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中国经济逐步转入更高发展阶段的同时,劳动就业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2011年以来,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处于负增长之中,缓解了就业的总量矛盾。与此同时,结构性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随时间有所增强,成为就业的主要矛盾。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出要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在应对20世纪90年代末失业下岗现象的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应对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挑战,中国需要统筹运用一系列政策工具,把就业优先真正置于宏观经济政策层面,切实得到体制机制的支撑,并且在实际政策决策和实施中予以落实。这也要求形成积极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升级版,也就是说,以就业为中心,以劳动力市场指标为依据,这样,宏观经济政策最终目标就有魂,政策意图就有舵,政策措施和实施手段就有锚。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中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新的指引。为学习宣传并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人口与经济》编辑部自2023年开始新设“学习二十大会议精神,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专栏”。期刊在上一期策划发表了“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接下来,《人口与经济》编辑部将继续就二十大报告中所关注的几个重大战略加以研讨。在本期,围绕着二十大报告中所阐述的“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重要议题,编辑部特别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共同发表真知灼见,从就业这一最大民生的视角来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中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新的指引。为学习宣传并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人口与经济》编辑部自2023年开始新设“学习二十大会议精神,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专栏”。期刊在上一期策划发表了“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接下来,《人口与经济》编辑部将继续就二十大报告中所关注的几个重大战略加以研讨。在本期,围绕着二十大报告中所阐述的“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重要议题,编辑部特别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共同发表真知灼见,从就业这一最大民生的视角来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高度关注就业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就业目标,即"就业更加充分";将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出了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即"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从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就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两大重要目标,数字经济如何助力高质量就业实现?文章基于工资议价视角,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借助OLS和Ⅳ-2SLS等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劳动者就业质量提升,提高了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就业收入水平和权益保障水平,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第二,机制检验发现,社会就业机会增加与信息搜寻成本降低是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两个重要渠道;第三,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促进效应存在个体异质性,对农村户籍、高受教育水平以及使用移动上网的劳动者群体更显著,但不会对依靠亲属、朋友或熟人介绍寻找工作以及无法上网的劳动者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是,大学生就业的劳动力市场过程并不稳定,特别是考虑到大学生的高人力资本存量,国外都积极采取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的就业政策。这些政策旨在更多地刺激创业精神,创造就业岗位;激励大学生到艰苦的地区与艰苦的行业从事艰苦的职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加强职业匹配服务,改进大学生就业的效率,以期通过在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等三个方面的政策干预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些政策无疑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杨  尹德挺  黄匡时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5):7-18,34-4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管理理念的转变,中国人口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政策目标由单纯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逐渐转变为“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此相对应,中国的人口政策已经发展为包括人口数量控制和人口分布控制两个大类及其相关的优生、就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社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始终贯穿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处处闪耀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光辉;处处体现出“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积极创新“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六位一体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全面兑现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和计生家庭特别扶助等计生政策,全镇已为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计生家庭办理计生奖励扶助,  相似文献   

10.
大连市沙河口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深入推进“健康家庭促进计划”为载体,寓教于服务,不断推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科学发展,提高了人口计生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强化保障强化政策措施区委、区政府强化经费保障,近3年来,全区仅宣传品制作经费投入就达百余万元,辖区80%以上的居民得到个性化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指导服务。制定和落实计生奖励和优先优惠政策,强化利导保障。2008年5月,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从劳动就业、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卫生服务、早期教育等17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惠民政策和利导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下,公共就业服务能否以及如何在就业促进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具有政策意涵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CLDS2018数据探索了公共就业服务和劳动参与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发现公共就业服务的覆盖面偏低,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是主流服务项目,在控制多重影响因素后发现公共就业服务与失业状态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获得公共就业服务的支持可以降低劳动者陷入失业风险的概率,同时女性、高中及以下学历、农村地区、持有本地户籍的劳动者更容易从公共就业服务中受益,借助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处理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旧稳健。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技能提升与社交网络拓展是重要的影响渠道,公共就业服务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提升会降低失业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提出“扩面+提质”的政策路径,在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可及与可得的同时强化技能提升类服务的供给。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机会公平,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本文基于环境-努力二元因素分析框架,以机会不平等为分析工具,将“不合理的不平等”从“过高的不平等”中抽离出来,利用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系统全面地分析县区层面机会不平等的发展趋势、成因分解及其对个体就业水平和就业层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事前参数法测度得出县区机会不平等在测度期内从30.43%小幅上升至31.49%,使用Shapley值分解法得出居住地环境和父辈教育环境对于机会不平等生成的贡献度较高。使用就业水平和就业层级表征个体就业“有没有”和“好不好”,回归分析得出机会不平等的增加显著降低了个体就业水平和就业层级,该负面效应在女性或城镇劳动力群体中更为明显。稳健性采用改变机会不平等测度和改变样本选择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通过限制劳动力地区间流动、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强化职场用工性别歧视,进而对个体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对于公平的关注点应从事后结果公平转向事前机会公平,政策设计与实施应重视机会不平等加剧问题,政策重点放在降低甚至消除机会不平等。通过...  相似文献   

13.
就业质量: 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又是一个世界性、跨世纪的难题。“充分就业,体面劳动”是我国政府就业工作的目标,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心愿。不断改善就业质量,是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方面;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就业质量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就业质量的概念(一)什么是就业质量质量一词在《辞海》中有两层含义:1.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教学质量、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不断强化对人口计生法律法规、优先优惠政策和婚育新风的宣传力度,深化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精细化水平,通过创建“陇家福”活动和庆祝建州60周年宣传活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口委从六个方面出发着力优化户外宣传阵地,积极营造更加有利于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宣传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复杂,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对推动劳动力就业意义重大。本文利用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公共服务数字化4个维度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上,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创造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一产业就业的负向影响显著,对第二产业就业的线性影响不明显,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显著。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具体表现为对第一产业就业影响呈现正“U”型特征,对第二产业就业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推动第一产业就业先减后增、第二产业就业先增后减,进而推动就业结构向高技术、高技能方向优化。第三,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和科技创新发展在数字经济影响就业的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大做优,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弥合区域数字鸿沟,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化创新步伐,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民生保障的主要基础,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实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跨入新世纪的最大挑战:中国进入高失业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进入高失业价段,形成大规模的持续性的“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开登记的失业率只有3.1%,与实际情况差异甚大。本文利用大量数据逐一分析了登记失业人员、调查失业人员、下岗人员、下岗未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失业人员的情况,估计1998年中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规模达1540~1600万人,真实失业率为8%左右,同年乡镇企业实际失业人员约1700万人。为此中国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目标,就业政策应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8.
论就业在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中的优先地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文章在揭示中国严峻就业形势的基础上,从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阐述充分就业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赖于就业的扩大,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等命题,论证就业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工业分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类部门,通过构建基于鲶鱼效应视角的“两部门”模型,分析新兴产业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效应及其作用路径,并利用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探讨新兴产业间接就业效应的非线性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以2009~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提升就业创造率”和“降低就业破坏率”两条途径直接促进工业就业净增长;(2)新兴产业通过传统产业对工业就业净增长产生的间接影响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3)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传统产业知识吸收能力和劳动力质量可以强化新兴产业对工业就业净增长的间接促进作用。文章认为,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上,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融合,提升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传统产业知识吸收能力和劳动力质量,是充分释放新兴产业就业带动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场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就业质量,消除就业歧视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本文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数据,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深入探讨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依然是以男性体验为规则的领域,以男性为标准的性别文化规范,决定了性别意识对男女大学生就业质量不同的影响强度和向度,也影响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进而导致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