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反映在工商业领域则是自由放任,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汉初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经营种类丰富,几乎遍及当时所有行业;在私营工商业中不仅存在着可与官营工商业相媲美的大企业,也有遍及各地的小作坊、小商铺;无论从生产技术水平,还是销售方法上来看,汉初私营工商业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多。汉初私营工商业达到了中国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一系列工商业制度变迁。为了深入探讨这次制度变迁中西汉政府选择官营工商业的原因及其结果,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借助相关制度变迁理论考察认为:之所以选择官营工商业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法,一是因为进行官营工商业的预期收入大于预期成本,可获得巨大的潜在利润;二是与制度变迁的主要决策者和推行者——桑弘羊的偏好和知识存量有关。此次制度变迁使西汉的私营工商业遭到致命打击,则与桑弘羊的有限理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时期的工商业政策树立了官营工商业的典范,不仅对西汉社会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深刻影响着历代封建王朝的工商业政策,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经济特点,对封建经济以及整个封建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也能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4.
西汉盐铁会议围绕工商业实行官营还是民营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贤良文学们对工商官营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国家实行工商官营破坏了贵义贱利教条,违背了农本工商末观念,且经济绩效低下,带来了各种不良后果。他们强烈要求废除工商官营政策,积极倡导实行工商民营。贤良文学们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仍不失其历史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十分落后,党和政府面临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任务,需要尽可能地利用私营工商业。而私营工商业经济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性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性一面,因此党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了利用和限制的政策,即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但党在不同阶段,实  相似文献   

6.
在大蒙古汗国建国初期,基于蒙古社会早期财产权的普遍私有制,大蒙古汗国早期的工商业几乎都是属于私营性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私营工商业经济自由发展的政策与法令;这一时期的有些政策、法令甚至对整个元代的工商业经济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与秦朝的基础上,汉代的旅舍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汉代的旅舍以官营为主,私营为辅。官营旅舍分为邸、传舍、亭传三类。邸主要设于首都,接待来京的诸侯王、郡守及少数族与外国的君长等;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国邸、郡邸与蛮夷邸。传舍设于驿道,主要供各类官员使用,间或也接待一些普通人。亭传设于乡下,既接待官员,也可以接受外出的老百姓居住。这三类旅舍基本上不属于商业性的公共设施,而与当时的行政制度紧密相关,实际上是行政制度的派生物。这些旅舍例由政府不同机构的官员负责管理,并且形成了一些内容丰富的管理制度。这种官营旅舍的类型与管理模式,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舍制度奠定了基础。汉代的私营旅舍,西汉时期虽然一直存在,但大规模发展是在东汉时期。它是一种纯商业性的服务机构,颇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私营旅舍的大量出现,是东汉时期人口流动加剧和工商业发展繁荣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与秦朝的基础上,汉代的旅舍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汉代的旅舍以官营为主,私营为辅。官营旅舍分为邸、传舍、亭传三类。邸主要设于首都,接待来京的诸侯王、郡守及少数族与外国的君长等;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国邸、郡邸与蛮夷邸。传舍设于驿道,主要供各类官员使用,间或也接待一些普通人。亭传设于乡下,既接待官员,也可以接受外出的老百姓居住。这三类旅舍基本上不属于商业性的公共设施,而与当时的行政制度紧密相关,实际上是行政制度的派生物。这些旅舍例由政府不同机构的官员负责管理,并且形成了一些内容丰富的管理制度。这种官营旅舍的类型与管理模式,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舍制度奠定了基础。汉代的私营旅舍,西汉时期虽然一直存在,但大规模发展是在东汉时期。它是一种纯商业性的服务机构,颇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私营旅舍的大量出现,是东汉时期人口流动加剧和工商业发展繁荣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整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步骤和措施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同建国初期有许多相似之处 ,各种经济成分并存 ,为了扩大内需也正在积极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以 ,建国初期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的一些经验值得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十分落后,党和政府临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任务,需要尽可能地利用私营工商业。而私营工商业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性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性一面。因此党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了利用和限制政策,即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但党在不同阶段,实施这一政策时,侧重点有所不同。1949年10月  相似文献   

11.
论宋代土地神信仰与基层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唐宋社会的转型,宋代的官方州县社稷正神逐渐处于“理正势弱”的衰微地位,相反地,宋代民间土地神信仰却十分活跃,它分布于农村自然村落和城市市坊,分别代表着乡间小民和城市贫民的利益,在地位上,民间土地神受制于兴起的代表城市上层阶层利益的城隍神。宋代的社稷神实际地位虽然低下,但它于理为正,在道义上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统治者与民间仍然有意识地利用这个神灵来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明清抚州墟市就其数量、规模来说 ,超过了同期长江、珠江三角洲水平。尤其是清代抚州一些重要墟市 ,在明代发展基础上 ,已上升为地方商品贸易的中心市镇。尽管抚州墟市为数不少 ,规模可观 ,但始终未能象长江、珠江三角洲那样 ,引发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而是稳定了封建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13.
晚清武汉曾经是与上海实力相当的工商业重镇,钢铁与军事工业堪称国内翘楚。进入民国后,武汉工业尽管在全国的位次略微后移,但总体趋势是在晚清开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工业被迫向抗战大后方搬迁,武汉工厂作为内迁的重点,与先期内迁的江浙工厂一道,共同演绎了中国抗战进程中的悲壮一幕。武汉工厂内迁不仅避免了武汉工业被日军利用的严重后果,有效保存了中国工业实力,而且促进了抗战大后方工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武汉的工厂大搬家以及长达7年的沦陷,中断了武汉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给武汉工业造成了深痛巨创,到新中国成立时,武汉工业仍未能恢复到抗战前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产业互动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的产业,工业设计以一种低消耗的方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制造业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立足工业设计及制造业现状,通过调研找出了影响制造业及工业设计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加大对工业设计政策支持力度、搭建工业设计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和扶持设计公司的发展等四个方面促进制造业转型与升级。  相似文献   

15.
盛宣怀是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的官僚实业家,其实业思想的产生及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父亲的影响及洋务思潮的兴起推动了他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李鸿章的青睐及官督商办企业的实践使其官督商办思想得以形成。晚清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及民族危机日趋加深的现实促成其实业商办思想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16.
张家山汉筒《算数书》、《奏谳书》和《二年律令》中有一些汉初物价的记录,这为我们了解汉初的经济生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数据。通过这些记录,我们了解到汉初的米价虽然昂贵,但已明显处于回落之中;爵位价格昂贵,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爵位的含金量,体现了当时重视军功的时代特征;缯价昂贵,则真实反映了汉初手工业生产尚未恢复的状况。高祖时期奴婢价格低廉,反映了汉初经济残破,人民生活艰难的情况;吕后时期的刍稾价、棺木价低廉,则进一步印证了吕后时期西汉社会经济得到较好恢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唐肃、代、德宗朝商业政策干预模式之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肃、代、德宗之际是唐后期商业政策用商型干预模式的形成、确立时期。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财政危机之中,利用商利来维持国家财政是唐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根本动机。唐政府优先发展官营商业,引商人、商人经营方式入官营商业领域,并借助商品经济的自然法则及价值规律改进官营商业运作模式。唐政府对非官营商业,则以开征商税、苛征与掠夺等方式,变商利与商人财富为我所用。据此,单一农业型财政被农商混合型财政所取代,商业成为唐政府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18.
泰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私营工商业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不少拥有大量资金的私营工商业者。他们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铸钱与盐铁、酿酒、食品加工、纺织、皮革加工、木器加工、造船、畜牧、种植、高利贷、经纪、囤积和贩运等。秦汉时期的私营工商业一方面对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稳定,因而汉武帝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政策,从而导致了私营工商业的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