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儿唠嗑。”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绎的经典小品《钟点工》轰动一时。而在南京,现年67岁的退休老太太黄新兰,就为我们演绎了现实版的《钟点工》。她瞅准了现在都市中有许多“空巢”老人,就专门针对这些孤单老头老太做起“陪聊”生意,有时还附带陪玩和陪逛街,竟然很成功。  相似文献   

2.
读者网站     
“拍卖”灵魂? 日前,笔者读报看到一则奇闻:美国有人登广告曰:“谁愿意把灵魂卖给魔鬼将得到三十美元。”广告登出后有很多人赶去“拍卖”。有人感慨道:“灵魂就这么不值钱?”也有人说:“灵魂算什么?好多人不要灵魂照样活得光鲜、滋润!” 我就想不通,人怎么能不要灵魂?近日,却又真真实实地得知,不少人确实不要灵魂,真的还能那么行走尸走肉_地“潇洒走一回”。报载:湖南某女大学生抛弃四年所学的机电专业,到海南去当三陪小姐,做皮肉生意。春节回家时  相似文献   

3.
邱晓冬 《社区》2005,(3):52-52
记得那天是情人节,我们全家正在吃午饭,忽然门铃响了,老伴开门一看,一位青春勃发的礼仪小姐双手捧着一束火红的玫瑰站在门口:“请问谁是刘娟?”“我就是。”“您在上海打工的男朋友祝您节日快乐。”礼仪小姐不容老伴分说,便恭恭敬敬递上玫瑰花,并请老伴签收。“上海的男朋友?”也许事出突然,老伴拿着那火红的玫瑰花一时不知所措,我赶紧上前询问收花人的门牌号,终于弄明白,原来鲜花是送给楼上小刘娟的。一听我的解释,礼仪小姐道过歉后,拿着鲜花蹬蹬蹬上楼去了。“唉!我说有谁会给我这个老太婆送玫瑰花?”老伴回到饭桌前自言自语,看她那失落的…  相似文献   

4.
陪酒、陪歌、陪舞、陪泳、陪旅、陪车……乃至“陪宿”,在金钱的魔力下,“三陪”成为卖淫嫖娼的温床。 不法分子借卡拉OK歌舞厅、美容厅、发廊、桑拿浴室为掩护,藏妓纳娼,利用“三陪”女大搞色情活动、从事皮肉营生。 卖淫嫖娼等色情服务不是吸引外商的软环境,也为正派的外商所不齿。 人民共和国绝不容忍丑闻!  相似文献   

5.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企盼拥有财富。但曾经发在我身边的一件事,随着岁月的流逝使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财富”不仅指物质的,更有精神的。 小时候,在我上学的路上,总能看见一位拣破烂的老人默默地蹲在垃圾旁,用一把铁钩子一点一点地往外掏垃圾,遇有废纸团总要打开看看。我望着他,心想;这老头真财迷。 一天下午,我在家做功课,忽然听见有人咚咚地敲门。开口一看,咦,原来是那“财迷”老头。 “你家姓王吗?”他喃喃地问。  相似文献   

6.
近日,有网友在某论坛晒出了一份官员讲稿:在湖南未阳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副市长谢志春怒斥计生工作中有人弄虚作假,甚至花钱守在医院门口买“三陪”小姐冒名顶替做引流产手术,以完成任务。该帖像一个高爆弹在网上一下子炸开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7.
1997年老伴入住干休所后被选为支部宣传委员,她建立了“党支部工作专记手册”。2000年区里的军休办成立通讯报道联络站,她被吸收为成员,随之建立了“通讯联络工作专记”。由于老伴在一个时期常为《老人天地》撰稿并聘为业余编委,就建立了“《老人天地》工作专记”。2004年北京市军休系统成立  相似文献   

8.
一 对于公共娱乐业的“三陪”活动,人们已并不陌生。近几年,尽管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进行查处,但“三陪”现象不仅没有灭绝,反而愈“查”愈烈,而且从过去的“三陪”发展到“多”陪,诸如陪看电影、陪旅游、陪游泳、陪乘出租车等。 据南方某海滨浴场管理人员的保守统计,每天在浴场陪泳的年轻姑娘都在400人以上,多的时候甚至可达六七百人。当然这些陪服务并非单纯的陪侍,其中大多是以色情  相似文献   

9.
每每看到老年夫妇牵手散步或并肩闲坐时,我的心头总会一暖,觉得他们真是浪漫。于是,不由憧憬自己退休的时光,想着到时一定要和老伴好好享受年老,也把日子过得这么浪漫。母亲的老战友病重,我陪母亲去医院探望。病床上的老人瘦弱得不再是我记忆里健硕的样子,原来那极富磁性的声音也变得沙哑了,却还是习惯挥着手说话,哪怕动作已迟缓无力。老人对母亲说:“还记得你当年留着长辫子的模样,多漂亮啊,怎么这么快我们就老了呢?怕这次你来看我,就是我们的告别了。”一旁老人的老伴,抚着老人的手,早已老泪纵横。  相似文献   

10.
我和老伴都离休了。 过去,我在岗位上忙于工作,顾不上家,再加之有十余年和老伴还是两地生活,很少请假回家里。那些年多亏老伴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做饭、缝补衣服、料理一切家务。多年来,锅、碗、瓢、盆、勺,我从来没有摸过,厨房的这一大套我还真弄不明白。 自打离休后,老伴看到我“闲”起来了,就把厨房的事“匀”给我,让我帮着她干。有时,她忙别的事,索性把厨房的事都推给了我。开始,我做的饭可不好吃哩。蒸蒸馍不是碱少了发酸,就是碱多成了“黄梨”。焖米饭不是“夹生”,就是烧糊。炒菜就更不用说了,就以家常烩菜来说,不是没味儿,就是太淡或太咸。饭菜端到桌上,爱挑剔的老伴眉上常常“锁起圪瘩”。  相似文献   

11.
老不离伴     
大儿子、儿媳从国外来信,一定要我和老伴去探亲,而且怕一起去不放心这个家,建议我们轮流去。这可使我们老俩发了愁。不去吧,儿子、儿媳盼着,两人一块去吧,还真放心不下这个家。轮流去,每人半年,那就意味着两人要分开一年多,这对花甲老人来说简直太长了。 老伴说:“我出去,留你一人在家怎么办?”我说:“我把你的大照片放在写字台前,就像你还在我身边一个样。”老伴回敬说:“我是怕你得了‘空巢综合症’,等我半年回来,你又呆又傻的连我也认不出来  相似文献   

12.
借钥匙     
有一天早晨,我上学来早了,教室的门锁着。我来到收发室,对李爷爷嘁:“哎,老头,把钥匙借我一下!”李爷爷看了我一眼,没借给我。我只好又回到教室门口。这时小明来了,他看到我无精打采的样子,问:“怎么了?”我说:“我去收发室借钥匙,那老头不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肖家河街道为了破解社区内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的难题,采取了“钟点工上门、社区掏腰包”的做法,给老人们的生活解决了后顾之忧。 90岁老人喜得爱心援助“我倒是想有个人陪我说说话,帮我做点家务,但是哪里有钱请人呢?”昨日  相似文献   

14.
如今,舆论对“三陪小姐“的报道着实已经太多,客气的称她们为“边缘女人“,其意大概是说这些女人已经走到了社会的边缘,再走下去会被淘汰,应当悬崖勒马了;不客气的称她们为“妓“,视其为渣子严打的对象,认为应当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咱们也别净骂小姐,反正,夜总会的老板赚的主要是客人的钱,小姐不过是诱饵,没见小姐死乞白赖拉客人进夜总会的,哪个客人不是怀揣碎银兴冲冲自愿到那里去的。所以,我  相似文献   

15.
晋城市二中有位离休老教师,名叫李实之,今年92岁。有人问李老师,你高寿92,秘诀是什么?李老师嘿嘿一笑说:“秘诀我没有,活了92,多亏了我这‘续闺女’!”李实之老师的老伴早年去世,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个女儿叫李金针。上个世纪60年代,女儿因生孩子失血过多病逝,后来女婿又娶了个媳妇,名叫张月爱,月爱就是李老师所说的“续闺女”。“续闺女”张月爱为人贤惠,心地善良,尊敬老人。她把李实之老师当作亲生父亲,几十年如一日侍奉。在十年动乱时期,李实之老师被打成“双料反革命”,开除回家。他拖着病体,带着行李回到原籍泽州县巴公村,因为他戴着“双…  相似文献   

16.
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的刘桂英老人,今年已是92岁高龄,问起她的长寿秘诀,老人笑言:“六个儿女争相孝敬赡养,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刘桂英的老伴窦国英与前妻曹氏生有一双儿女:铁锁和小杏。刘桂英20世纪40年代末因丈夫病故,带着小莲、必莲两个女儿,从润城镇润城村改嫁到窦家,之后又在窦家生下了春娥、腊娥两个女儿。多年来虽说窦家六个儿女不是同一血脉,但兄妹六个互敬互爱,亲密无间,对待老母亲更是争相孝敬,  相似文献   

17.
老人都盼望有个幸福的晚年。具体讲,晚年生活要幸福,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一、有个好老伴。俗话说:“青年夫妻老来伴。”现在的老年人虽然比中青年人多生了几个子女,但子女大了各有各的工作和家庭,即使生病时能常来看望,但哪能像老伴那样整日陪伴着呢。何况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子女都很孝顺,可一对年轻夫妻要赡养、陪伴双方四位老人,也是力不从心的啊!而老伴却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临汾地区休干所有一位老干部叫卫国武。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身板硬朗,手脚麻利,每逢有客人来,他热情地倒茶、敬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十五、六岁。他乐滋滋地告诉人们,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领导关怀,使自己晚年得以幸福,同时更特别提到了孝顺的儿媳毕临珍。 老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成家立业,各自分居。老人和老伴住在休干所7个年头,他们经常回来看望。前年腊月,老人的  相似文献   

19.
幽默放送     
《21世纪》2007,(7):46-47
谁的爸爸最强壮维尔和比尔在争吵,谁的爸爸是更强壮的一个。维尔说:“你知道太平洋吗?那个坑是我爸爸挖的。”比尔不屑地说:“那没什么。你知道死海吗?那是我爸爸打死的。”  相似文献   

20.
信任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幢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朝前开。”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您,不信任我吗?您以为我可能会溜掉?”“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有人会溜,也有人不会溜。”“哎,也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我把我的帽子扣在您这儿。”“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了,“我要您的帽子干嘛?我信任您……您把公文包留下再走吧!”“啊,什么?”我冒火了,“行啊,我把我的公文包留下。只是,您要允许我记下您的车牌号码。”“您这是干嘛?”司机皱起了眉头,“您不信任我吗?您以为我会开车溜掉?”“我可是什么也没想,”我说,“什么样的司机都有,有人喜欢帽子,也有人喜欢公文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