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评析刘光慧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是苏联历史上继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之后的第四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10月上台执政到1982年11月病逝,历时18年,执政时间之长,仅次于斯大林,约占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全...  相似文献   

2.
: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斯大林时期的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到赫鲁晓夫时期从大国沙文主义到霸权主义的过渡,直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完全形成的过程。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的一整套霸权主义理论和勃氏推行的霸权主义具体政策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相似文献   

3.
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历史演变经过了斯大林时期的官名册制度,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最终形成、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壮大并阻碍改革三大阶段。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既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根源之一,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形成的最早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4.
在列宁领导下的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为了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列宁进行了艰巨的理论探索和卓越的制度创新。列宁对权力制约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是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进行构想的,但又根本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那种权力制衡体制。列宁从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机制、原则和途径等方面来建构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从而使社会主义权力监督民主化、法制化。列宁认为,监督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的监督权至上;监督活动的对象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贯穿重心上移的原则,重点是对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制约;监督活动的多渠道畅通是保障人民监督权实现的具体途径;监督活动必须通过法律来保障,依法监督是权力监督机制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权力监督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规范党和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国家和政府的力量与权威就在于它拥有了公民的政治信任.考察一个社会的政治信任度可以从功能替代品、行为指标、言辞指标等三种指标体系来诊断.借助于这三种指标体系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信任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苏联社会是一个政治信任缺失的病态社会.虽然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以稳定著称,但是由于苏联社会政治信任的缺失,这种稳定只能称得上是一种假稳定.  相似文献   

6.
李华 《阴山学刊》2007,20(5):69-72
个人崇拜之风曾于苏联长期盛行,几乎弥漫了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勃列日涅夫执政的近半个世纪时间。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首先,俄国历来崇尚皇权;其次,领导人长期实行集权统治;第三,干部任用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第四,政治高压运动不断;最后,领导人的虚荣心使然。个人崇拜现象的消除,既要不断提高大众的文化思想水平,也要积极地从政治体制的改革入手,使得领袖个人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与制约。  相似文献   

7.
孙季萍 《东岳论丛》2001,22(4):103-106
中国古代从西周时起就开始了权力监督问题的理论探讨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的尝试 ,随着朝代的更换与交替 ,这一制度在不断充实与发展 ,逐渐完善。中国古代权力监督注重立法建制 ,注重监督途径和方式的多渠道、多环节 ,尤其重要的是 ,重视监察手段的运用 ,有完备的监察体系。这些为今天的权力监督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然 ,也必须看到 ,古代的权力监督是专制制度的产物 ,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内容和实际操作运用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变化和国内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以及俄共(布)一党专政政党制度的确立,政党精英集团内部凸显诸多矛盾与冲突,产生了新的执政隐患.列宁从政党精英素质、高层集权、领袖分歧、领导权交替四个方面深刻反思了俄共(布)政党精英的现状,通过采取既防个人专断、又防党内分裂,加强集体领导、扩大党内民主,进行党政分工、加大监察力度的实践探索,对无产阶级政党精英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督.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苏联党的失败及苏联的解体,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社会价值观的演变所致,即以斯大林模式为经济基础的"国家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向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从赫鲁晓夫时期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完成,它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0.
一、列宁党内监察思想的基本内容党内监察是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党实现正确决策和永葆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列宁依据党和苏维埃的监察工作经验,创立了党内监察思想,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的监察委员会。党的监察机构分为中央、区域和省三级,由本级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在组织上与同级党委会平行,不存  相似文献   

11.
尤晓红 《北方论丛》2008,(2):149-152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苏联,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理论的提出,以及宪法观念和宪法地位的重大变化,改革原有的违宪审查制度被提到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建立了苏联宪法监督委员会。然而由于这个委员会不具独立地位,其运行状况不如人意。历史地看,苏联宪法监督委员会构成俄罗斯人探寻其他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区块链作为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为推进权力监督模式创新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区块链技术深度契合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价值理念,良性贴合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属性,精准拟合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技术诉求。从“弱关系”到“强连接”、从“多中心”到“去中心”、从“高投入”到“低成本”、从“碎片化”到“一致性”,区块链技术在监督环境再造、监督方式改进、监督模式优化、监督效能提升方面功能表现卓著。面对“监督上链”的落地梗阻、感知局限、潜在风险等现实挑战,可以从集成新兴技术、确立信任机制、构建平台组织等方面予以突破,提升“监督上链”的工具兼容性,提升“监督上链”的结构开放度,促进“监督上链”的机制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权力制约与监督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重要的思想。研究列宁的权力监督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反腐倡廉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人类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理论变为现实的一次伟大实践。为确保人民当家作主,防止新的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反复强洞权力监督的必要性,认为它是关系到"维护劳动者的政权",关系到"防止资本主义压迫制度复辟"的大事。当时苏维埃…  相似文献   

14.
汪海 《甘肃社会科学》2006,1(5):177-178
公民权利监督国家权力,是国家权力来源及其行使正当的根本保障.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丰富公民权利体系内容,完善公民权利救济制度,保障公民权利广泛、有效监督国家权力是国外通行做法,并成为各国宪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借鉴国外经验,分析研究我国公民权利监督国家权力的现状与问题,丰富公民权利体系内容,完善公民权利救济制度,对我国宪法的发展乃至宪政建设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刘丽群 《理论界》2000,(4):27-28
会计监督作为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在会计理论界及会计实践领域已不是新话题。本文通过对目前会计监督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为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格局做些分析。一、会计监督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企业会计监督是依照法律和国家财经政策、规章制度 ,对企业会计工作实行监察督促 ,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进行全面地、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督促 ,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建国初期我国会计理论及实务基本上是当时苏联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会计模式的翻版。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间接民主导致权力主人与权力行使者的分离,有可能使权力行使者不按照权力主人的意志行事即权力异化,这就有必要让权力主人对权力行使者进行监督.监督要采取综合措施,要把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监督作为主要监督对象.  相似文献   

17.
在对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中,要发挥纪委的监督作用,高校党委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应请纪委参加或征求意见,为纪委创造便于监督的环境;发挥组织部门的监督作用,做到对领导干部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深入细致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规范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制度,避免流于形式,由高校纪委牵头,建立由纪委、监察、审计、组织、人事、工会、教职工代表及民主党派代表参加的高校领导干部监督中心,各监督部门各负其责,努力实现监督网络化.  相似文献   

18.
列宁晚年高度关注和系统思考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形成了依靠政党自我监督、人民权利制约和法律制度约束--"三位一体"的权力制约思想与实践.这一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制度设计,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内监督问题的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以及列宁对党内监督、权力制约等理论问题的精辟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发展可分为酝酿探索、徘徊前进、恢复重启、确立完善、全面拓展五个阶段,在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破解党的自我监督难题、筑牢党群关系的同心圆、健全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巡视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监督监察制度,日益成为党内监督的利器.新时代要继续加强巡视理论研究,促进巡视制度创新升级;要优化巡视制度组织结构,发挥巡视利剑强大威力;要注重总结巡视实践经验,聚焦强化巡视制度成效;要推进巡视融入整体监督,凝聚合力提升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一月,在北京召开的“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会”上,对苏联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做了探讨。一、多数同志认为,苏联经济发展战略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列宁、斯大林时期到六十年代末,苏联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在经济方面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就提出来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所提出的电气化计划,就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具体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