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十分迅猛,新兴城镇不断涌现,原有的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整个国家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但是大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也给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少压力和冲击。究竟如何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如何协调大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以武汉市为例,在系统分析大城市人口增长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人口增长对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而探讨大城市人口控制的对策与途径,以期能给城市管理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 ,它的内外部关系十分复杂。近年来 ,宏观高等教育研究 ,大多侧重于探讨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这当然是很重要的 ,因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经济是中心 ,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同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必然是密切相关的。但经济毕竟只是制约高等教育的外部因素之一 ,而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 ,高等教育通过培养科学人才、创新科学成果以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另一方面 ,科学的进步 ,文化的变迁 ,才是高等教育变革的核心与直接动力。《科学进步与高等教…  相似文献   

3.
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实现四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党中央反复强调的这一方针,正确地反映了发展教育与搞好四化的内在联系。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而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中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得以发挥的媒介和桥梁。教育,可以为四化建设输送各种专门人才和现代化的劳动者,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唯一途径。所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条件和可靠保证,它在我国四化建设中起着先导的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四化建设就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革开放给徐州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徐州市地方政府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中等经济水平地区加快发展的路子,加快了徐州向区域经济贸易中心,国家卫生城市和现代化大城市迈进的步伐。近几年来,经过全市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先后投资100多亿元,建成了十大重点工程,80余项配套工程,以及公园、旅游景点、大型专业市场等。经建设部考核,徐州市人均道路占有面积达9.98平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212公升,城市气化率达到86%,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11.2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7.93平方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随着城市面貌的改变,知名度的提高,徐州市增强了  相似文献   

5.
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性别差异、阶层差异和城乡差异,而传统观念、城乡文化和经济以及阶层差异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指出要缩小女性入学机会的差异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教育投入;发展文化事业,转变传统观念;女性自身要重塑形象,自立自强;高等教育系统要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创设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跨世纪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 ,必须遵循以下五条指导方针。1、必须适应绍兴“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的建设。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心工作。要通过 5 -1 0年的努力 ,把我市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经济效益好、整体素质高、发展后劲足 ,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之一 ;要建设一个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全民文化素养良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兴旺发达、文化风尚优良健康 ,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是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应从加速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文化资本融合、拓展文化市场丰富内涵、发展独具特色文化城市、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城市竞争发展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校发展的根本,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充分发挥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作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来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大城市,这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解决 "三农"问题,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大城市过程中必须做到解除误区呼唤发展,制度 创新谋求发展:全面开放促进发展,经营城市合理发展,以及带动周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论证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城市的本质是生产力空间存在形式,城乡分离对立运动是城市不断发展变化、城市体系出现的过程。现代化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现四化过程中,必须自觉地运用城市组织管理经济,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结合的管理体制。只有建设好现代化的城市,才能促进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11.
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对于一座城市、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文化、文明的发展推动是显著的。长三角常州地区基础教育实力较强,而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层次却与常州在全国重要经济城市的地位不很相称。常州要在未来十多年里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必须加快建设自己的名牌大学。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的教育经济思想源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了达到"促成国家现代化"的目的,张学良在东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通过对张学良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调整专业设置以培养实用型人才,注重教育经费投入,强调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等思想的探讨,以及对张学良发展东北教育事业实践的分析,探究了张学良的教育经济思想。将张学良教育经济思想及实践与现代教育经济学理论相比较,旨在表明张学良教育经济思想的超前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产业.实现黄石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发展黄石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它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黄石市经济增长;有利于聚集人才,优化黄石市人才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品位、完善黄石市城市功能;有利于发挥高校职能,促进黄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黄石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前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好时机.要努力克服不利因素,通过走规模效益发展之路、以人才兴校、靠素质教育等重大举措,加快黄石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与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现代化城市的内涵应包括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环境现代化,而国际化城市是世界各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相互比较的产物,并提出了六种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伟大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而搞好师范教育则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师范教育现在已成为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高等师范教育主要是面向中等教育,它培养的是将来去培养人才的人才。因此,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北意大利的大城市比英格兰的多,且意大利的城市当局权力较大,城市文化和远程贸易都比英格兰的城市有优势。但意大利的大城市通常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来控制周围小城市和农村,导致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了小城市的发展,而使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英格兰的小城市和农村较少受到周围大城市的影响,大城市并未对周围小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构成严重的阻碍,大城市与小城市共同发展,形成了合理的城市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城乡联系不断加强,矛盾也随之加剧.城市攫取着乡村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却对农村的助推乏力.到20世纪前期,城乡关系失衡,一边是现代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大城市,另一边是贫困落后的广大乡村.乡村在与城市的产品交易中地位下降,租税负担沉重,资金、青壮劳动力、社会精英纷纷流向城市,社会话语权渐失,乡村处于弱势地位,在江苏地区表现明显.这成为当时乡村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结构性紧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人口与发展:上海、东京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东京两大城市人口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考察两大城市人口与发展的基本特征、规律及其异同 ,并总结和借鉴东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城市人口与发展的经验 ,为促进上海的人口与发展、早日实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 ,上海、东京两大城市的人口动态 ,已不适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两大城市在两国的中心地位 ,也已出现相对下降趋势 ;而且上海与东京之间尚存在“发达城市”与“发展中城市”的明显差距。为了实现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 ,借鉴东京人口与发展的经验 ,上海的人口与发展战略及政策 ,应该考虑逐步实现由重对外(人口入迁 )控制向重内部 (人口分布 )开发、由重以控制人口入迁防止人口压力向重以促进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拓展人口容量消解人口压力转变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它折射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文化传递、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上。教育促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两者相互依存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 ,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任。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理工科大学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交融,结合理工科大学的实际,探讨了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具体措施,旨在使他们关心、思考、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