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欧洲三十年战争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战争中以法国为代表的各王权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普遍增强,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利益的划分也集中体现了战争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东北新政,中东铁路、南满铁路沿线各种教育机构出现,新文化运动及1922年东北大学建立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东北新知识群体应运而生."九一八"事变中,面对日本的节节进逼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新知识群体通过舆论、结社、联络义勇军等一系列形式的活动反抗日本侵略.正是在这种"自觉觉人"的过程中,东北新知识群体由"民族自在"向"民族自觉"转化,使东北纳入民族国家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乌布西奔妈妈》是满族先世东海女真人的一部英雄史诗,部落战争是其主线之一,体现了鲜明的特色,即以德降敌、以智克敌和宗教征服,从而具有与其他英雄史诗推崇勇武和暴力不同的特质。《乌布西奔妈妈》表现的部落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段以掠夺性或争夺资源的战争为主,乌布西奔执政后的部落战争则被赋予统一东海诸部,促进区域和平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从鄂伦春这样的小民族来看,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呈现为一体化逐渐加强的趋势,这既是民族的愿望,也是国家的需要.在二者一体化的关系中,国家居于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国家化".它一方面使民族失去了一些自主自立能力,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国家对民族发展的责任和负担.  相似文献   

5.
刘泓 《中国民族》2012,(8):68-71
一个时期以来,日本强烈抗议俄罗斯涉足其存有争议的领土北方四岛,两国在领土问题上的纠葛不断。但日本在对本属于中国的钓鱼岛、黄岩岛等南海诸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问题上,又是如何作为的?以国比国,将心比心,相信智慧的读者是有答案的。  相似文献   

6.
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雪梅 《民族研究》2006,69(6):16-25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论及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张力。本文认为,矛盾冲突并非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的固有属性和全部内容。文章从辨析认同的基本特性入手,分别考察了个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以及族群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说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长期共存的事实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7.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全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事实.以达赖为首的民族分裂集团,自1959年叛逃后,在国外长期从事民族分裂活动,利用国际上提供的各种场合,到处宣称"西藏自古以来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反动谬论,利用混淆古代国家与现代国家的概念,不仅搞乱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模糊了人民群众的视线,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其推行"民族独立"的分裂活动张目.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牢固掌握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以实际行动抵制达赖的民族分裂活动,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主权赋予了现代国家进行民族治理、处理民族问题的自主性,而各国具体的民族事象和民族结构关系又彼此不同.在将民族国家分类为准同质性民族国家、移民国家、传统帝国转型国家、部族或民族整合型国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通过归类对比分析,着力于揭示民族问题和民族治理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应超越西方式的“民族—国家”理论,从国家与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出发找回“国家”并给予其以民族之上的位置,即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去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上位层次的国家全局、“国家—民族”关系互动下的中国式现代国家发展。同时,“国家—民族”理论并不是西方所言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强调国家利益、国家认同至上,将国家统一、政治一体奉为第一价值同时包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新国家主义”,这一理念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也对当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东汉时,左江地区的一名女子班夫人捐粮助马援平二征叛乱,其死后被百姓奉为神灵。作为百越先民代表,她的事迹凝聚着百越先民对国家的认同与忠诚,也记录下了汉越民族团结、共同维护边疆安宁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白晗  汤芸 《民族学刊》2015,6(4):17-21,98-100
通过考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时的公众形象的制造、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英国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的《制造路易十四》一书详细分析了见诸于绘画、雕塑、文学、戏剧以及建筑等艺术形式中的路易十四形象,指出法国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初期所形成的一个专门宣扬制造国王路易十四的公众形象的体制是如何展开王权的神圣性塑造与民族国家认同的,这一卓越的文化史研究为我们厘清民族-国家建构的路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张巧运 《民族学刊》2016,7(1):54-60, 110-113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是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从文化和情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民族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过程,民族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的人造物,是一个被想象成享有主权且边界有限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兴起给当代社会造成了很多问题,通过对《想象的共同体》的研读和分析本文针对民族主义的边界与排他性的特征,尝试从王权政治的中心与包容性来探索消解民族主义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下其逐屯存在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迁坟现象,即将曾经因特殊原因而葬于国外的中国边民的祖坟迁回国内。由此,下其逐人的祖坟经历了一次从离散到回归的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以国家政权的有力统治和国家主权的边界规训为核心的国家权力在场,一直发挥着主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下其逐人在祖坟离散与回归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广泛的能动选择。从国家与下其逐人在祖坟离散与回归过程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可知,尽管国家权力对边民长期具有较为强大的统治力,但国家与边民整体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换言之,从国家与边民的互动关系看,“强国家”前提下良性互动的国家与边民关系始终居于历史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兰婕 《民族学刊》2016,7(2):21-29,98-101
格尔兹在《尼加拉》一书中呈现了“剧场国家”这一政治类型和国家形态,实际上这是深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古代巴厘印式王权.作为神圣王权的一种地方形态,尼加拉的核心问题无非是19世纪巴厘岛的国王们是如何以仪式所产生的辉度来对抗继嗣关系中不断衰降的等级.格尔兹虽然发现了等级衰降与国王辉度源于至上神的神圣性这一问题,却忽略了婆罗门祭司作为知识群体在巴厘社会中的作用.王权理论视角下,巴特与兰星分别以知识生成和二元宇宙论回应了巴厘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等级问题.因此,从神圣王权、等级制度和知识形成的理论入手来重新考察“尼加拉”,或能帮助我们找到理解巴厘剧场国家的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