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刊登了赵地同志的《杨六郎与天津》一文(以下简称“赵文”),读后感觉文中某些提法值得商榷,今仅提出一点管窥之见,就教于赵地同志。 赵文说:“我们读《宋史》或其他与杨家将有关的书籍,就会知道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六郎(杨延昭)的大半生与天津有关。杨六郎先任景州知州”,则“杨六郎就是天津的知州。紧接着又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则杨六郎又是天津的边防司令。”  相似文献   

2.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中,杨家将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然而对于杨家将的历史研究,却并不深入;尤其是其中的几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史料与史观,而且涉及到历史与艺术的关系。《河北学刊》1982年第3期发表了恩泽《杨六郎河北事迹考》一文,对杨家将的考证研究,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仍然因袭旧说。本文不是对杨家将历史的全面评价与研究,而是就杨家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结合《杨六郎河北事迹考》,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陈小林 《殷都学刊》2008,29(3):103-108
杨家将故事和水浒故事极为类似:小说构成方面,杨家将小说和《水浒传》都是分段缀合结构,成书过程都与南宋时期的抗金斗争相关;人物渊源方面,杨志是杨家将后裔,鲁智深和杨五郎很相像,杨温的故事被《水浒传》吸收;具体情节方面,双方都有衅起良马、五台山参禅、征辽、还愿等内容,而且彼此之间明显有借鉴关系。考察双方的这些相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代累积型小说成书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沈文凡  聂垚 《晋阳学刊》2012,(5):132-138
"杨家将"文学作品经历了近千年积淀,从早期的宋代话本、金院本、元杂剧,到明代杂剧、传奇、小说,再到清代戏曲,形成了大量文人创作与民间艺术的结晶,成为俗文学代表作。由于特定时代社会、历史、文化所囿,各个时代的"杨家将"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表现出时代性、专有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脉"与"场"两个核心概念作为切入点和基本阐释框架,运用宗教民俗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杨家将传说中所呈现出来的家族与宗族及其文化观念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解读。通过论析,作者指出:"脉"与"场"是"杨家将"这一特定英雄群像得以生发和承继的两个关键性因素,从而为我们理解在广大民众的生活和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家族与宗族传统拓展了阐释的平台和空间。  相似文献   

6.
北宋杨家将,在当时以其赫赫战功,威震华夏;在后代,作为忠勇爱国的英雄,为人民讴歌称颂,盛传不衰。但对历史上杨家将的祖始、大宋开国名将杨业悲惨结局的真象,却很少有人去细查穷究。即使在新出版的史书上,也仅仅是语焉不详地淡淡一提: ……路上遇辽军伏击,败到陈家谷(朔县南)口,原来约好在此 只援的宋军撤走了,杨业孤军力战,身受数十处创伤,仍然英勇博 斗,在狼牙村(今朔县西狠儿村)被俘,三日不食而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在明代“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下,《杨家将演义》的作者通过塑造一批神采熠熠、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群像,表现出他的肯定女性自身价值、赞美男女平等的先进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于2007年8月21日至23日在杨业故里——陕西省神木县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文史馆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多位从事历史、戏剧、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9.
杨家将考辨     
“杨家将”中,杨业领诸子率宋军在幽州大战辽军、六郎延昭镇守三关、延昭孙文广征西等事,虽来自戏剧、小说,但是否为真实历史,史学界见解不一。这是应该按史实予以辨证的。一、杨业及其子孙杨业亦称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曾任云州(山西大同)观察使等职,多次大败辽国。后与辽战时,由于主将潘美(仁美)及护军王侁忌业功,临战不救,业以寡不敌众战死。  相似文献   

10.
与“杨家将”齐名、在抗夏(宋末抗金)防辽中屡建功勋的“折家将”——折氏家族,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研究课题。但是,现在所能见到的研究文章仅两篇:一是韩荫晟先生的《麟府州建置与折氏源流》一文,一是日本学者畑地正宪的《五代、北宋的府州折氏》。他们对府州折氏研究作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但对于府州折氏与辽(契丹)、金和麟州杨氏的关系则基本上没有述及。笔者谨就这一问题作一系统阐述,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九百多年了,广西也流传不少关于他们的故事。《杨家府演义》中有《文广困陷柳州城》一回,说是是宋王朝派杨宗保率领杨文广来救狄青,被侬智高打败,围困在柳州城。后又派了杨家女将宣娘击败侬智高,解了柳州之围。大概是因小说中有这么一回之故,广西民间派生出一个故事——杨八姐整军雒容。说的是宋王朝派杨八姐来柳州解围,与侬智高部队一接触,又打了败仗。杨八姐往鹿寨方向逃  相似文献   

12.
走向世界的天津与近代天津对外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走向世界的天津与近代天津对外贸易姚洪卓开埠前的天津在政治、经济和市镇等方面已有相当发展:元代的天津已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拱卫京师的军事要地、南北Z曹运转集京师的码头;明代设卫建城,天津成了中国北方物资交易中心、南北商贸市场、清运贩盐交通枢纽、京师的...  相似文献   

13.
1月 4日 本刊编辑部召开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座谈会,本市部分知名学者、教授、专家近二十人应邀出席。会上,大家畅谈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尤其是在天津的传播,及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历史情况,并对当前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19日 天津市《资本论》研究会召开首届年会,九十余人参加。南开大学经济系魏埙教授作了关于《资本论》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专题报告。 20日 天津市当代文学研究会举行1982年年会,40多人与会,提交论文11篇,探讨、交流了蒋子龙等当代作家的创作问题。此前,天津市语文学会还分现代文学、现代汉语等专业开了年会。 22日 厂长工作研究会成立。  相似文献   

14.
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是19世纪70年代规模最大的教案,也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热点之一。但是,以往学者们讨论这起教案时,注意力大都集中在直接引发教案的法国及其保护下的天主教会上,而忽略了与该案亦有着密切关系的英国。笔者拟就英国与天津教案的发生、在教案中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对教案的干涉及原因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期有助于对晚清教案史及中英关系史的研究。一、英国与天津教案的爆发天津教案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民教冲突,实是一次反侵略斗争。这起教案的爆发与英国长期对天津的侵略是密不可分的。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  相似文献   

15.
天津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 《理论界》2014,(5):38-40
天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清时期伴随着漕运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后来,又因与北京的特殊地缘关系,天津成为列强开埠通商的前沿阵地和操纵中国政局的后台。多重的地理、政治因素造就了天津近代的辉煌,也塑造了迥异的天津文化。天津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中,与众不同、独具特点,吸引了众多学者专家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现代化的实质,是由小生产城市向社会化大生产经济城市的过渡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是人口与非农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中。集中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能源、交通、邮电、住宅、供电供水、排污等,从城市经济学角度看,这些属于城市基础设施范畴。讲到天津城市近代化,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一切正是从租界开始的。租界与天津城市近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租界的形成,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对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需要,一方面在客观上对天津由小生产的城市向社会化大生产经济城市过渡起到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现代化》2011,(3):2-F0002
天津理工大学是我国较早设立管理学科的高校之一,该校管理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已被国际经济界公认为朝阳产业,这一产业也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天津市文化产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种相对滞后的状况急需宣传文化系统的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为二十一世纪初的更快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历史发展到清代,天津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繁盛,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天津文化日趋昌盛.一、商人与天津文化任何一个地区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都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清代天津城市文化的发展也有这样一个过程。清代初期,天津城市经济比明朝更加兴盛。“结网而渔者虚往而实归,煮海而盐者月盛岁增矣。”(《天津县新志》卷24)不仅如此,天津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商旅往来之帆楫,莫不栖泊于其境。”(《津门精华实录》第2页)特别是一批批外地商人纷纷涌入津门,为天津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商人拥有巨富,最初多数人还只是热衷于“敦亲睦”及施善举,随着城市经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天津近代文学的兴起,得益于天津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当时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学堂与报馆,它们为一批淡出政治而又关怀民生、不入官场却依然关心公众事务的新型知识分子提供了栖身之地与言论空间。天津近代文学的盛衰,与公共文化空间的伸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凡是公共文化空间扩展、恢张的时候,文学就发展、繁荣;凡是公共文化空间被压抑而收缩的时候,文学就衰落、枯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