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后对比,是商家惯用的营销手法。两张照片,同一个美女却前后迥异:第一张面色蜡黄,第二张肤如凝脂。你能猜出这是什么产品的广告吗?答案很有趣。  相似文献   

2.
黄磊 《东西南北》2009,(11):15-15
他手腕上戴着一块很别致的表,第一次见面时我便注意到,因为表盘上是一张照片,他和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孩,而整个的背景是天空般的蓝色,十分醒目。  相似文献   

3.
正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发布了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11日上午,主打"正版商业图片"的视觉中国网站上出现了这张在互联网上疯传一夜的"甜甜圈",并打上了"视觉中国"标签。图片旁边的基本信息栏注明"此图为编辑图片,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致电或咨询客户代表"。这似乎意味着视觉中国拥有这张黑洞照片的版权。而黑洞图片的原版权方欧洲南方天文台介绍,使用其网站  相似文献   

4.
前几日整理旧照片,无意中看到的两张照片,让人感慨万千.一张是1905年时拍摄的四平街,也就是今天沈阳中街的照片,另一张则是今天中街风貌的照片.沧桑百年,巨大的变化,假如没有照片说明,人们将无法断定这就是今天游走在我们生活中的那条老街.  相似文献   

5.
党芳莉 《唐都学刊》2013,29(5):82-86
2009年7月15日广州黑人冲击派出所,以及随后网上对《东方天使》的参赛者“黑女孩”娄婧的一些讨论,使得黑人群体受到全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境外媒体称“中国首次爆发了有关种族歧视的不同寻常的公开讨论”,“中国人对黑人抱有天真的种族主义”。与此同时,移民大国——英国国内关于移民的讨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移民报道在文化与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分析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媒体的移民报道策略、成因和危害,并与中国媒体的黑人报道做简单比较,以期为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公布,宇宙探索迈出关键一步2019年4月10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人员联合发布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两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组成"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台巨大的虚拟望远镜进行跟踪拍照。该黑洞距地球约5500万光年,其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发现一个迄今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其质量约为太阳的70倍。黑洞照片的问世及相关发现,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迈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7.
《青岛画报》2012,(3):40-46
2月10日,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荷赛奖"获奖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三位中国摄影师许少峰、旷惠民、李扬获奖.西班牙摄影师塞缪尔·阿兰达拍摄的一张反映去年也门冲突事件的照片获得年度照片奖,同时摘得新闻人物类一等奖.阿兰达拍摄的这幅获奖照片,描述的是2011年10月15日在也门首都萨那的一座被用做临时医院的清真寺里,一名身穿黑色罩袍的女子搂住一名受伤男性亲属的场景.阿兰达选择以此来反映发生在也门的冲突事件.评委会成员艾丹·沙利文在评价这幅照片时说:"照片展现了一个非常痛苦而又充满人情的时刻."  相似文献   

8.
正那张"大眼睛"的照片曾深深触动了多少人的心,那个大眼睛女孩的命运也因此改变,但很少有人知道那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一个在中国公益摄影和纪实摄影界如雷贯耳、备受敬重的男人……26年,他用一部相机,改变了553万孩子的命运。还记得那张照片中的"大眼睛"女孩吗?最近,她当选团省委副书记了!1991年,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全国人都记住了这个8岁的安徽女孩苏明娟,和那双清澈黑亮、充满渴望的眼睛,她可能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这26年来,她上了大学,进了银行上班,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她生命中每一次重大的时刻,都会吸  相似文献   

9.
HDR摄影技术是指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摄影技术,通过这项技术能够拍摄到比普通摄影技术更加广泛的亮度和色彩范围。为达到这一目的,HDR摄影技术通过合成三张或者更多相同场景下不同曝光度的照片——而不是像您通常所做的只拍一张照片——以求将您所看到的美妙风景完全再现。HDR摄影技术的优势在于它所创作出的照片能够再现阴影和光亮区域的生动色彩,更加和我们人眼所看到的原始场景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这还不是Jemimah Goosen最好的一张照片,不过,她恰好满足了男人的视觉享受——玉体横陈的姿态总是令人想人非非。说她不是最好,是因为这照片让人的视线停留在她小麦色的皮肤和柔滑的曲线上,而令人忘记她幽深的深蓝色眼睛。  相似文献   

11.
8月19日,墨西哥体育日报《纪录报》制作了标题是“马拉多纳古巴诊所吸毒”的两个“马拉多纳专版”,为了吸引眼球,该报把3月在古巴偷拍到的马拉多纳吸毒以及寻欢作乐的照片全部登出,造成一时轰动,而最令阿根廷球迷难堪的是,在《纪录报》刊登的图片中,还有一张马拉多纳与古巴情人安东娜做爱的照片。戒毒变成吸毒让人痛心,马拉多纳的照片全部来自一盘偷拍录像的截屏,因此部分图像显得有些模糊。在偷拍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拉多纳在哈瓦那中央疗养院对着盘子吸毒的场景,还可以看到马拉多纳在与20岁的古巴女友安东娜做爱后裸身与朋友交谈的场面,看得出来,马拉多纳在狂欢时,那帮不知名的朋友也都在一旁观摩,因为这些人也都坐在那张床上……  相似文献   

12.
我在注视着一张老照片沉思. 照片上,一位老人倚靠在床头.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头上一顶绒线帽,戴着白色线手套的双手捧着一本书,正读得专心.照片说明,时年老人89岁,这是老人生前最后一张照片.掐指一算,这照片拍摄于1991年.  相似文献   

13.
津巴布韦黑人妇女的解放高海龙津巴布韦解放前称罗得西亚,百分之九十以上居民为黑人,在英国殖民地统治时期,黑人地位低下,黑人妇女更是生活在最底层。她们极少有上学和就业的机会。有一部分黑人妇女在白人家庭中作女佣人,是处于一种半奴半雇工的地位;农村中许多妇女...  相似文献   

14.
国不少社会工作者认为,“跨种族领养”并不合适。他们重申,特别如白人家庭领养黑人孩子,黑人孩子往往可能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感到生活得极不自在。他们坚持,某种族的家庭最好领养同种族的孩子,为的是确保孩子能在新家庭里“如鱼得水”地健康成长。一个名为“一种文化一个孩子”的民间慈善机构,在寻找非洲商家庭领养黑人孩子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去年一年中,该组织为200余名黑人儿童找到了相同种族的新家,占98%的被领养儿童声称与他们同种族的养父养母相处得十分融洽。这似乎恰恰应了中国的一句老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过…  相似文献   

15.
契斯纳特在《一脉相承》中描写的黑人生存心理状态与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特征非常吻合。黑人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可以视为黑人寻求自我保护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契斯纳特笔下的中产阶级黑人遭受“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式迫害,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斯德哥尔摩效应。具有反抗精神的黑人小资产阶级和下层黑人挑战斯德哥尔摩效应的魔咒;虽然他们在政治谋略和社会组织能力方面还很欠缺,但其行为表达了黑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民主精神的捍卫。  相似文献   

16.
面孔     
《东西南北》2014,(23):8-8
戴维·卡梅伦 10月27日,时尚杂志《Elle》在网站上亮出一张照片,英国政客尼克·克莱格和埃德·米利班德身穿一模一样的T恤,上面印着一句话:“女权主义者就是这样!”但第三幅图片上,却打了一个巨大的问号。《Elle》杂志此举.是在发泄对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的不满。据说,该杂志向他提出穿这件衣服的请求后,首相足足拒绝了5次。  相似文献   

17.
庞好农 《社科纵横》2007,22(5):154-155
本文采用非洲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方法,以W.E.B.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理论为基础,揭示出理查德.赖特长篇小说主人公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斗争中呈现出的黑人双重理想的搏击。双重理想是黑人双重意识思想的反映,第三种意识是黑人双重理想斗争的重要驱动力。双重理想的搏击使黑人顾此失彼,任何一个理想的失落都会给黑人带来负面影响,但黑人又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理想;双重理想的冲突必然加剧黑人三重意识的张力。赖特对这个问题的文学观察揭示了黑人二等公民身份的悲哀和窘境。  相似文献   

18.
黄俊杰 《东西南北》2008,(11):68-68
广州成为第三世界前来的居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应该是一种荣誉而不是一种负担。广州是中国最具非洲特色的城市——1000多年前,就有阿拉伯商人将黑人卖给中国富裕人家做家丁;1000多年后,一段发生在广州"巧克力城"(因近10公里的地带聚集众多黑人得名)一个尼日利亚理发师身上的经典对话经常被引用:"我女儿问我在中国看到了什么?""我回答,牛仔裤和黑人!"  相似文献   

19.
面孔     
正安倍昭惠日本首相夫人发男子半裸照被热议雄心勃勃再度担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正在展望未来之时,夫人安倍昭惠却"扯了他的后腿"。原来,安倍昭惠曾于去年1月在自己的Ins上发布一张"半裸男子"照片,当时并未掀起波澜,但近日该照片却突然在社交网络上如病毒般扩散,引发日本网友大规模"口诛笔伐"。据日本《日刊现代》报道,安倍昭惠发布的这张照片主角是一名呈半裸姿态、面色赤红的男子,如此大尺度的照片  相似文献   

20.
修树新 《学术交流》2003,(12):165-167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