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是美国传统和主流文化的文本化写照。从兔子形象的构建以求美国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复归,到对黑人权力运动的改写来维护白人社会的主导,以及对妇女解放运动的重写来捍卫男性社会的主流意识,厄普代克在"兔子"系列小说中,利用"兔子"的人生经历巧妙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美国社会主流文化思潮的变化。作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代表形象,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形象勾勒出整个战后美国的历史流变。从阿波罗登月计划、越南战争到石油危机、经济衰败,厄普代克在四部曲中处处彰显美国意识,试图展现正在逝去的美国主流身份。  相似文献   

2.
罗斯福“新政”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多年前的罗斯福"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虽然美国的国情和我国当前面临的情况大不相同,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罗斯福"新政"的普世性经验是值得认真借鉴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3.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经典作家F·S·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自出版至今一直备受批评家和读者的关注。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刻画主人公盖茨比的爱情悲剧而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处于"爵士时代"的社会现实。事实上,盖茨比不安于家庭,不容于社会的形象,正是一个"他者"的表征,而他的悲剧是他作为"他者"的悲剧。作者以此揭露了"美国梦"的欺骗性,以及美国社会的虚伪和黑暗。  相似文献   

4.
幽默的实现是幽默素材、幽默演绎者、幽默欣赏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牵涉到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是一个多方互动的审美过程。幽默的实现中,听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起关键作用。黄西的幽默段子在美国广为流传、深受欢迎,因为它扎根于美国的社会文化之中,凸显了美国社会中的"乖讹"之处,所以引起了美国观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开始跻身美国文学圈。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又具有独特的美国经验。而早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母题主要是尽可能真实反映中国形象,借此消除美国社会对华人的误解,渴望美国白人理解、尊重华人。文章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李恩富、容闳和水仙花的作品为例,从历史视角分析其中"重教"、"游子"、"报国"以及"和"等母题及其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文章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相似文献   

7.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创作了众多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阿莫瑞人生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价值体系之间的激烈碰撞,展现了一代美国青年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口没遮拦的人》为197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集中反映了小说家对犹太族群和美国主流社会关系的思考。贝娄在小说中借"口没遮拦"的叙事人肖穆特之口,对比并深入分析了三位犹太裔美国人努力实现"美国化"的方式和结果,展示了"美国化"的尴尬,进而揭示出美国主流与边缘社会之间存在的鸿沟。小说中主人公对自我进行了反思,贝娄更是对"美国平等"提出了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对于个人、族群乃至整个美国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大众传媒机构实质上是美国政府的"宣传部门",它不断将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梦的"硬内核"传播到世界各地,是美国梦"硬内核"的"软包装".美国大众传媒传播价值观最大的特性是隐性传播,具有隐蔽性、多元化、娱乐化等特点,值得我们借鉴.但其过度自由的特性,对社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也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相似文献   

10.
"融入主义"与"黑人民族主义"作为美国黑人史上的两大思潮,贯穿于美国黑人社会发展进程,并随着美国种族关系与矛盾的变化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追根溯源,是探究美国黑人民族主义思想的源起与历史背景的角度之一。自独立战争至内战前夕,以"移民主义"思潮为基调的黑人运动孕育了美国黑人民族主义的雏形,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社会形态各异的黑人民族主义思潮的涌现奠定了基础。因而针对美国历史发展初期黑人运动与思潮的研究对于系统考察美国黑人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购物中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的兴盛与"大众高消费"时期的到来和人们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的巨变是分不开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大众高消费"时期,购物中心的兴盛,适应了这个时期美国大众的消费水平,并引导美国大众的消费更趋科学化、多样化.购物中心已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是美国商业经济发展的亮点,为美国现代社会的商业经济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研究美国购物中心兴盛的背景与影响,以及它与"大众高消费"的关系,对研究中国购物中心能否成为中国"大众高消费"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战略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汤亭亭到谭恩美和任璧莲的华裔美国女性文学都有明显的母女主题,即华人移民一代母亲和她们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这些母亲们在女儿面前都显得强势、专制因而引起冲突。造成强势母亲的原因有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对教育的重视,也有作家颠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龙女"和"瓷娃娃"刻板形象的需要。母亲们的严格要求促进了女儿们在美国社会的成功,客观上应验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亚裔群体冠以的"模范少数族裔"的称号,但也造成女儿们在性格上的缺陷,这应启示中国读者反思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世界上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并经历了制度化、专业化、普及化的发展阶段。美国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社会贡献度,经历了由"开放"到"扩展"的创新发展过程,形成了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和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走成人教育法制化道路,探求适应我国国情的成人教育发展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社会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美国课程范式实现了从"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的转变,实现了以原子论、程序主义和科学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博比特课程理论和泰勒原理,向以整体论、情境主义和关注社会历史意义为主要特征的当代课程理解理论和实践的转型。这一转型的实现是美国课程实践适应美国社会进步与教育变革的结果,它赋予了新兴的课程史研究以更为明确丰富的学科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会情绪能力是21世纪教师所必需的关键技能。作为社会情绪学习运动的先导者,美国联邦政府、高等院校、地方学区以及专业组织为提升教师社会情绪能力提供了基本路径。在此基础上,美国通过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改进职前教育课程、强化在职教师培训和改革教师评估系统等方式,提升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弥合美国教师教育中的"社会情绪鸿沟"。  相似文献   

16.
19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空前的繁荣时代,史称"柯立芝繁荣"。在这十年之中,汽车、无线电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成为美国大众消费的对象。在一整套促进大众消费的商品销售机制推动下,这些耐用消费品进入更多的美国家庭,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的"耐用消费品革命"。美国人对这些大规模生产的非生产性非生活必需品的大众消费标志着一种现代消费模式的确立。在耐用消费品革命中,消费在美国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美国社会的广泛认同,推动大众消费的三大基础——大众消费者、大众销售机制、大众文化机制——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耐用消费品革命最终使消费社会在1920年代的美国得以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8.
朱蒂 《社区》2009,(18)
"灰色心理"一词源于美国,美国社会医学专家经调查发现,许多中年人常会出现消沉颓废,郁闷不乐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灰色心理"。"灰色心理"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但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身体健康。人到中年,生  相似文献   

19.
美国进入20世纪后,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很大变化,出现了大都市区。城市的这种新变化,在欧洲国家乃至日本、韩国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反映,是世界范围内新的规律现象之一,然而美国表现得更集中、更典型。目前美国是大都市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200多个大都市统治区,其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60%。在大都市的发展进程中,美国地方政府体制出现"碎片化",成为解决大都市区经济与社会问题的障碍,甚至被认为是产生大都市区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对美国地方政府"碎片化"现象进行剖析,有利于全面、深刻把握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的城市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更有助于我国当前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海洋溢油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凸显了现代风险社会的特质。它不仅会产生严重的环境与经济影响,也会产生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影响。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可分为"根源论"、"影响论"和"博弈论",分别探讨了溢油事件的社会根源、社会文化影响与心理影响及其康复以及权力博弈等议题。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具有很强的追踪性和深入性。随着海洋开发进程的加快,中国溢油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对社会运行产生着深刻影响。鉴于此,中国社会学界需要增加学术自觉意识,积极扭转海洋溢油事件中社会学话语体系缺失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