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马氏文通》“坐动”“散动”说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坐动”“散动”说评议卢烈红“坐动”、“散动”说是马氏动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有价值的部分。本文辨析马氏关于“坐动”、“散动”的定义,清理其矛盾,揭示这一学说的科学价值。在汉语语法学发展史上,《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具有划时...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氏文通》动字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氏文通》的动字论主要包括动字的概念、分类、语法特点和用法等。其中内外动字的区分缺乏可操作的依据,而且汉语的句、读又不像马氏所说的一定有语词,散动和坐动的区分也没有实际意义。可见,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还是应当从汉语的实际情况出发。  相似文献   

3.
主语谓语之间有一个“之”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现象,用例甚多,且出于不同之句型。自马建忠以来近一个世纪,学者们都相继论述过。《马氏文通》卷七“介字(之字之用)”曰: 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间以“之”字,一若缓其辞气者然。又凡读为起词,为止词,皆可间以“之”字。读无起词而欲间以“之”字者,必有字以先其坐动,所以为“之”字可间之地也。读有“所”字先乎坐动者,如间“之”字,则不先坐动而先“所”  相似文献   

4.
“动_1 得 名 动_2 ”与“把 名 动_1 得 动_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说明本文描写的是“得”字句的两个小类:“动_1 得 名 动_2”与“把 名 动_1 得 动_2”。我们以其相互转换关系为依据,将两类相关格式分作若干小类并做了详细的描写与语义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本文可以看作是对李临定先生《现代汉语句型》有关细节的补充。需要注意的有两点;(1)“得”后的“动_2”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唯宾动”式及其蜕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运用变换方法来考察甲骨文句型的一次尝试。一、确认了甲骨文宾语前置的方式是“唯宾动”式;二、否定了“甲骨文的宾语可以自由前置”的流行看法;三、揭示了“唯宾动”式蜕变的途径:“唯宾动”+“宾是动”→“唯宾是动”。  相似文献   

6.
“在十动”隐含式仇志群1、“在十动”隐含式,指含有进行或持续义的“在十处所十动”一类格式,如“小妹在屋里哭”“他在里面看扩“小张还在楼上做实验”,等等。为了解释这类‘在十处所十动”式,陈重瑜提出了“远距离合体”的概念,把‘在十处所十动”中的‘在”看作...  相似文献   

7.
“意动”和“处动”陈湘“意动”和“处动”这里是古代汉语意动用法和处动用法的简称、这两种用法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作特殊的理解。本文所以将这两种用法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二者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一、“意动”和...  相似文献   

8.
贝罗贝先生《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提出唐五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双宾语结构,本文称之为“与之动名”式。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贝文例句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完整形式应是“动1+名1+与+之+动2+名2”,因为前面“动1+名片经常被隔断,于是被看作是“与+之+动+名”式,名2并不是直接宾语,这个不完整的形式并不是双宾语结构;第二类与上古汉语中的“为之动名”式极相似,“与”的意义和作用相当于介词的“为、替”,也不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9.
0.1爱恨类动词,即《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说的表示赞许和责怪的及物动词。它的名动后续成分是指它后面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序列。例如: ①我恨他坐不下来。 ②他爱你家老二肯动脑子。 0.1例①的“他坐不下来”就是动词“恨”的名动后续成分;代替名词的代词“他”在前,动词性短语“坐不下来”在后。例②的“你家老二肯动脑子”是动词“爱”的名动后续成分,名词性短语“他家老二”在前,动词性短语“肯动脑子”在后。  相似文献   

10.
“到”的动介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的动介区分滕震,张岳歧“到”作为一个词,和在、为、往、向、朝等词一样,均可当作兼类词:动词和介词。根据“到”的语法特点和语汇含义,我们对“到”的动介的区分作一尝试。一、作动词的情况(一)“到”表示达于某一点的意思,在句子中单独作谓语,很明显是动...  相似文献   

11.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反复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不妨可叫做“五动教学法”。宋人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训学斋观》)。朱子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经验,他这个读书“三到”是颇有见地的。但时过近千年,为了适应现代的要求,应在“三到”的基础上前进一步。要使学生眼、耳、口、手、脑“五到”,或者说“五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反复地动眼读,动耳听,动口说,动手写,动脑想,这样,就能多方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读、听、说、写、想(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试说“更 动(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句内结构 ,从语形出发 ,概括出“更 动 (短语 )”组合的三种规型 ,常规型 :“更 动 ……”、非常规型 :“更 心动 /能动”、超常规型 :“更 使动 代词”.  相似文献   

13.
论“动啊动啊”及其有关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中,由两个单音节动词后面分别缀以助词“啊”,并列组成“动啊动啊”结构格式。本文讨论这种结构格式以及和它有关的格式,着重分析它们的意义和句法功能。 “动啊动啊”中的两个单音节动词有相同和不同两种形式,分别写作“A啊A啊”和“A啊B啊”。和它有关的格式主要的有“A啊A”、“A啊A的”和“A啊B的”。它们都是动词性结构。 一、“A啊A啊”和“A啊A” A啊A的” “A啊A啊”和“A啊A”、“A啊A的”中,两个动词迭用,是迭词式并列结构。后两种格式与前者相比较,只有细微差别,可看作是前者的变体。 (一) “A啊A啊” 1 “A啊A啊”这种结构格式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反复绵延。例如: (1)有时候他读呀读呀,好象记住了单词,可默写的时候,又错了。(《为革命勤奋学习》8页) (2)范郎死了,她坐在长城根下,哭啊哭啊,哭倒了万里长城,自己也跳海自尽了。<《杨朔散文选》213页) (3)小江想呀想呀,果断地做出决定:不管怎么着,先去看看贾老板留下暗号没有。(胡正言、阎世宏《鸡鸣山下》205页) 这种结构格式多用于第三人称陈述句中,在句中经常充当误用语。如例(1):也充当复句的  相似文献   

14.
安阳方言属晋语邯新片,其中的表时助词“动”用法独特,从句法位置看,“动”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名词之后,还可以与“唠”共现加强虚拟意义;从表时能力看,“动”句可体现先时、同时、后时的时间关系;从语法化角度看,“动”经历了作动词、作可能补语、表时点义、表假设义、作话题标记的历程;从语法化动因机制看,其语法化与句法位置、使用频率、隐喻、重新分析和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15.
论王维诗中的“动”与“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而不相杂混。王维诗中动静相衬造成的意境美,就是他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王维诗中的“动”,主要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②的“劲健”之美。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王维诗中的“静”,则主要表现在其山水田园诗中。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动形”组合的新语词,它们意义丰富,使用广泛。这类词具有独特的语义关系、句法功能、意义特点。其中,动宾式与动补式的界定依据主要是“动”、“形”之间的语义关系。“动形”式动词不常作补语。同时,这类词在表义上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和新颖性。此外,“动形”式新语词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语言自身规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与人的关系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动势”艺术是一种能“产生炸弹爆炸一般效应”的艺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米隆塑了一条牛,使一只猛狮扑上去嘶咬它的身躯,也使一头牛犊钻进它的腹下使劲吸吮它的乳头,使一个牧童想把它赶跑,还使一个小偷想把它牵走.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从“动势”中去加以刻画.米隆的牛之所以被雕“神”了,就是因为艺术家没有用呆板、单调的“静态”手法去雕刻,它的肌肉线条充溢着气韵生生的动感,眼瞳流盼着灵灵欲动的神采,姿态跃跃欲试.难怪卓别林说:“我只要眉毛一动,就比说五十个字更能表达感情.”这确是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助动字是根据动字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一个次类,主要包括"可"、"能"、"足"、"得"四个助动字.根据其后所助动字的不同,马氏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可(足) 动字;能 动字;得 动字.同时,马氏还深入探讨了助动字的句法功能:与"以"字连用;助动字连用;助动字单用;助动字前加否定词修饰;助动字与所助动字之间间以"而"字等.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中“所 动 者”格式等同于“所 动”格式而与“动 者”格式对立。该格式中的“所”字的作用在于指代,语法意义较“实”;而“者”字的语法意义已经虚化,是个形式代词,它只起着语法结构上的完形作用。  相似文献   

20.
鲍照《芜城赋》中“孤蓬自振,惊砂坐飞”的“自振”、“坐飞”何解?李善《《文选》注云:“无故而飞曰坐飞。”张相《诗词曲语汇释》谓“无故而飞,犹云自然飞也,坐亦自也,坐与自为互文。”其余如上文所举各注家,大抵袭用李、张之说,只《古代散文选》释“自振”为“自己飘转”,《历代散文选》释“自振”为“无风而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