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推动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全新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擘画出一种“大现代化观”,在将现代化作为世界性进程整体考察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在驾驭资本逻辑中改写现代性基因,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现代化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人为主体、复合全面、多元全球”为鲜明特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窠臼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给予了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提出“四个现代化”;基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基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阐发“中国式现代化”。它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理论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追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则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任务要求。它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明确了方法路径:要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以担当实干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坚持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是“走自己的路”的必然结果。独立自主作为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底色与经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持独立自主中实现“理论-历史-实践”的内涵升级和深化拓展。在独立自主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探索精神的历史逻辑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在独立自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中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出全面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增进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作者的学术交流,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2月10日在线上进行,累计参会人数近600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既有着各国现代化要求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是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所作的新总结、新概括,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具体而言: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展现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创新;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凸显着我们党领导中国现代化“走自己的路”的一贯坚持;从实践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呈现着我们党在实践中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探索;从价值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彰显着我们党对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始终坚守。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难题”,也面临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难题”。坚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与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市场的矛盾等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新解,坚持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是破解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难题”的密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硬核”,由“硬核”内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等核心理论主张是破解世界共同特征“难题”的中国方案,自我革命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常青”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效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7.
“第二个结合”孕育于“第一个结合”,又具有与之不同的特质并行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它产生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是社会实践发展不断演进的结果。反过来,“第二个结合”直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从不同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不同效应。具体表现为:在造就文化新形态中,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据;在思想解放中,“第二个结合”创新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理论和制度空间;在相互成就中,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确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效应,有助于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自近代中国被资本主义以“文明”的名义裹挟进现代化进程以来,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现代化便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主体内容。这一内容的历史性展开既是中国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阶历程,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性及其“改变现实世界”的伟大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质的过程。它表征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的历时性事件发展和共时性场景叙事中所体现出的“四个面向”:面向近代中国革命之时代主题的“主义”选择逻辑,面向革命与建设主题转承过程中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面向“人民”这一社会历史主体和创造者的“幸福”关切与践履,面向超越资本文明并开启人类未来美好生活世界无限可能的新文明创造。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四个面向”的理论品质,可为学界回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一个尝试性视角。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强调的人的现实需要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拓展深化的具体实践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话语禁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探索,为其他国家生态文明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章从意识与思想观念、制度与政策法规、科学技术与行动举措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进行剖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生态保护思想的解放,开启了对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从“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促使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智慧源泉,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统一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重构、现代化创造人类社会新文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思想观点,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将现代化目标由“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时代正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实现了从外在拉动型到自觉内生型、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单一低度发展到全面高度发展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2.
营商环境治理作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突出表现,彰显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因此,要牢牢把握营商环境发展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成果和经验为基础,将营商环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营商环境治理的方向引领,以大国经济发展理论、新新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剖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营商环境治理的内在机制,即大国经济理论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出发,从人口规模多样性和市场多样性的现实角度,揭示了构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意义;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与新新贸易理论中基于企业异质性、挖掘企业潜力、关注企业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产业整体效益的逻辑相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追求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目标,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角度,诠释了“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其次,文章基于三大理论基础,解析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营商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多维动态逻辑,即基于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逻辑、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产业链供应链升级逻辑与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逻辑。最后,文章将营商环境治理的多维动态逻辑融入中国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取向和战略选择中,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营商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改革路径、创新驱动路径和“放管服”改革路径,三条作用路径相辅相成、协同发力,以制度创新为新发展格局经济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两个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确立”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两个确立”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十年“文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重失误:作为“文革”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撑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文革”实践造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巨大危害和损失.但同时,这一时期也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包括“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发展、“三个世界”理论与外交等成就.这一时期的失误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痛定思痛的反面教材,取得的成就则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党探索、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为指导,以“中国道路”为指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初步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历史脉络、理论特质和实践基础。我们要完整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脉络,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不是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翻版,也不是一些新兴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再版;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全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举旗定向,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产生巨大的实践伟力。  相似文献   

17.
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把握好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是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关键。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立足点;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智慧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成果,其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也在生态文明层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论证和科学回答,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西式现代化道路,在现实的实践领域实现了二者的逻辑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开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同时,更是立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提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彭成兰 《南都学坛》2006,26(4):121-122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三步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之问时作出的科学研判,其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历史、现实逻辑意蕴。从理论探源看,其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题中固有之义;从历史探索看,其形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实践的经验必然证成;从现实探需看,其形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现实应然指向。把握这三重生成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意蕴与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