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新疆天山北坡绿洲上一个较为典型的回族村落作为田野个案,以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探析回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文章将从"多元生态环境及其特征"、"多元生态环境与回族生计方式"、"生态环境与民族生计方式的理论探索"三个方面分析、研究绿洲生态与回族生计方式之间"二维互动关系"。同时,本文将以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分析绿洲上回族在文化的调适下其生计方式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族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面临三个难题;民族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需要理论平台、多元视角及"本土化";汉语和藏缅语之间的类型差异具有极其复杂的历史成因;汉语的多元异质特性当与语言接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借助历史视角与比较方法,对四川藏区与彝区两个精准脱贫"样本"的生计变迁、人口增长、民俗支出、脱贫路径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表明,主动因时因地调整生计方式实现经济收入的"开源",积极引导生育秩序、民俗支出等社会文化实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经济支出的"节流",是当前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文化民族性"双关文化理论和民族情感,对它的解读有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路:冯友兰的"以理论事"路径,通过"性、习、情"的判别明晰"民族性";张岱年的"中国哲学"路径,以传统"体、用"范畴阐释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庞朴的"文化寻源"路径,借用西方文化学的"发生、阶段、模式"说,从理论上厘清"民族性".学理探究与现实关怀紧密关联,三种不同的解读理路目的一致,即为了"民族自主"的情感重构.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在给当地民族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变迁产生了不利影响。调查显示,民族文化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迁:外层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弱化;中层表现为民族文化出现"空壳化";内层表现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价值观正在发生蜕变,民族精神家园正在不断迷失。反思当前旅游开发的价值观并进行科学定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显得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是金齿诸蛮、扑子蛮、望蛮、三濮的重要发展阶段。有唐一代,金齿诸蛮各民族与扑子蛮、望蛮、三濮分别从汉晋时期的鸠僚、闽濮中渐次分化发展出来而见于史载。学界对其族属源流尚有不同观点且对其变迁与发展研究不够。从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而言,金齿诸蛮主要经历了"同源-异流-同源"的发展历程,是今天傣族的先民;扑子蛮、望蛮、三濮则主要经过了"同源-异流-异流"的发展历程,是今天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其变迁与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名称的变化,更是其经济、文化、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反映,揭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生动进程。金齿诸蛮、扑子蛮、望蛮、三濮居地相连、关系密切,由于其分布的特殊地理区位而成为唐宋时期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西南门户,并为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南诏国大理国的局部统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众多民族旅游村寨的典型代表(雨崩村)生计方式变迁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民族志描述,发现:传统社会,雨崩村半农半牧、以牧为主的生计方式与自然资源基本处于平衡的良性状态;现代社会,旅游接待成为当地的主导生计方式,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更为复杂、微妙的影响。这既与当地旅游开发经营过度商业化有关,又与雨崩村至今处于未通公路的封闭状态密切相关。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其他学科对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明洪  项晓峰 《民族学刊》2015,6(1):39-44,105-106
华新水泥公司的产业援藏变"对口援助"为"对口合作";变"输血式援藏"为"造血式援藏";变"政府投资"为"社会投资";变"交钥匙式援藏"为"参与式援藏";变"粗放发展"为"集约发展",凸显了对口援藏工作的长期性、群众性和科学性。华新水泥公司产业援藏的成功实践表明对口援藏应努力发挥援藏企业的优势,注重援藏项目遴选;努力搞好援受双方"三个对接",注重统筹谋划;切实保障受援地区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增进各族群众"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注重维护团结;将企业的短期性转为国家的长期援藏行动,注意建立激励机制;努力将当地民众吸纳到援藏项目,注意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9.
族群是在跨文化的边界中相互交融、相互对话而产生的群体。由于生态环境的置换,族群认同的核心内容语言、信仰、生计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湘西地区的瓦乡人长期在苗族与汉族之间的崇山峻岭与溪流水域中迁徙,其语言表现为佶曲聱牙的非苗非汉的混合语言,其生计方式也由农耕方式发展到捕鱼、淘金、运输等多业并举,最能体现其族群认同的宗教信仰盘瓠崇拜的内涵也发生变化,呈现出儒释道多神混合的形态。湘西地区的瓦乡人族群认同变迁的个案论证了在跨文化的互动与对话中生态环境的置换是族群认同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化安全"主要包括文化利益、文化价值、文化资源、文化传统是否安全。通过多次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布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非遗不断消亡、文化空间不断变异、文化主权日益弱化、文化传承青黄不接的局面。具体体现在生计方式的嬗变、衣食住行的变迁、宗教信仰的演变、传统婚俗的变迁、手工技艺的失传等方面。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生境是影响布朗族文化演变的主要因素,适应生境是布朗族重拾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郗春嫒 《民族论坛》2013,(8X):47-51
"文化安全"主要包括文化利益、文化价值、文化资源、文化传统是否安全。通过多次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布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非遗不断消亡、文化空间不断变异、文化主权日益弱化、文化传承青黄不接的局面。具体体现在生计方式的嬗变、衣食住行的变迁、宗教信仰的演变、传统婚俗的变迁、手工技艺的失传等方面。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生境是影响布朗族文化演变的主要因素,适应生境是布朗族重拾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伊隆戈人的猎头:一项社会与历史的研究(1883-1974)》是美国人类学家罗纳托.罗萨尔多基于1970年代在菲律宾吕宋岛伊隆戈山地的田野调查而写成的一部历史民族志,以伊隆戈人"猎头"习俗的盛衰为核心,透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观察和访谈叙事,并结合教会及官方档案等文献,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伊隆戈人所经历的世仇、联姻、结盟、骚乱、生计变迁、周边异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中国成立前,京族传统生产方式的特征在于生态适应。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京族生产方式的转型经历了由"国家主导"到"多元推动"的变迁,并认为"多元推动"转型格局的优点在于其可替代性,不足在于政府力量的"弱化"与"错位"。文章最后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两廊一圈"建设给京族生产方式转型带来的巨大机遇。  相似文献   

14.
自"民族--国家"建立之前,到"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并进行国家政权建设的阶段,再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跨境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历史进程中,其组织的主要原则也发生了由民族原则到政治原则,再到经济原则的历史性变迁.民族原则在这一历史性变迁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少数民族应对生存空间变化,不断地调整自身生存策略,这三种原则在演变的纠结、裂变与冲突中,正在实现不断的交融与整合.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和20世纪90年代的孕育,中国共产党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和理论的变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内涵也日趋丰富和完善,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成熟定型。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大众传媒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话语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从而塑造大众的中华民族观念,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构建遵循话语生产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逻辑、话语传播从学术到政治再到大众的延展逻辑、话语内涵从单一到复合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6.
在广西诗歌多元发展的态势下,"相思湖诗群"依凭"相思湖作家群"的人文传统,其诗歌创作受到诗坛的关注.在诗歌创作上"尊重个性"的同时,诗学主张不断形成共识,具体表现为:诗歌,作为生活的"一种建制";以暴制暴,从思维上强化语言的生命旨归;诗歌要考虑"隐匿者"的存在,学会召唤读者相应的情绪;诗歌伦理学:诗歌与大地合一.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对少数民族社会进行了不断的改造,国家权力深入到了少数民族村寨层面。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政治体系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新乡制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这些变化中,国家权力是推动村寨政治变迁的绝对力量,因而,少数民族村寨政治建设中体现了国家要求的"齐步走"的特点,其结果是少数民族村寨政治体系从多元异质结构变成了同质化结构。  相似文献   

18.
受时代影响,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在发生变迁,以中国传统杂技为例,从单纯欣赏杂技有惊无险的高超技艺,到"技"和"剧"并重的杂技剧的出现,以及杂技与舞蹈、外来文化的融合,借助声光电等高新技术手段烘托舞台气氛,展现给大众饕餮盛宴,充分体现大众审美的多元性、全球性和后现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嘉绒藏族传统服饰变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琴 《西藏研究》2007,(1):96-100
嘉绒藏族传统服饰是如何发生变迁的,与藏族、汉族及其他民族服饰有何联系与区别?文章借有限的历史文献记载对隋唐前后、清代以及新中国建国以后几个关键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探讨了嘉绒传统服饰变迁的过程、特点及其原因,认为文化传播、社会制度变革和转型、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嘉绒服饰变迁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杨明洪  刘建霞 《民族学刊》2017,8(3):9-18,99-100
作为对口援藏项目中规模最大的项目,鲁朗国际旅游小镇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必然会对项目所在地鲁朗镇居民的生计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地居民的生计方式从自给自足的农牧业以及狩猎采集到伐木经济再到家庭旅馆的变迁过程,在旅游资源规模化开发下,农牧民生计方式发生非常大的转换,也对当地农牧民生计产生了负面冲击,为此,政府采取了保护性措施.作者发现,由于政府与当地农牧民所占视角的不同,在一些政策实施上,当地政府的实施愿望与当地农牧民想法产生了差异,故当地农牧民并不完全认同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