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因素对脆弱儿童的长期照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父死母嫁的情况下,女孩更容易被带入新的家庭,融入新的家庭中,成为其成员;而男孩则更容易被留在原生家庭中,形成与祖父母之间的隔代抚养关系。第二,在收养方面,女孩更容易被收养从而进入正常的家庭环境。以上这些状况的形成与亚洲地区男孩的性别偏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对于目前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照顾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政策。如:通过现有的社会救助体系对祖父母—孙子女的隔代抚养关系给予支持与照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为脆弱儿童提供支持与保护;充分发挥儿童福利院的作用,为脆弱儿童提供专业支持和心理、情感指导,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共同为脆弱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家庭科技》2012,(10):12-14
随着新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照顾宝宝.于是,抚养宝宝的重担便毫无疑问地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这种由祖辈对孙辈施行抚养与教育的现象被称为隔代教育.在我国,素有“几代同堂,其乐融融”的传统家庭文化,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以及激烈的竞争与广泛的人口流动,隔代教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中老年祖父母隔代抚养孙辈的现象在农村日趋普遍。然而关于祖父母隔代抚养动因的研究却相对有限。基于田野观察和四十八份访谈资料,本研究阐明了农村祖父母的隔代抚养动机是“伦理为表,经济为里”。在伦理因素的包装下,农村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实质动机是多代直系家庭的经济发展和家庭城镇化目标,而这一经济动机通过与伦理动机挂钩的方式获得其应然和必然性。遵循“经济为里”的运行逻辑,农村隔代抚养呈现“大家庭小个人”的特性,祖父母和孙辈的生活质量与个人幸福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亦被极大压制。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现有关注点多聚焦于隔代抚养的负面影响。研究通过对扶风县某空心村儿童隔代抚养的深入访谈,发现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及传统美德的培养有其积极影响的一面。研究对此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个触目惊心的惨剧,引起了我对当代中国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虽然家庭教育已引起广泛重视,但由于父母本身素质各异,期望值过高,家教方式不科学,以及隔代抚养问题突出,使得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6.
个人所得税法支持家庭生育主要有三种路径,即通过养育支出税前扣除保障育儿家庭生存基础,通过养育支出税额抵免分担家庭生育成本,通过生育津贴税收优惠奖励家庭生育行为。审视我国现行税制,个人所得税法支持家庭生育还存在生育观念转型冲突阻滞家庭养育成本充分扣除、生育津贴属性认知局限限缩生育津贴免税优惠适用空间、税法与社会法各自为政弱化生育税制公平分配功能等问题。为了使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更好发挥其支持家庭生育的机能,还需增设抚养子女专项附加扣除并相应调整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拓宽生育津贴免税政策适用范围,探索引入养育支出可退还税额抵免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由机械团结型社会向有机协作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婚姻家庭观念亦由传统保守趋向自由开放,如婚姻伦理自由化、婚姻形态复杂化、家庭结构多元化以及家中心理念淡化等.由此导致的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及非婚生子女数量剧增等给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抚养、探视等带来严峻挑战.基于婚姻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之需要,创新发展婚姻家庭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适时作出理性制度回应,是当代法律制度维护未成年子女权益法律价值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核心家庭化、老龄化的进展以及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当今日本家庭对老年人的介护方式正在由传统的长子同居介护为主转变为多种介护方式并存。与以往相比,家庭在介护老人上拥有更多的选择。在介护社会化的背景下,决定老人的介护方式的仍然是其家人。在抚养老人问题上有多种规范并存。家庭成员在介护问题上往往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观念和规范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另外,虽然父母应由长子抚养这个传统观念已经渐渐弱化,但是家庭成员依然会期待长子的作用。成年子女从父母处得到的援助更能加深子女对父母感恩的心情,比所谓的孝行观念更有助于提高介护老年父母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在形势下,面对老龄社会,国家出台"二胎"政策,隔代教育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通过对隔代教育的产生、隔代教育的利弊进行分析,并从政府出台举措、学校发挥优势、优化家庭结构三方面促进隔代教育良性互动,发挥隔代教育的最大功效.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养老的实质是依靠社会网络的生存策略。随着农村社会向城市变迁,老年人依靠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养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机构养老因为不能提供资源获取网络而失败;“隔代抚养”与“婆媳关系倒置”造成了养老资源的逆向流动;老年人面临严重的工具支持危机;交往支持网络缺失造成精神空白。这些困境主要是由长老秩序的瓦解、父权的衰弱以及资源获取能力的衰退所造成的社会网络缩减、断裂所造成。因此,应该通过社会网络的重建以解决农村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国,祖辈参与照料抚养孙辈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家庭成员因为角色地位的差异起到互补的作用,形成一个生活、思想、问题解决的共同体。无论是何种家庭结构,只要有两个或以上的家庭成员,就会存在分歧和矛盾。如果分歧不及早解决,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从而影响到以后的生活。面对隔代教养之间的分歧,父母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2.
家庭代际关系与家庭养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子女是老年人经济抚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的重要依托,因而家庭是老年人供养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世界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我国老年入D到2000年将上升到1048%。面对迅速涌起的“银发浪潮”和我国“本富先老”的社会现状,家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养老任务。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家庭养老是通过家庭代际关系体现的。因此,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是保障老年入晚年生活和家庭养老的重要前提之一。代际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代际关系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其既包括…  相似文献   

13.
家庭中的亲子抚养方式对子女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 5 3 5名不同家庭抚养方式下的子女 ,应用家庭抚养情况调查问卷和CBCL量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①不同抚养方式下子女行为问题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父母亲抚养组的子女行为问题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父亲抚养组的子女行为问题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②男孩在不同的抚养方式下 ,行为问题表现出的差异水平明显高于女孩 ;②年龄越小的孩子 ,在不同抚养方式下 ,其行为问题差异水平明显低于年龄大的孩子。针对以上结果 ,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养老方式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养老问题是老年人问题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养老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和日常生活照料两方面内容。养老方式因老年人的居住形式、经济来源不同而划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分散养老和集中养老等形式。一般说来,分散养老是同家庭养老相联系,集中养老是同社会养老相联系。与我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相适应,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亲情养老、亲子同堂而居是我国家庭养老的显著特点,长辈抚养子女、孙子女,小辈赡养、照料长辈老人,是各个家庭角色的天职。历史演进至今天,不说广大农村,就是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2):187-192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的照护责任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不同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三方责任分担机制。我国应当以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导,合理划分家庭、政府和社会在失能老年人照护中的责任分担,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制体系。具体包括建立老年人家庭照护的税收补贴机制;构建老年人社区照护法律制度;完善老年人机构照护法律机制;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女性的职业路径经常会因为生育、抚育子女而被中断,传统性别观念、托幼公共服务短缺导致了照料责任的女性化,生育二孩、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女性职业中断期较长。职业中断对女性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育儿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实现育儿与工作的平衡,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和谐平等的性别文化环境,更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协商与合作,建立起完善的生育与就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丧偶老年女性是老年人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贫困比例非常大。而在我国农村社会中,家庭养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影响着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因此,家庭因素是导致她们贫困的最直接因素之一。笔者将家庭作为切入点,从家庭户人口的数量、抚养与赡养的代际交换失衡、逝者债务的遗留对贫困程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丧偶老年女性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青年帮助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是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起到促进村庄治理现代化以及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基础作用。乡村家庭的数字反哺存在维护经济利益、重组家庭政治以及开展日常生活等三重合作基础。数字反哺的代际行为表现出数字技术学习注重实用性、沟通传授中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并重、隔代反哺以及反哺时间集中在节假日等特点。调动家庭内部资源进行数字反哺是有效提高农村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家庭策略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家庭的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实现家庭的发展目标。乡村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初步提高,既有利于他们融入数字社会,也可以使青年人担当起代际责任。  相似文献   

19.
林闽钢 《东岳论丛》2011,32(5):13-19
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标和寻标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走向"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支持制度",目标定位要从原来的"收入定位"走向"收入(财产)+类别定位+需求定位"。在"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支持制度"中,集成"基础+分类"的救助目标,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类救助,家庭分类救助的对象是面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同时通过设计和实施:贫困家庭的"儿童抚养补助金"、"残疾人照顾补助金"、"老年人照顾补助金"和"单亲家庭补助金"等等救助项目,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人抚养问题不能只依靠家庭抚养,应逐渐转向社会抚养,即由家庭责任主体过渡到国家或社会责任主体。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等特点,采用社会学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统计,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和分析,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