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难事件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对灾难事件的管理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中国和美国社会制度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因而在灾害管理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以灾后住房重建为例,美国形成了由政府救援、社会支持和灾民自救三部分组成的住房重建体系,即“多元参与”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灾民自救.中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城乡联建模式,政府承担灾后重建的主要责任,即“高效整合”模式.从实践效果看,美国模式存在救助力量单薄、程序繁琐、法律缺陷多等弊端,未能充分保障灾民的权利.中国模式由于政治动员有力、制度回应迅速、执行任务到位,表现出较高的绩效水平.在今后的灾后住房重建中,要深化社区参与的指导思想、构建有效的社区协同组织载体、提供社区协同的制度供给,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完善我国灾后住房重建体系.  相似文献   

2.
贫困村灾后重建中的社会资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川、陕、甘三省灾后贫困村的质性调查资料,揭示了以关系网络、互惠合作和政治信任为内容的社会资本在村庄灾后重建中的表现及问题.本文发现,社会资本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与功效在所有村庄均同时体现出增进与损害的双重特性--尽管在不同村庄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程度具有一定差异.总体而言,作为一种非正式支持,社会资本在形成互助网络、促进互惠行为、改善村庄社会治安、提高村庄整合度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正面作用,是国家正式制度支持的有效补充;同时,社会资本产生的负面功效也展露明显,如排斥非群体成员合法的社会权利、损害村庄干群关系、降低村民的民主参与度,等等.本文最后阐述了社会资本之于贫困村灾后重建的意义,探讨了走出贫困村社会资本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震后教育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持续、深入地推进重建工作是灾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援建方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国外如美、日以及印尼的灾后教育重建已形成了比较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重建具有重要启示。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灾后教育重建经验,有利于形成灾后教育重建的正确思路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4.
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如何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就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外政府或机构在应对突发性灾害事故方面的相关经验与应对机制,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灾后金融支持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受灾群体的主位角度来说,汶川地震的主要危害在于,它迫使受灾群体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受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从而导致了受灾群体原有社会关系被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灾后重建是受灾群体进行社会再适应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社会关系的重建.因此,灾后重建必须凸显和实现受灾群体的主体性价值,亦即受灾群体必须以主体的身份参与灾后重建,在参与式重建中实现社会关系的重建和社会再适应.而灾后重建的最终目标,不仅在于修复因地震所致的破坏,恢复到震前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社会经济秩序,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实现受灾地区的反脆弱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灾疫一旦发生,就面临重建。灾疫后重建,涉及物理和精神两个领域,因而其重建必要接受符合全球生态化的和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要求的伦理引导与规训。具体论之,当代灾疫后重建应接受"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之伦理理念指导,以灾疫民人人安居乐业为现实生活目标,以灾疫区生境化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为社会发展目标。基此双重要求,当代灾疫后重建必须遵循民权原则、生生原则和协调原则,将重建环境生境和家园精神体系作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引导灾疫民学会感恩,学会敬畏,学会善待一切和珍视一切。前者是灾疫后重建的首要社会方法,后者是灾疫后重建的基本社会方法。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地区的灾后重建,不是新区开发,而是在大地震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均遭到重创条件下绘制新图,面临着经济重建和生态重建的任务.关键是如何在恢复重建进程的不同时点上,用心地把握和有效地处理好以人为不与尊重自然的关系,组织好经济重建与生态重建的动态平衡.建议在灾后重建中,以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为主线,以龙门山自然地理区为空间载体,以中央统筹、地方为主、各方共建为工作机制,以改善民生和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创设"龙门山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后重建与宅基地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的恢复重建阶段,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工作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宅基地为我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现有的宅基地法律制度中,根据灾民意愿,在充分考虑到地震所导致的宅基地的毁损情况下,采取5种符合实际的重建措施,切实解决灾区农民的宅基地权问题,切实维护宅基地作为灾区农民"居者有其屋"的基本生活保障条件;吸引各种合法资金积极参与重建,联建房突破宅基地传统思维模式并与我国现行宅基地制度功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基层自治是为保障基层民众自由和权利而创立的一种民主形式,从一开始就受到基层民众的支持.基层自治作为社会自治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宪政的一个关键因素.2007年,我们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但在大力推进完政的进程中,基层自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研究基层自治这一老话题,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非工程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汶川震后的重建家园过程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策略,尊重自然规律,切不可在未全面把握致灾机理的情况下,一味追求重建的高速度及政绩工程.尤其应当高度关注灾后重建中的非工程性问题.即可持续发展的救灾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重建及国民安全教育等."灾后重建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有赖于新观念的启发,其学科体系至少涉及城乡规划、社会学、灾害学、现代生态恢复理论等内容,从文化重建的角度看.也涉及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诸学科.  相似文献   

11.
李晓鹏 《南方论刊》2012,(10):35-37
基层民主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构成。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层民主得到了较快发展,不但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的有效履行,也推动了政治发展与政府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要求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从而促进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发展。只有持续推动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基层民主,才能将政府、社会、人民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2.
玉树"4·14"强烈地震发生后,为了完成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玉树州委创造性地开展"两基一强"活动,探索形成了既符合党的建设总要求、又具有灾区特点与玉树特色的藏区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玉树模式,为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基层党组织如何优质高效地发挥作用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范,为青海省乃至全国的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玉树灾后重建中如何在保护和强化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因素,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本文构建了灾后重建的基本分析框架,提出了运用文化因素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安置社区建设——汶川震后重建的社会工作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灾难不仅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凸显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地震灾难对人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对人自身各种关系的影响,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影响,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对社会关系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的社会关系,重构和重建人的社会关系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安置社区和安置社区建设范畴能够满足这种灾后社会关系重构和重建的要求,以安置社区为区域,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重构和重建人的社会关系,对于形成受灾群众的互助体系,加速受灾群众的自我恢复,提高受灾群众参与灾区重建的积极性,形成受灾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村民委员会选举为核心的基层民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困境下的民主试验田,村民委员会选举实践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是否能够处理好党政组织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城市居民委员会选举和城市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民主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要保障基层民主的成功,关键在于党政机关要在积极地推动选举的同时实现充分的放权.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塞层民主建设方面的一项重大尝试,各地纷纷发挥村民的才智,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建设.白城市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大胆创新村级治理机制,探索出了以"三项制度"为框架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体系,构建了农村预防腐败的新机制.这对于完善村民自治,保证基层民主有效运转,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法律演进、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村民自治经历了由“大民主”向“制度民主”演进的阶段,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扮演了重要角色.该法律在完成重大修订后,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参与范围,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程序.但基层民主建设毕竟是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中国村民自治之路仍存在村民参与内在动力不足、自治权与行政权冲突等问题,需要在主体定位、宏观政策、民主程序、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形成路径合力,以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1):89-95
扶贫与彻底脱贫是“十三五”规划期的刚性要求,受到全社会广泛而高度的关注,如何实施扶贫是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我国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出现过多种扶贫模式,包括整村推进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等,但各有利弊。本文受灾害地区重建模式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新的扶贫模式: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即把贫困视为一种“社会灾害”,将贫困地区中的“短板”地区列为“非灾经济发展区”,并对这些地区参照灾害地区重建模式对其进行“非灾重建”,使其经济、社会、生态等焕发生机,以期达到脱贫和精准扶贫的目的。本文以有关经济学理论为依据,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实践佐证,通过湖北省非灾经济发展区的选择、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非灾经济发展区非灾重建后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对该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论证,对实施这一模式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层民主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基层治理离不开基层民主的发展完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就是通过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同时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统一实践过程。基层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管用性,具有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制度优势。从运行过程和机制来看,基层民主运行中的民主征询、协商、决策、管理与监督等各个环节,基层民主实践中以动员、回应、协商与责任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有助于打造多元共治格局,从而提升基层治理绩效。近些年来各地围绕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促进乡村有效治理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当然,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基层民主促进治理效能的提升必然受到一些现实条件的约束,对于乡镇振兴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改革乡村治理结构,重构基层治理双轨,深入发展基层民主,从而有力促进基层有效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西方工业化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无论在理论范畴还是在实务领域都已进入比较成熟的境界,被广泛实施于灾后恢复重建,然而中国大陆对专业社会工作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关系尚未有效理顺.随着中国近年的灾害多发,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本文从灾后恢复重建的主体、灾区人民需求的特殊性、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等角度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国灾后恢复重建的空间,建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服务框架,并从社会工作角色新的塑造、介入的基础与目标、介入的策略等视角探索中国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