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对西方某些人鼓吹的民族国家“过时”论和“人权高于主权”论进行了评析。考察了“工人没有祖国”的原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工人阶级一掌握政权 ,就“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中的多数尚处于初创阶段 ,捍卫和建设国家的路还很长。接着分析了“人权高于主权”论本意是利用“人权” ,凭借强权 ,干涉和侵犯别国主权 ,实现自己的霸权 ,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并揭露了鼓吹者在主权与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2.
国家间的共同价值观念是国际社会得以生成和存在的关键 ,也是国际法理和伦理规范及其运行的基础。就大致从 16世纪开始的现代而言 ,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流行或认同范围经历了两番大变 ,即从基督教国际社会演变为欧洲国际社会 ,再演变为 2 0世纪的全球国际社会。基督教国际社会内国际共同价值观念以自然法为本原 ,体现普泛的中世纪伦理残余 ,在承认新兴的国家主权的同时倾向于限制主权和国际冲突 ;欧洲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则以国家的国际实践及其构成的国家间共同同意为唯一准绳 ,确定国家权利的至高无上和国际规范的非伦理性 ,并以所谓“文明标准”体现其绝对的排他性和支配非西方世界的自设权利。主要由于几大新力量 (包括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美苏两大非欧强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若干运动 )的作用 ,国际共同价值观念随 2 0世纪全球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再次大变 :其流行或认同范围急剧扩展 ,西方“文明标准”至少在形式上被消除殆尽 ;普遍道德原则成为国家的国际实践之外至关重要的国际共同价值观念来源 ,并以变迁 (实现公正或正义方向上的变迁 )优先于稳定为首要特点 ;国家间平等、种族和民族间平等以及国家间分配正义、个人正义和世界正义构成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根本内容 ,尽管后三个方面的国际  相似文献   

3.
就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而言,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三派观点:一派坚持传统的国际体系观,认为民族国家应该而且正占据着主体地位,例如(新)现实主义;第二派以全球化理论为代表,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张,后现代的国际体系由于民族国家与市场经济的二元对立而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特性终将消亡;第三派观点以“两枝世界政治论”和“新中世纪主义”为代表,认为民族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在当前的后国际体系中对立统一、相互竞争而又长期并存。由于民族国家与主权的同体性特征,其角色定位问题与是否遵循“主权至上”原则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明确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权成了国际关系中一个重大的争议问题。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人权无国界”的主张,照他们看来,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依据法律惩处从事颠覆本国合法政府的人和其它刑事犯罪都可解释为侵犯人权,西方国家有权干预,甚至实行“制裁”。而《联合国宪章》在规定各国应承担起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责任的同时,要求各国尊重主权平等、不干涉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是人权的基本保障."人权高于主权"曲解、混淆和颠倒了人权与主权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其实质是西方国家在新形势下以"人权"之名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是全球化时代的新干涉主义.  相似文献   

6.
一 我们当今都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的意思是,整个世界现在是一些人类活动得以运作的关键因素,这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被理想化地用一些单一而普遍的思想体系、技术体系和交流方式加以控制。 但是一个“国家”,不论我们如何去界定它,它在定义上是具有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它总是被人们认知为不成其为另一个国家。在这一程度上,“国家”被界定为是非全球性的,在主客观两方面都是如此。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是首要的和在性质上独  相似文献   

7.
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是人权的基本保障."人权高于主权"曲解、混淆和颠倒了人权与主权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其实质是西方国家在新形势下以"人权"之名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是全球化时代的新干涉主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国家(nation-state)自从其诞生起就面临自身主权的合法性问题。一个民族实体无论其民族性还是其拥有的实力都无法为其成为一个主权实体提供正当性的理由。因此,如果国家只有民族这一身份而保持为单纯的民族国家,那么这样的国家就只是一个现实的国家,而不是具有内在正当性的现代国家。由这样的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则必是一个充满冲突与不确性而不值得期待的世界体系。民族国家要走出合法性危机必须接受新国家观的洗礼与人民的授权委托,而这个过程既是民族国家人民化的过程,也是民族国家获得人民国家(people’s state)身份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国家具有双重身份——民族身份与人民身份。人民化过程不仅改变了国家的实质,也必深刻改变国际关系体系。就值得期待的未来世界体系而言,不应该、也不可能基于国家的民族身份,而应该、也只能够根据国家的人民性去想象和建构。基于人民国家这一身份,人类或许只能基于七大原则去建构未来可能的世界体系。  相似文献   

9.
主权理论自布丹在16世纪提出以来,几经变迁,人民主权从此成为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但是传统主权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国际法和自愿基础上的主权让渡不违背主权原则;而现在谈民族国家消亡为时尚早,主权并不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只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的功能存在,主权国家就不会消亡;理论上的争执和相对主权观并不能成为干涉他国主权的理由;主权是解决国家利益问题的核心,是随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现在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是否定国家主权思想的总体现。美国的人权学说继承了洛克、卢梭等人的思想。美国将人权思想因素注入外交始于罗斯福。中国主张主权高于人权,应相互尊重国家主权,优先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而为全世界广大人民享受各项人权创造必要条件。2000年中美关于主权与人权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无视人权问题的世界多样性 ,肆意曲解人权的含意 ,以“人权高于主权”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论根据 ,其要害是对国家主权的否定 ,以达到干涉他国内政的目的。它不仅暴露了西方国家的政治虚伪性和霸权主义的真面目 ,同时也破坏了《联合国宪章》以及一系列国际公约所确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破坏了维系国与国之间正常关系的基本准则 ,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2.
雅尔塔会议中,美苏英三国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满足了苏联提出战后在中国东北享有特权的要价,美国和英国也获得了各自在中国的利益,苏联则同意对德战争胜利后参加对日作战。《蒋介石日记》《蒋经国自述》及《艾登回忆录》都对《秘密协定》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同时也证明在美苏强权政治的压力下,中国与苏联通过谈判,苏联获取了比《秘密协定》还要多的好处。《秘密协定》无疑是美苏英强权政治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新中国的成立使其部分破产。自此中国逐步摆脱受列强任意操控的命运,逐渐成长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当下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国家间关系指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强权政治的一条道路,但是西方强权政治的影响根深蒂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仍需要克服很多阻力。   相似文献   

13.
沃勒斯坦与“世界体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增长时期,摆脱了西方殖民主义统治的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努力探寻和摸索本国的现代化道路,它们致力于本国社会变迁的实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一些西方的社会科学家纷纷展开研讨,著书立说,发表见解,于是一门探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问题的理论便应运而生。这一旨在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被称之为“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自  相似文献   

14.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主权”观念基础上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情感归属,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其在实践中往往演化为建立和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运动。在民族主义话语中,作为“人民”的民众从历史“后台”向历史“舞台”前置,媒介作为国民的“养成所”,被置于民族救亡与国家建设的中心地位。在人民主权的民族主义话语中,《湘报》报人提出了“报为民史”的传媒属性观、“开启民智”的媒介功能观与“志士精神”的新闻伦理观,推动了湖南新闻思想的近代转型。《湘报》所建构的新闻思想,既接受了“民权”等现代价值观念,又具有儒教的道德激情,其对近代湖湘文化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主权:今天主权斗争的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以来,古典的主权观念受到国际法学派的猛烈抨击,正如中国国际法学家周鲤生指出,二战以后,“主权观念成了众矢之的,否定国家主权成为国际法方面的一种扩张主义派或世界派的指导思想。”主权观念由以往的无限性、不受制约性、不可分割性正转变为对主权可以制约和限制的普遍认可。人们普遍认为主权要受国际法义务的制约,但发展中国家则反对西方学者“主权消亡论”的观点,纷纷强调民族国家主权的不可或缺,王逸舟先生《古典主权及其制约》一文充分表达了这一观点。[1]王沪宁教授在《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一文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一位有旅外日记传世的公使夫人,钱单士厘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跨越四国”的漫长旅程中,始终以日本这一西方文明的亚洲范本为“文明国”之标尺,对沿途经过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着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对比,其间所体现出的视觉权力的借用策略耐人寻味。与此同时,频繁跨越国界的空间实践又极大地增强了其对疆域、领土、主权、边民等概念的形象感知,促进了边疆意识的自觉,激发了民族情感。作为跨国旅行的忠实记录,钱单士厘的《癸卯旅行记》也因此成为考察多重视角下近代旅外女性以边疆、民族、国家形象、文化身份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建构的不可多得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国际政府组织与全球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结束以后 ,随着全球化的兴起 ,环境、人口、恐怖主义、毒品交易、疾病传播等原本属于“低级政治”领域的内容 ,日渐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民族国家为“单元”的治理在这些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借助国际政府组织等在全球范围进行超越国界的全球治理就成为必然。但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国际组织在克服民主赤字 ,加强与其他行为体的合作 ,同时 ,还要谨防一些大国借助全球治理理论 ,侵犯别国主权 ,干涉别国内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年上海知识界国家观念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汇集上海的新型知识分子,围绕民族救亡和民权革命的主题更新国家观念。张扬主权意识以抵御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交逼侵凌,反抗满洲贵族对其他民族的歧视压迫;强化国民意识以推倒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主权在民的“中华共和国”。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从皇朝体制向共和政治嬗替,成为辛亥年国家制度变革的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批判边界研究在概念上将物理边界界定为具有社会建构意涵的“过程”和“实践”,其强调多元主体互动在边界内涵、功能和变迁中的影响。在此语境下,“装置”概念被引入,为国家边界研究提供了一个整体性框架。对“装置”概念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以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田野材料为中心,提出主权、规训和治理等三类装置形态,其构成了理解边界的多元主体及其主体性效果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主权演进中的"新思潮"法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家主权理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针对西方所鼓吹的“主权过时论”、“主权弱化论”等论调 ,强调指出“主权过时论”的实质是西方国家在推行“新干涉主义” ,目的在于维护其自身霸权。美国的主权理论采取的是双重标准。“主权的弱化”与“主权的让渡”主要涉及的是经济主权 ,而非政治主权 ,“让渡”不等于“弱化” ,是一国主权的延伸。发展中国家应避免将主权绝对化 ,国家主权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