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墨经·小取》"是而然""是而不然"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而然"、"是而不然"是<墨经·小取>研究推论时提出的两种重要情况."是而然"的形式可从语法形式与逻辑形式两个层面加以讨论.可以证明,"是而然"的逻辑形式是有效的,故"是而然"是有效的演绎推论."是而不然"诸例看似与"是而然"相矛盾,其实深入分析就可发现,诸例严格来讲并不构成"是而然"模式反例,因此,"是而不然"的存在实际上不影响"是而然"式推论有效.  相似文献   

2.
"无迹而神"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中的一种审美形态,是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古代诗学倡言"无迹而神",其美学意义在于:就创作层面而言,"无迹而神"铸就了诗歌艺术含蓄蕴籍的美学品格与虚白的审美结构;就鉴赏层面而言,"无迹而神"关注了受众的"审美期待视野",体现出强烈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中文当中,"是"有多种涵义,其中包括表示"存在",但是作为系词的"是",乃是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比其他涵义更为基础的涵义.在哲学讨论中,"是"与"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以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而用"存在"则无法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的涵义,用"存在"与"实存"或"生存"也无法表明"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Being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西方哲学乃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学科,它体现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与"爱智慧"乃是一致的.应该把being理解为"是",面不是"存在";应该联系"真"(truth)来理解它;应该结合西方哲学著作中的例子(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和所谈论的"ways of being"(是之方式)来理解它;应该把这种理解贯彻始终.而不应该满足于中文字面上的习惯理解,不应该通过中文翻译而从字面上阻断这样理解的途径,从而割断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东方逻辑中的墨家逻辑和印度因明中都有利用反例进行论证的推论形式,印度因明中的“异品遍无”是排除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墨家逻辑中的“止式推论”是用反例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推论形式。两大逻辑体系都体现共同的思维倾向性,这体现出逻辑的全人类性。  相似文献   

5.
从来没有过"名辩逻辑的衰落",因为"名辩逻辑"的概念是近人所定义的,同时,"名辩"与"逻辑"、"名辩逻辑"不能简单类同,即使存在过"名辩"思潮的衰落,而未必有"名辩逻辑"的衰落.事实上,"名辩"的思维形式与思想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侔”式都是《墨经》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从语义角度进行推类的形式,包括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一是而一非五种形式的推类。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规则,遵循习惯,才能尽量避免谬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在史学研究之中,"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两种治学态度常被相提并论。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一代史家柳诒徵高张"经世致用"之旗,明确反对"为学问而学问"。对其"史学致用"论潜研深探,并与当时相关论说相互比较,则可发现"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之争,层面有二:第一层面易有共识,第二层面则殊难调和。当代论者探讨两者之争,多将两个层面混而为一,益发淆乱。因此回顾柳氏"史学致用"之论,梳理二者之争,也就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连词"而"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主谓之间"而"的用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而"连接的句子的主语和谓语表现为句子的话题和述题;二、"而"所连接的成分之间可以发生多种语义关系,但这些语义关系不是由"而"承担,而是由其所连接成分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三、"而"除了起连接作用外,还表示一定的语气.  相似文献   

9.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宋书》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现调查词尾"然"在《宋书》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是"和英语的"be"均为这两种语言中的高频词。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是"和"be"在语法功能以及意义方面有相近之处,这表明两者有共性,且这种共性存在于它们所蕴涵的思想内容之中,体现了不同民族对认识世界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它们也有不同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两种语系国家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价值观、思维模式等对各自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来源、语言以及叙事的比较,探寻其在艺术水平上的差异,认为《型世言》的艺术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要逊色于"三言二拍",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13.
乐钧是乾嘉时期诗、词和小说都有所建树的作家,而文言小说集《耳食录》则足以代表乐钧的最高文学成就。《耳食录》讲述了近两百个大小不等的故事,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其中既有传奇小说又有笔记小说。从题材的角度入手,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对《耳食录》的思想内容作一探析,归纳出批判类、劝惩类和爱情类三种。  相似文献   

14.
《型世言》回避女性正常的爱情与情欲要求,宣扬残忍的节孝观,极端贬抑女性才情,走到了人性的反面。与同时期略早出现的“三言”、“二拍”相比,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型世言》呈现出倒退趋势。究其原因,这与编撰者的生活环境与境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三部<诗品>中,"雅"范畴的共同点体现在心古为雅、追求闲雅俗对立三方面,其不同占体现在雅的内涵、雅俗关系和"雅"侧重点的不同三方面.共同点表现"雅"范畴具有传承性,不同点反映"雅"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富有极大的包融性和极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味"是中国诗论中的重要范畴,它在钟嵘<诗品>中是指"滋味",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是指"韵味",在袁枚<续诗品>中又是指"鲜味",可见,"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这是由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论家的生活所决定的.考察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演变的原因,对于构建我国古代文论史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格》二卷的分离,在考据之外,有更深层的理论意义。通过《诗格》卷上与《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及《诗式》的理论倾向之比较;通过《诗格》卷下与《诗式》的意境理论及晚唐五代诗格的理论传承之比较,可以确认《诗格》二卷分离后各自的理论背景及合视之所呈现的唐代诗格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释名》附加后缀“然”的复音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释名》是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明确以推原为目的的训诂专著。本文通过对该书 97个附加后缀“然”的复音词具体、细致的分析 ,借以深入发掘和认识《释名》在语言学方面的真正价值和重要地位 ,以弥补今人对东汉词语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唐末诗僧皎然想给诗歌创作树立一个理想的艺术准则,于是创作了《诗式》,使之能“庶几有益于诗教”,能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但是《诗式》对谢灵运的诗歌评价与对唐代诗人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