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西方工业化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无论在理论范畴还是在实务领域都已进入比较成熟的境界,被广泛实施于灾后恢复重建,然而中国大陆对专业社会工作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关系尚未有效理顺.随着中国近年的灾害多发,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本文从灾后恢复重建的主体、灾区人民需求的特殊性、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等角度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国灾后恢复重建的空间,建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服务框架,并从社会工作角色新的塑造、介入的基础与目标、介入的策略等视角探索中国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样本.灾后重建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对口援建模式,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宣示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巨大作用.重建中排第一位的住房重建,不只是简单地修建住房、恢复原来的居住面貌,而是借重建契机把解决灾区群众住房问题与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了改革精神的时代创新.在重建项目顺利建成的同时,人们也在努力重建精神家园,重建工作者"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构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宣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效应.  相似文献   

3.
论突发事件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恢复重建是突发事件三大环节的最后一环,也是考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最重要一环.本文从灾后安置、心理干预、环境恢复、疾病防治、社会治安、重建监管、社会动员、调查评估、救助创新九个方面论述了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的精要.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非工程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汶川震后的重建家园过程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策略,尊重自然规律,切不可在未全面把握致灾机理的情况下,一味追求重建的高速度及政绩工程.尤其应当高度关注灾后重建中的非工程性问题.即可持续发展的救灾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重建及国民安全教育等."灾后重建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有赖于新观念的启发,其学科体系至少涉及城乡规划、社会学、灾害学、现代生态恢复理论等内容,从文化重建的角度看.也涉及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诸学科.  相似文献   

5.
西方工业化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无论在理论范畴还是在实务领域都已进入比较成熟的状态,被广泛实施于灾后恢复重建,然而中国大陆对专业社会工作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关系尚未有效理顺。随着中国灾害的常态化,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论文从灾后恢复重建的主体、灾区人口需求的特殊性、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等角度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国灾后恢复重建的空间,建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服务框架,并从社会工作角色新的塑造、介入的基础与目标、介入的策略等视角探索中国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地震灾后重建与宅基地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的恢复重建阶段,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工作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宅基地为我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现有的宅基地法律制度中,根据灾民意愿,在充分考虑到地震所导致的宅基地的毁损情况下,采取5种符合实际的重建措施,切实解决灾区农民的宅基地权问题,切实维护宅基地作为灾区农民"居者有其屋"的基本生活保障条件;吸引各种合法资金积极参与重建,联建房突破宅基地传统思维模式并与我国现行宅基地制度功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从受灾群体的主位角度来说,汶川地震的主要危害在于,它迫使受灾群体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受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从而导致了受灾群体原有社会关系被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灾后重建是受灾群体进行社会再适应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社会关系的重建.因此,灾后重建必须凸显和实现受灾群体的主体性价值,亦即受灾群体必须以主体的身份参与灾后重建,在参与式重建中实现社会关系的重建和社会再适应.而灾后重建的最终目标,不仅在于修复因地震所致的破坏,恢复到震前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社会经济秩序,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实现受灾地区的反脆弱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玉树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重建是关键。本文考察了玉树灾后重建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的背景,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玉树灾后重建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的战略环境,认为高原特色旅游业有理由成为玉树灾后重建的主导产业,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地区的灾后重建,不是新区开发,而是在大地震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均遭到重创条件下绘制新图,面临着经济重建和生态重建的任务.关键是如何在恢复重建进程的不同时点上,用心地把握和有效地处理好以人为不与尊重自然的关系,组织好经济重建与生态重建的动态平衡.建议在灾后重建中,以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为主线,以龙门山自然地理区为空间载体,以中央统筹、地方为主、各方共建为工作机制,以改善民生和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创设"龙门山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贫困社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通过政策安排、资金配置、村级项目实施等环节对贫困社区产生影响.恢复重建总体政策安排促进了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但贫困社区从该宏观过程中受益的程度相对较低.资金配置体现了向贫困村倾斜的意向,但贫困程度重的县(市、区)实际落实的资金相对较少.村级项目实施推动了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将比较突出,贫困社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可能不减反增,灾后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的深入结合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1.
灾疫一旦发生,就面临重建。灾疫后重建,涉及物理和精神两个领域,因而其重建必要接受符合全球生态化的和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要求的伦理引导与规训。具体论之,当代灾疫后重建应接受"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之伦理理念指导,以灾疫民人人安居乐业为现实生活目标,以灾疫区生境化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为社会发展目标。基此双重要求,当代灾疫后重建必须遵循民权原则、生生原则和协调原则,将重建环境生境和家园精神体系作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引导灾疫民学会感恩,学会敬畏,学会善待一切和珍视一切。前者是灾疫后重建的首要社会方法,后者是灾疫后重建的基本社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灾后重建是一项具体、细致的现实任务,也是艰巨、繁重的历史进程.在灾后重建进程中,我国党和政府始终以基层民主为保障,充分尊重受灾群众的民主权利,激发他们参与重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取得灾后重建最终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极重灾县(市)都江堰为例,分三部分展开讨论:基层民主在保障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基层民主保障灾后重建的实践考察、以基层民主为保障进一步推动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重建工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已进入关键阶段.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灾后恢复重建要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艰巨紧迫的恢复重建对受灾县市政府能力来说无疑是个严峻挑战.受灾县市政府重建能力怎样? 如何进行评价? 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并以六个重灾区为例,对政府重建能力进行评价比较.研究表明,各受灾县(市)政府重建能力及其分项能力排序基本一致,且各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各受灾县(市)政府重建能力和受灾程度有一定联系,但与地震前其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深入分析发现,重建资源获取能力、整合能力、配置能力、运用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甘肃三个在汶川地震中都受灾的贫困村,在灾后重建中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扶贫开发模式,在重建的效果上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采取"整村推进"模式的两个村庄在住房重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重建和心理文化重建等各方面都全面领先于采取"单项突破"模式的第三个村庄.本文分析表明,整村推进模式是引领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的有效模式,其有效性和优越性是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而实现的,整村推进模式的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增权和参与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整村推进模式是今后灾后实践和相关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玉树灾后重建中如何在保护和强化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因素,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本文构建了灾后重建的基本分析框架,提出了运用文化因素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当代灾疫防治必须以频频爆发、首尾相连的灾疫状态为逻辑起点,以反思、批判面对灾疫的自然主义立场及扬弃灾疫防治的被动应急模式为前提,确立为为消解灾疫而学习、为恢复生境而节制、为生态安全而行动的实践理性姿态,构建在全球框架下重建生境、在国际平台上重建生态家园、在全球视域中创建生态文明的三级目标体系,以重建生境主义价值导向体系、共在互存的整体存在方式和共生互生的动态生存方法为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四川社科界》2009,(1):59-61
一、明确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重视灾后社区管理的意义 社区这个同类型于社会生活而形成却又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的一个基本场所。它是跨地域性的.包括一定的生产、生活设施、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及社区文化、意识。因此,灾后社区管理不仅包括过渡房搭建、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设施等物质层面的恢复重建,还涉及到社区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灾民生活信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等非物质方面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8.
震后教育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持续、深入地推进重建工作是灾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援建方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国外如美、日以及印尼的灾后教育重建已形成了比较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重建具有重要启示。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灾后教育重建经验,有利于形成灾后教育重建的正确思路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9.
2009年5月11日,在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日来临之际,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全国首届"灾后重建与灾难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对口援建省的山东、浙江、河北等社科院和省内专家学者共230人出席了研讨会.四川省政协、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的领导同志也莅临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5.12大地震后.抗震救灾工作经历了最初的营救为主阶段,现已步入恢复、重建为主阶段。6月18Et.四川省社科联组织召开了“四川省社科界灾后重建专家座谈会”。参加研讨会的有刘诗白、辛文、林凌、章玉钧、杜肯堂、赵国良等20余位省内知名专家及省社科联党组的主要负责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均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应急机制、灾后评估、重建规划、灾后群众补助标准、地震带生态保护区、成德绵经济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