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弗兰肯斯坦》是公认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对以后的小说和电影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玛丽·雪莱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借鉴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本文旨在从父子关系的角度讨论《亚瑟王传奇》对《弗兰肯斯坦》的影响.亚瑟王虽然是伟大的君主,却因为不能履行父亲的责任而身亡.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却抛弃了自己创造出来的生命并为其所杀.造物主和父亲的角色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对责任和义务的忽视会直接导致灾难.  相似文献   

2.
3.
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中的兰斯洛特,兼具英雄与反英雄的双重性,他的存在导致亚瑟王之死,他与王后的恋情,又是爱情的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4.
魔灵是<亚瑟王之死>中的魔法师,他在叙事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预言推动情节、强化作品叙事的逻辑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亚瑟王之死》是15世纪英国唯一一部享有盛誉的散文巨著,是英国散文从中世纪后期发展到当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一部中古英语亚瑟王浪漫传奇的不朽著作。通过对文中隐含的契约型深层结构的分析,指出马罗礼通过《亚瑟王之死》描绘了中世纪后期世人心目中完美的骑士形象。  相似文献   

6.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的代表作品,也是美国戏剧史上最具影响的剧本之一.米勒通过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文学创作手法,结合灯光、音乐等舞台手段,将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有机结合,凸显了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作品触及了美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8.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戏剧乃至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一直以来,评论文章都集中于探讨该剧主题、表现手法以及它是否正真意义上的悲剧等,而很少涉及剧本的结构和技巧。本文从其节奏入手,通过分析该剧的人物塑造,进而指出,情节推进的节奏与威利.洛曼在现实和回忆之间节奏性的转换以至最后一步步堕入自己的幻想的吻合,在技巧上深化了主人公在现实社会中无能为力,直至最后梦想破灭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9.
《推销员之死》被许多人解读成美国梦的破灭,或被解读成犹太性的异化,还有人认为《推销员之死》是反映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从任何方面解读,《推销员之死》带给人的震撼是共同的,它那悲剧史诗般的地位,证明了它在美国现代戏剧和现代社会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推销员之死》的成功是悲剧的极大成功,其悲剧效果的浓郁是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的。文章从隐喻、美国梦时代、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推销员之死》强烈悲剧效果的缘由。  相似文献   

10.
《推销员之死》被许多人解读成美国梦的破灭,或被解读成犹太性的异化,还有人认为《推销员之死》是反映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从任何方面解读,《推销员之死》带给人的震撼是共同的,它那悲剧史诗般的地位,证明了它在美国现代戏剧和现代社会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推销员之死》的成功是悲剧的极大成功,其悲剧效果的浓郁是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的。文章从隐喻、美国梦时代、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推销员之死》强烈悲剧效果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
《威尼斯之死》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较有影响的一部作品,它叙述了作家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威尼斯旅行中偶遇一位美少年,深深被其吸引,着魔般地追随少年的踪迹,最后死于霍乱的经历。纵观阿申巴赫的心路历程,和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大道的思想相契合。阿申巴赫的威尼斯之旅就是从沉沦的此在中醒悟,在美的感召下飞升入去蔽的本真的存在,最终经由从容赴死升华到大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瑟·密勒创作的悲剧《推销员之死》与传统的悲剧在题材、主人公、和语体方面截然不同 ,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存在这些差异 ,《推销员之死》在主题、戏剧结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继承了古典悲剧的传统。通过对《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在上述几方面的比较 ,可以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依靠政治手段,笼络了一大批世家大族的信任与支持,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在与名士的合作中,曹操表现出礼遇的姿态;同时,他又清洗了部分名士,以打压士族势力。《三国演义》中一批名士之死都与曹操有关,小说正是通过“无中生有”“移形换影”“抽丝剥茧”“添油加醋”等手法,将名士之死与曹操的品行相关联,塑造出一个无情寡义、残忍凶狠、猜忌多疑的曹操形象,究其原因,主要由“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和小说艺术性的追求所造成。  相似文献   

14.
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在深刻剖析比较文学“垂死”之由的同时,也勾勒出极其理想化的“新生”之路。以《学科之死》为镜,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论主体性所面临的双重危机:理论的漂泊和理论的异化。要想从双重危机中突围,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自我与他者“何为主体”、“何为参照系”,争取在互为主体的基础上抓住时机,提前发问;另一方面,跨学科的文化研究为中国文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资源,但同时必须警惕其研究对象过分泛化,始终坚持以文学文本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总是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文学创造是一种精神创造,于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成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古往今来的一切伟大作品也无不是以“人文关怀”为主题.阿瑟·米勒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在一战后的美国现实这一大舞台上交汇,让后人深刻理解了那一特定时代里,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6.
《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生命主题的散文名篇。文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在与死神的奋力抗争中所演绎出的强烈生命意识,折射出伍尔夫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伍尔夫及其作品,一直深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尚显单薄。本文试图对散文《飞蛾之死》中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伍尔夫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7.
<史记>人物之死的描写,是司马迁表现悲剧人物思想的特定瞬间,作者通过短暂的历史画面,形象而富有韵味地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管人物的身份、地位如何,在死亡面前,都毫无例外地流露出了对生命的留恋.只不过,这种留恋幻化成了或慷慨、或悲壮、或无奈、或痛苦的万千世相.  相似文献   

18.
欧洲美学思想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为后世留下了延续两千年余年而未衰的美学体系,其中悲剧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和突出特点之一,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和积极讨论.本文将结合现代戏剧舞台上最为经典的悲剧《推销员之死》,从悲剧定义、摹仿说、有机整体与和谐概念、过失说、净化说这五个角度试探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当代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推销员之死》一剧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展示出其深刻的社会价值。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对剧中人物的描写十分准确、生动,同时又充分使用了抽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威利.洛曼这一象征形象的深化和扩展,展现了人物的内心、缺损的性格以及虚幻的梦境,强烈烘托出了作品的主题意义,为"美国梦"唱出一曲深沉的悲歌。  相似文献   

20.
《百舌鸟之死》呈现出独特的哥特特征,亦真亦幻的鬼怪形象布·拉德雷渲染出作品的怪诞感,孩子们夜晚探险、遭遇暴力凶杀的故事情节营造出作品的恐怖感。作品的哥特特征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助推了主人公的健康成长,揭示了作品向善向美的思想精神特质,同时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阅读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