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和外国文学评论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对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内容、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形象、爱情、红与黑的象征意义等层面展开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司汤达的精神世界在《红与黑》中的投射也是一个较有创意的研究角度,于连的极度自尊即是作者主体童年...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形象 ,肯定于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叛者 ,他的思想性格具有矛盾性。他的性格的矛盾性 ,是他所处社会矛盾在他身上的折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 ,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相似文献   

3.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后曾长期受到世人的漠视和引起争论,而终于越来越显示出熠熠光辉,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世界名著。它的英文译本1958年版序文中说得有理:“如果说有任何一本书值得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那么理想之作就是《红与黑》”。然而对于这部杰作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评价,却至今众说纷纭。何新同志在《论于连·索黑尔》中说:“于连究竟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骗子”,“这个问题是理解和评价《红与黑》的焦点”。我们认为,这句话正好反映出长期以来对于连认识上分歧的症结所在。人们往往各执一端,不是把于连奉做英雄或伟大人物,就是把他贬斥为个人野心家或骗子。于连果真非居其一端不可么?现在重读这部小说,我们却越来越深信,这个人物尽管才能出众,性格不  相似文献   

4.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内在思想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司汤达的《巴玛修道院》是作者生前就获得赞誉的唯一的一部作品。小说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通过人物活动展现的、对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社会生活的生动描绘,都能与作者的杰作《红与黑》相媲美,它和《红与黑》被称为司汤达的创作中的“双璧”。值得一提的是,《巴玛修道院》是司汤达的“域外小说”,写的人物是意大利人,  相似文献   

6.
《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 ,通过主人公于连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描写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王政复辟时期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憧憬、追求、奋斗、苦闷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的整个社会风貌 ,也揭露和鞭挞了查理十世的黑暗统治。《红与黑》不愧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力作  相似文献   

7.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他在创作《红与黑》时,把自己对封建贵族及王权的憎恨、对启蒙思想的热爱及对拿破仑的极度崇拜毫不掩饰地投射到了其作品主人公于连身上。本文运用文献对比、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司汤达的政治观念在《红与黑》中的投射的研究,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及反映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8.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阅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9.
勃兰兑斯曾说:“从许多方面说来,司汤达都是极度现代化的。”这里勃兰兑斯所说的“现代化”自然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其含义不尽相同,可是,读者从司汤达的杰作《红与黑》中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现代生活的调子,以至“在20世纪中叶,无论是在法国或在它的国境以外,人们都把司汤达的小说当作现代作品来读”,却是事实。尤其司汤达在其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社会,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更加拉近了他同现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距离。司汤达作品中的现代感,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论题,本文试图从《红与黑》中对主人公主体意识的刻画,以及小说独特的心理分析构思,两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法国资产阶级进步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是作者用批判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一部杰作。如何评价司汤达和他这部小说,长久以来就存在着分歧,有些分歧意见甚至是很尖锐的。但这并不能限制这部小说的广泛影响,《红与黑》在我们国家一直拥有众多的读者。 本文仅就《文艺百家》(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文艺百家》编辑部编辑出版)一九七  相似文献   

11.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悦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2.
《红与黑》的现代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许多方面说来,司汤达都是极度现代化的”。诚然,勃兰兑斯在此所说的“现代化”,与我们所说的“现代化”,其内涵不完全相同,可是人们从司汤达的杰作《红与黑》中强烈地感到了一种现代生活的调子,却是明显的事实。司汤达虽然处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空间,然而他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历史以及文学创作的思考,提近了他同现、当代人的思想距离,以至“在廿世纪中叶,无论是在法国或在它的国境以外,人们都把司汤达的小说当作现代作品来读”。司汤达作品中的现代感,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论题,本文试图从《红与黑》中对主人公主体意识的刻画,以及小说独特的心理分析构思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在中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从五十年代至今这部长篇小说曾引起过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怎样评价小说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这个人物形象上。归纳纷纭众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勇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形象,是怀抱“法国大革命的原则”的“一个伟大的人物”①;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虚伪和丑恶的灵魂,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形象”②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笔者不能苟同的是,这种文学艺术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抹杀了这个形象的丰富的内涵。因此,本文就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再作探索以就教于诸位大家。  相似文献   

14.
一部书的好的书名,应当是确切地表达作品内容、精炼、醒目、甚至还富于文彩的。它能够使人发生兴味,引起联想,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红与黑》便是这样的好书名之一。《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司汤达的代表作,它的副标题是“一八三○年纪事”。小说揭示了一八三○年法国革命前夕波旁复辟王朝最后阶段的法国社会现实。主人公于连·索黑尔是个平民子弟,靠精通拉丁文被德·端那市长聘为家庭教师。不久,他与市长夫人发生暖昧关系,事情败露后被迫转入神学院。过了一段时间,又被介绍到  相似文献   

15.
司汤达的《红与黑》无疑是一部经典名著。看《红与黑》,当然是先被于连吸引。我无法对其所影射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感动我的,是人物本身。喜欢他的自尊与自怜。他的自尊中充满了任性和固执,这当然不是什么优点,但是,很个性化。让人感觉:这就是于连。我敬仰这个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挣扎的人物。一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扁舟,即使葬身海底,也悲壮得美丽。人们总说他是一个野心家。我觉得他不过是一个顺应了“人往高处走”的生活逻辑的典型。他是一个真正的波拿巴灵魂的皈依者。他的野心让我喜欢他。如果我们不能像五柳先生那样有…  相似文献   

16.
《巴马修道院》在我国的影响远比不上《红与黑》。其实,这部小说的命运比《红与黑》好得多。它出版后不久,就受到已经成名的巴尔扎克的盛赞。巴尔扎克在自己主编的《巴黎评论》上,用七十页的篇幅为《巴马修道院》写评论,称它是“五十年来最美的书”。西方不少研究司汤达的学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价值在《红与黑》之上。《美国百科全书》就称《巴》是司汤达最好的小说。还有不少人认为两书高低难分,于是将它们并称为司汤达的代表作。纠缠于名次的排列未免有些学究气。不过,这种争论起码可以说明《巴》的成就是不客忽视的。本文拟从创作意图、人物形象和时代内容等几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初步的评论。  相似文献   

17.
一 斯丹达尔是巴尔札克同时代的法兰西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红与黑”写于一八二七年至一八三○年间。小说是作家根据一八二七年法院公报一则消息写成的,原先定名为“于连”,到一八三○年才定名为“红与黑”。  相似文献   

18.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曾激起不少青年人的同情共感,因为他触动了特定时代中的“机遇”这个令青年人极为敏感的时代神经。出身微贱的于连以自己的青春、智慧,甚至以自己的卑鄙向森严的等级壁垒叫战,结果被极其强有力的生活逻辑推上了绞刑架。从而奏出了一曲奋斗者的悲歌。不难理解,这也是一曲时代反抗者的悲歌。《巴马修道院》却没有了这根能激起普通青年人情感的弦,也没有了下层人士个人奋斗  相似文献   

19.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主人公于连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尊严、宗教观念、精神追求、生活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个性气质以及梦想构成了作品的动人情节。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文本,透视出司汤达本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及浪漫情怀是形成于连情感取向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一、性格的反向行为《红与黑》中,于连为什么向他心爱的德·瑞那夫人连开两枪?作者司汤达所取的生活中的原型事件是这样回答的:一八二七年法国上流社会曾经轰动一时的安杜扬·奥尔特案件的详情报告说,安杜扬·奥尔特因为谋杀自己的情妇兼保护人米苏太太而被捕。在法庭审讯期间,奥尔特肯定地说:“驱使我犯罪的是两种俘虏了我的情欲:‘爱’和‘嫉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