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天,所有科学和科学派别的代表,都在谈论生态问题。在科技革命时代,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够完全无视保护和合理改造自然界的任务。当代社会拥有影响自然界的巨大可能性。现在,技术因素决定自然体系的发展,其程度不亚于自然界的内部力量。其结果却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破坏自然环境的自然平衡。近来出现一个术语:“地球宇宙飞船”,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对地球的认识进行重新评价的初步变化。从前,我们这颗行星被说成是一个无限富  相似文献   

2.
论初始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哲学中一个很有意义的论题,近年来引起了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一致关注。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和英国科学哲学家卡·波普尔对这个论题的理论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他们也都不同程度地避开了一个重要问题。T·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虽然断定了“科学革命”的发生,叙述了这种变化发生的边界条件,考察了这种变化在科学发展中的怍用,但是却没有回答科学思想的发现、新概念的产生问题。卡·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谈话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篇光辉文献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但在于它深刻而精辟地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通篇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迈开改革开放步伐。因而成为指导解放思想,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一、解放思想是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解放思想、清除“左”的思想理论和陈旧观念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强调思想解放是自觉行动的先导。马克思曾经指示,“生产形式的改变和人对自然的实际统治是思维方法改变的结果。”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七八年就指示过,“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革命实践运动需要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革命运动首先伴随的是解放思想的运动,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做保证是不会有革命运动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李子臣 《社会》2002,(3):29-33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培根的感叹."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这是莎士比亚的向往.人类社会正是伴随着这样的追求和向往创造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迎来了知识经济的曙光.知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发挥着巨大的潜能和蕴藏着无穷的魅力.自上世纪末以来,整个世界正面对知识、信息的大爆炸和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它使整个世界处于一个知识急速创新的时代,在知识的推动下,我们跨入的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财富叠加的时代,一个充满幻想、创新和活力的知识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点特点,简单来说,就是以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对象,从中找出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人类固有的,也不是每个民族共有的。它根源于人类自身的历史活动之中,是历史的产物,也必然经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科学精神最初是在古希腊哲学中产生的。泰勒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冲破了原始神话拟人观,第一次把自然和人分开,开始了就自然本身研究自然,追求自然的原因的道路,树立起科学精神。古希腊初期的自然哲学家从神话转向自然,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但是他们理解的自然是包括社会人事在内的一切东西,还没有把自然和人完全区分开,他们的自然观里还留有原始神话拟人观的残余。智者和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开始了从自然哲学向以“人事”为中心的哲学形态的转变,使科学精神在新的领域中得到了发展。然而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当时,特别是在新的领域中还不能战胜神话和原始宗教。亚里士多德在发挥人的能动性的同时,以目的论的拟人观为更高级的宗教形态打开了大门,为科学思维方式臣服于宗教神学准备了条件。培根在新的历史活动中,排除目的论的拟人观,坚持自然是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对象,强调在经验的基础上发现自然的规律,进而改造自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树立起科学精神。本文的目的在于弄清培根是怎样重新树立科学精神的,以及他采取的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从译文谈起程代熙同志在《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美学思想札记》①一文中引了《手稿》的一段话: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支配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经济学家一致承认,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是围绕着平衡的概念,特别是经济一般均衡的概念建立起来的。这种学说为人们所接受的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宇宙中的一切都受平衡规律支配。J.鲁夫对这一观点讲得非常清楚:“……我回想起我的老师M·科尔松的一个想法,他曾说过,总而言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要受平衡规律的支配,否则,一切早就不存在了。我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不是受平衡规律的支配,那  相似文献   

8.
一、魏晋玄学和诗歌魏晋时代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是一个思辩的时代。以宇宙本体为根本论题的玄学,大大提高了当时人们的哲学思维水平,玄学的一些重要命题,带来了思想方法上的革命。文学总是以哲学作为理论基石的,玄学作为时代精神,不能不影响魏晋时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     
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两者都是处于科学技术革命时代,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条件下具有大众思潮性质的对科学的看法。科学主义(来自拉丁语scienda[知识、科学])实质上是对科学的奇异力量的一种不科学的信仰,对科学的拜物教,把科学解释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而对精神实践、道德和美学的价值予以否定、藐视。机械论和物理主义、社会生活的生物学化等等观点都与科学主义有直接关系。在资产阶级社会学中,科学主义表现为“社会工程”思想。科学主义的社会理想是“科学家”、知识  相似文献   

10.
1.哲学作为人类自我意识水平的理论表达,其精神内涵不外两个方面:其一为思想成果,其二为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变革往往是某一时代哲学革命的直接动因。 当我们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每一种思维方式的实质是一种理解和说明世界的原则。不同哲学家哲学理解的系统表达,在其现实性上便构成哲学基本问题在该时代的合理逻辑展示. 通过理解,人类才能逐步洞悉自身及对象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哲学的进步才有可能。那么,哲学的这种理解功能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呢? 2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包容了哲学理解的全部出发点。 在哲学基本问…  相似文献   

11.
张映伟 《社科纵横》2008,23(2):150-152
本文考察了新文化运动学者中居于主流的宗教替代说,指出这种宗教观是为宗教的每一个方面都寻求一个替代者.进而论证,表面上它是不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文明的整体,而更深的思想根源则是割裂了人的理智和情感.这种思想,一方面发展了不讲情感的纯粹科学,另一方面就是不考虑人的情感,只制定道德准则,最终导致了纯粹说教式的宗教替代说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四人帮”猖獗时期,造成谬误丛生,诡辩横行,在人们的思考方法和论证方法 上,不讲逻辑,使理论思维坠入了混乱和愚昧的泥坑。列宁曾痛斥俄国崩得分子是“逻 辑混乱的典范” (《列宁全集》第七卷第80页)毛泽东同志也曾痛斥梁漱溟“没有逻 辑,只会胡扯”(《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12页)。“四人帮”在反逻辑方面,使俄国 的崩得分子和中国的梁漱溟之流也显得相形见绌。 在理论思维中反逻辑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谬误;二是诡辩。谬误和诡辩在客观上没 有区别,其结果都是谬论。但是二者在主观上却存在有意和无意的区别。一般地说,谬 误是人们由于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一 一门崭新的科学──人才学──正在神洲大地上破土而出。人才学的 出现,反映了正在这块土地上兴起的一个伟大时代的需要,也是这个伟大 时代的必然产物。 恩格斯曾把十四──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称为“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并对这个时代的那些“在思维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知识数学化举例所谓科学知识数学化就是数学思维的方法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一般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数学在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中的作用决不止于数学是科学上记录、加工和掌握实验事实的语言,是科学思想的速记术,是从基本科学原理演绎出结论的工具。二十世纪的数学是实验设计的最有效手段,是各种工艺过程的管理、调整和控制实现算法化的有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介绍     
人类学是一门多科性科学,它既是世界性科学又是地区性科学。讲世界性,它研究全世界人类,寒温热三带的人类都在研究之列,说地域性,它研究一个个地域的人类。人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讲古老,在我国可以上溯到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灵枢篇”,其中详细记载着中国人最早发现血液循环和对人体外部、内部器官的衡量数据。在西方可以考研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时代。说它是新兴的,是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发表后的产物。达尔文的《人类由来》(1871)、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863)和海克尔的《人类进化论》(1879)三书相继发表后,人类学  相似文献   

16.
人类原本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当人类还处在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还没有从自然界中提升与分离出来时,不可能有文明现象的产生,只是随着工业与艺术的产生人们开始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物品的时候,人类的历史才由史前史转变为文明史。因此,文明的底蕴不意味着对自然状态的适应与保护,而意味着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游离。文明与文化具有同源性,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产物,都具有历史的性质。而一切具有历史性质的东西都存在着比较与区分的可能和必要。文明和文化一样也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区分。文明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它的生成与发展也是有条件的,文明的发展必须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适应,与人类自身的真实需求相适应,否则就会发生文明过度的问题即文明异化。文明的过度发展不仅不具有积极意义,反而会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史上和美学史上的贡献不会诠释穷尽.由于后学在他那里各取所需并片面解释、发挥,遮蔽其思想本意.致使真正的康德已面目全非:主观--客观、形式--表现、存在--思维、审美--伦理.如此阐释也带来了积极作用,因为这体现了一个矛盾的康德,但如果对这些矛盾做理性层面的剖析,会发现康德美学中的辩证性.康德以后,美学的学术潮流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方向走向相反的方向,或为主观,或为客观;或为本质,或为现象;或为生命本身,或为精神理性.然而,对于一种不可能有确定概念的美本身,这只能是一种貌似科学与真理的时代呼声,它的命运终究是非确定的,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矛盾充斥的<判断力批判>即是一个明证.尽管康德本人认为只有鉴赏力本身的幻象才能产生辩证法,也即审美的"二律背反"才是辩证法,但实质上他的矛盾体本身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特质,从其中能很好的体现美本身的多样性.从一个多维的侧面能证明美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18.
教科书即通常所谓的课本,其功用在于弘扬科学、传承文明。它把过去和现在的科学思想条理化、概念化,使受者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认识世界。教科书不同于专著,因为它需要广泛认同,因而其影响力也非专著所能比拟。教科书的目的在于教化,它需要正确地、科学地表述。然而,时下一些教科书,仍然写入了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当这些教科书借助于政治力量时,其谬误流传更广,贻害更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发散性思维的类比逻辑给出评价,并在分析其客观基础的同时探讨它的应用形式。一由亚里士多德,培根和穆勒系统化了的传统逻辑,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充分肯定的。演绎逻辑给了人们从一般性知识向个别知识过渡的严密运算步骤和规则,归纳逻辑则给了人们从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过渡的严密推导。然而,作为收敛性的传统逻辑,不论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启蒙时代孕育了康德哲学的话,那么康德关于意义世界的目的论诠释,就是对这个时代的一个总结.在思维方式的革命中,康德确立了一个全新的价值维度,并以此为坐标,把"人是什么"的终极追问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