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概括肖邦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玛祖卡舞曲的音乐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对其的曲式结构、调式和声、材料发展、音乐构思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剖析了作曲家精湛的创作技巧与奇妙的艺术构思,以助于研究者、演奏者对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准确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从旋律特征、曲式结构、伴奏织体、风格特征四个方面来分析肖邦练习曲 OP.10 NO.9的创作方式与练习方法,并着重强调在演奏中所需表现的内容与要点.  相似文献   

3.
中外学者对肖邦钢琴叙事曲结构的分析并不一致。在肖邦以较复杂的曲式结构运用于如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幻想波洛涅兹舞曲等的大型作品上,众多理论家因分析的角度、方法、观念的不同,他们即使对同一首曲子的分析也有差异。肖邦在音乐中运用混合曲式结构,这与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追求音乐上的创新、追求强烈对比的感情表现、追求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综合运用等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钢琴诗人”肖邦一生的创作都与波兰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这种体裁源自民间的舞曲,充满着浓厚的波兰民族乡土气息。笔者以“民族性”为角度,从旋律、节奏、和声、调式、曲式结构等方面对肖邦的玛祖卡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此呈现肖邦玛祖卡作品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具有很强的标题性,从乐曲形式到内容以及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都可以窥见这一特点。通过作曲技法、调式和声、曲式结构、主题形象等的分析,使读者了解肖邦此奏鸣曲的风格特征和情感基调,从而进一步阐述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标题性内容的深刻思想性。  相似文献   

6.
肖邦一生写有24首《前奏曲》,其中Op28之17是在这24首前奏曲中唯一的一首运用回旋曲式进行写作的作品。从和声、曲式、旋律特点等方面对该作品作音乐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肖邦的创作思想及其作曲技法。  相似文献   

7.
肖邦大多数作品,特别是小型作品采用三部曲式结构,而他的大型作品,如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幻想波洛涅兹舞曲等则采用较复杂的曲式结构。  相似文献   

8.
肖邦在音乐中运用混合曲式结构 ,这与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追求音乐上的创新 ,追求强烈对比的感情表现 ,追求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综合等相联系  相似文献   

9.
论肖邦叙事曲与混合曲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邦在叙事曲中运用混合曲式结构 ,这与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强烈地追求音乐上的创新、追求强烈对比的感情表现、追求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综合等相联系 ;又与肖邦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音乐审美理想、追求创造新的音乐体裁形式、在传统体裁中采用新的艺术手法相联系 ;更重要的是与具体作品内容的表现需要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荣格关于梦的理论分析肖邦《f小调叙事曲》中曲式结构、和声、材料等因素,可以认为作曲家在《f小调叙事曲》中描述了一个梦境,这个梦境的结构以及内在的运作方式和荣格所描绘梦的结构与原理有着很强的相似之处与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练习曲作品10号之三》是肖邦为数不多的抒情练习由中的一首,是一曲旋律优美动人、出自内心深处的哀歌。本文从音乐特点、曲式结构及钢琴演奏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旨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2.
肖邦的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受到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学家的喜爱与重视。在他众多的音乐创作中,四首钢琴叙事曲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特别是第一首叙事曲---《g 小调叙事曲》,更是以深刻的爱国情感和完美的音乐形式受到普遍欢迎。肖邦的《g 小调叙事曲》,在音乐材料的组织上继承与发展了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成功创作经验,沿用了传统的主题-动机贯穿发展法;在主题材料的贯穿、曲式结构的连贯发展、作品调性布局及和声安排方面继承了舒伯特音乐体裁特性和创作技法。肖邦在继承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同时,又为其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主题-动机在结构力、音乐形象塑造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拉赫玛尼诺夫对世纪之交的俄国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世界钢琴艺术发展的贡献是继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舒曼之后最多作曲家之一。通过对拉赫的生平、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和前奏曲实例简析等的分析认为,拉赫前奏曲的创作除保留、延续了巴赫、肖邦等的创作基础风格外,又发展和推动了前奏曲的创作特点和技巧。他的《24首钢琴前奏曲》是键盘史上教育法方面的重大贡献之一,是键盘训练方面、曲式及作曲技术方面的宝贵财富。而创作与键盘训练相植相容不可分割,由此研究探讨拉赫《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与演奏的相互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肖邦所创作的第四十九号作品《f小调幻想曲》正是其代表作品之一,该首钢琴曲被创作于1840年到1841年之间,通过采用变奏曲式、回旋曲式以及变奏曲式混合曲式结构,利用引子、呈示部、发展部、中段、再现部、尾声等六个部分,更真实、有效的呈现出浪漫主义钢琴曲,因而《f小调幻想曲》也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代表,Op.49对学习钢琴曲创作结构、了解浪漫时期钢琴音乐特点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肖邦钢琴作品的旋律、复调、和声思维、踏板技巧及音乐形式等多方面独特表现手法的剖析,论述了肖邦钢琴作品独特的风格特征,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肖邦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6.
巢湖秧歌曲式结构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单一部曲式和单二部曲式.曲式结构特点是:"起承转合"的性质骨架在乐段、乐句甚至在乐节之间体现明显;乐句结构具有非方整性、非对称性和字密腔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在其代表作《觉醒》中人物描写的反讽手法.作者指出凯特·肖邦在描写传统人物时,沿用老套的人物描写方式,带有嘲讽的口吻,再现了他们的恪守陈规.而在刻画个性十足的女主人公爱德娜时,则选择新颖独特的语言,以突出她的个性.从而表现了凯特·肖邦对不合理的道德准则的批判,以及对自由的呼唤.  相似文献   

18.
引言 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一生中写下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如协奏曲、奏鸣曲、叙事曲、谐谑曲、夜曲、前奏曲、练习曲等等,它们体现了19世纪钢琴音乐发展的风格和成就.其中,肖邦创作的四首独立的钢琴谐谑曲对谐谑曲体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肖邦这位钢琴诗人在钢琴曲创作方面独树一帜,同时他的和声也具有自己的独特色彩,肖邦身处浪漫主义时期但仍采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框架,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浪漫主义和声,本文通过肖邦前奏曲来研究肖邦和声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钢琴演奏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艺术,在钢琴教学中,需运用辩证统一的教学模式——即将读谱、演奏技法以及乐感的培养三者相互协调、促进。并通过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及乐感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循环认知、模式信息认知与演奏技巧创新认知等能力的培养。肖邦夜曲op.9-no.1音乐语言丰富多彩,通过肖邦的这部夜曲作品教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了解肖邦的创作追求,帮助学生增加抒情性乐曲的乐感与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