的复音词,本文采用义素义场理论,对《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史籍类复音词进行了考察,得出唐代墓志中此类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史少卿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5):69-71
唐代城市工商业流动人口是唐代一个闪烁的亮点 ,这些流动人口与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扬州作为唐代中后期一个曾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典型工商业城市 ,其工商业流动人口状况因其频繁的内外交流而较为典型 ,城市发展也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唐代蒙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志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6):44-47
唐代文化空前繁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唐代早期教育的广泛开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章对唐代蒙学的体制、特点及其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全面、客观地探究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根据唐律和大量文献资料 ,对唐代的婚龄、嫁娶、离异及婚姻习俗进行了详细地考证和述略 ,揭示了唐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 ,庶几对中国风俗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孟国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5):31-43
墓志铭作为应用性文体,通常会出现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既是应用文体的特性所决定的,又与一般的应用文体有所不同。墓志铭由志文和铭文两部分组成,志文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行文方式的模式化、特殊类型的模板式和具体内容的雷同性;铭文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化用经典诗句、抄撮志文成句和袭用固定模板。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虽然使墓志铭形式单一,结构固定,但却有着重要的文学意义,有必要对其内涵和价值进行恰当的评估:唐代墓志铭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为考察他们形象的经典化和在后世的接受情况提供了全新的素材;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套语,则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创作中点化前人成句的创作模式和经典诗句的生成过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尹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48-52
巡视监察是我国古代监察机关所奉行的一种传统的监察方式。巡察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巡察的时间、方式、内容、特征、地位和作用 ,以及巡察制度的弊害等方面对汉唐时期的巡察制度进行考察 ,分析其得失 ,希望能为现今的巡视制度提供一定的资政史鉴 相似文献
16.
赵振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4):5-12,16
墓志记载中晚唐中层官吏郑居中一生所经历事件和结交的上层官僚 ,以及妻族崔氏、儿女亲家等 ,或见于文献记载。郑居中童年一度入观学道 ,晚年寻道访宫于王屋、嵩少 ,终卒山寺。其事迹演绎为《逸史》道仙故事 ,墓志为其文学素材。 相似文献
17.
李靖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6):106-109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比照分析,唐代同时存在于中原与缘边地区的部曲虽名称相同,但属性不同,身份迥异。中原部曲属于具有良人身份的军人,边地部曲则是与奴婢、牲畜为伍的贱口;中原部曲用于随主征战或做将帅、官僚的武装扈从,边地部曲则被用于除征战以外的家内役使、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甚至被寺院役使;中原部曲隶属于相对狭小的官宦集团,边地部曲的拥有者遍及社会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