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莉 《唐都学刊》2006,22(5):145-148
从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入手,对建安时期的文学现象力求进行接近实际的探讨,尽管建安文学的特征在作家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多姿多彩,但是它的基本特征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感情充沛、气质高华、理致精密、才华宏赡、质实自然、格力遒壮。正因为建安文学有了这样的精神品质,才有了垂范后世的魅力与力量。  相似文献   

2.
"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标举的重要美学范畴。本文在把握"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的"风骨"论的基本内涵,并对建安诗人和南朝论家为诗歌的"盛唐气象"的产生所作的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孙祖眉 《社科纵横》2009,24(5):124-125,127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魏晋士人体现出了鲜明的形象特征,他们有一个令后世文人悉心向往的身份一名士。魏晋名士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集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于一身。面对世风的虚伪与偏执,东汉士人曾有意识地加以矫正,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了崇尚任率的生活态度。竹林名士继承这个传统,引《庄子》赋予玄学,开创了晋代“达”风。  相似文献   

4.
正这个今天引爆美国政治地震,顺带坑爹的亨特,在漫长的年月中,像一个若有若无的存在,极少在政治公共场合出现,或是在父亲的演说中被提及。但讽刺的是,如果特朗普用亨特在乌克兰的工作抹黑乔·拜登的努力,最终导致他被弹劾和垮台,那么亨特最终可能成为他家庭中最有成就的成员。  相似文献   

5.
郝美娟 《唐都学刊》2011,27(1):70-73
通常意义上的"吏隐"往往饱含着世俗的人情味,也意味着隐逸文化由抗争转向顺应。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三次贬谪外任地方官之际,流连往返于名山秀水之间,自称"吏隐"。他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使其"吏隐"具有温润平和、和谐从容的特征。其"吏隐"涵盖了向内向外两个维度的意义,向外为世人立法,履行社会责任;向内则开辟心灵的一片净土,追求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翟学伟 《社会》2009,29(1):109-121
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华人学界以来,其影响力使许多学者把它作为研究和解释中国人关系的路径,但在这种将“社会资本”与“关系”概念合并的趋势中有许多问题被遮蔽了。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与关系的各自抽象度、对应性和社会形态等的辨析,指出关系的研究基础是家庭本位的社会,而社会资本的研究基础是公民社会,它们在个体选择性、成员资格、公私利益、参与性和做人等方面都有差异。本文还探讨了关系及社会资本各自可能延伸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为文章质实的内在美与富有文采的外在美的结合,《宗经》《风骨》《诠赋》篇中是此义.比较而言,并列结构的“符采”更具理论深度,从这一角度看,“符采”之“符”与“风骨”有相近之处,“采”则与辞赋的“铺采摛文”密切相关.“符”相当于“雅义”,“采”相当于“丽词”,“符”与“采”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其内涵与“文质”说、“丽词雅义”说、“情经辞纬”说一脉相承而又能超越诸说,更为精确地体现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章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8.
“建安风骨”辨思——对建安文学接受史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波 《浙江学刊》2002,(1):88-93
本文通过对建安文学接受史的的考察 ,指出从魏晋至中唐 ,建安文学在批评家心目中正是今天我们称道的“风骨”(古义 )的反面。陈子昂以及严羽正式提出“汉魏风骨”或者“建安风骨” ,又是以改变“风骨”的古义为前提的。那么 ,今天我们所说“建安风骨”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概括建安文学的真实风貌 ?本文所做的还原式的工作 ,可能使这些问题变得较为清楚。  相似文献   

9.
杜桂萍 《求是学刊》2016,(5):111-123
明末清初以还,伴随着文人交往方式的变化,各类赠送之文泛滥不休,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史景观。除了文体自身衍变、文化境遇之迁改等因素外,文学生态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促发原因。袁骏、孙默以表彰母节和归隐黄山为题目,以数十年之坚持,征集相关诗文作品达万首之多,不仅成就了两种大型主题式创作,还足以引发征集过程及其相关利益诉求的思考,即作为一类特殊存在的名士牙行的交往特征、生存方式和人格风貌,以及他们为种种文学乃至文化活动牵线搭桥行为之于文学创作风貌、走向的影响。这些活跃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近似专职文化经济人的名士牙行的存在,为了解大量出自名人之手的赠送之文的生成过程提供了特殊的视角,生动反映了明清时期文化权利下移所促成的文人交往模式及文学生态的新变。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入仕之初,曾监泰州西溪盐仓。他“虽乘田委吏之卑”,仍心忧社稷民生,屡次上书言政。特别是目睹潮水泛滥,殃及百姓,范仲淹建议并参与重修捍海堰。后人为纪念他的首倡之功而称此堰为“范公堤”。这一事件,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后世范公堤得到多次增修,范仲淹忧国忧民精神的感召应是其中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冶芸  郑志峰 《社科纵横》2012,(3):119-121,143
在社会互动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宗教性,发挥着独特而有限的社会功能,因而也造成了人在社会交往网络中的排他性,抑制个体成员多元个性的发展,因此必须加以正确引导,使其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相似文献   

12.
13.
王淑玲 《生存》2020,(13):0202-0202
对于初三的孩子们来说,更是一场特殊的经历。多少孩子经历了初期因疫情推迟假期的欣喜愉悦,再到后来无法适应网课或因网课压力不断增强而希望疫情赶紧结束的焦躁烦闷。  相似文献   

14.
“低碳生活”与“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理论述评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以及近期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评述,并认为该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行动、社会不平等和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16.
包国光 《创新》2016,(4):55-62
纵观国内的社会技术和社会技术哲学研究历程,显示出如下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提出和界定社会技术概念,阐述研究社会技术的意义;第二阶段,论证社会技术的存在,对社会技术进行分类;第三阶段,分析社会技术的本质,提出社会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第四阶段,对社会技术的理论与应用问题进行拓展探究,引介国外社会技术哲学研究状况。国内的社会技术哲学还处于学科创立的初级阶段,在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所依靠的学科根基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在社会技术的构成要素、社会技术的发明应用模式、社会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式等方面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薛峰 《社会福利》2011,(12):61-61
2011年11月20日,安徽省泗县在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型企业、驻泗单位和在职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此次捐助活动将筹得捐助款60万元,全部用于保障民生,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2013,(17):18-19
值得注意的是,国货品牌此次的风靡是搭上了“名人效应”的顺风车,有专家分析指出,这些“老国货”、“老字号”目前的日渐回归,很大程度上依赖消费者的怀旧情怀,民族品牌要真正复兴,重塑历史辉煌仍须市场及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社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授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20.
“有心”的城市,这是一种城市规划理念的觉醒和呼唤.理想之城应有何种心态?最重要的是应当具有敬畏之心、利他之心、包容之心.应该怎样建设“有心”的城市?一是要以“生态手印”削减“生态足迹”;二是要从关注“环境影响评价”转向注重“社会影响评价”;三是要从开发商和政府主导的规划和开发模式转向多方共同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