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然 《领导文萃》2009,(14):104-107
抽取“导行费”,开办“商业街” 汉灵帝对做买卖感兴趣,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本是一个小小亭侯的儿子,属于落魄的皇族,要不是运气太好做了皇帝,也就相当丁民间一个小地主。不过他虽然做了皇帝,却不忘本,依然保持着乡下小地主的作风。皇帝号称天下之主,富有四海。但在灵帝眼里,这些都太虚了,觉得这钱要攥在自己手里才行。  相似文献   

2.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08,(6):117-120
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为他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样因为他的权力没有边界。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权力。为了保持自己的至高尊荣,皇帝必须牢牢把握住权力,一丝一毫也不能放手。利益的焦点必然是力量的焦点。普天之下有多少精英人物在日夜  相似文献   

3.
很多历史学者说过,皇帝虽是天下的共主,但他并不能独个儿治理天下,还得需要一些人或集团代他共治,所以有东汉、唐李以及朱明三个朝代“与宦官共天下”的说法,这是很正确的。明代的宦祸大概是最厉害,其人  相似文献   

4.
五代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在其父李克用与朱温、刘仁恭、阿保机争斗不利,节节败退面临覆亡的前夕继晋王位。他以父亲临终前留下的三支箭代表的三个强大的仇人激励自己,励精图治,经过数十年的征战,破幽州、灭后梁、驱契丹,终于北方一统,建立后唐,做了开国皇帝。然而他称帝后,好声乐。宠优伶,任用伶人为官,不理朝政,放任伶官胡作非为,导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在不到四年时间里,其弟李嗣源和众将士起兵反叛,伶官出身的亲兵指挥使郭从谦乘机发动宫廷政变,庄宗李存勖最终落得个中矢而亡的悲惨结局。庄宗因危而生,因“伶”而亡的传奇人生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他“好伶而亡”的教训至今仍有反思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意和官意     
张鸣 《领导文萃》2008,(13):79-81
在中国,再霸道的皇帝,说起来,也是要在乎民意的。因为中国的皇帝跟日本的天皇不一样,不能躲在幕后假装自己是神的后代,对前台的政治纷争不闻不问,维持千年不改姓换代,万世一系。中国的皇帝诞生之初,原也打算传之万世来着,可是任谁也传不了那么久,短的二世而亡,长的也不过十几代,天下就改了姓氏。  相似文献   

6.
历史故事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打败 了项羽,一统中国,成为皇帝。在志得 意满之余,他在洛阳举办了一场宴会。他问文武百官:“你们老实告诉我,何以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却失去天下?请  相似文献   

7.
皇帝虽号称万民之主,然一般皇帝都是饭桶,其能耐是不能也无法治民的。他虽然御宇天下,实在只能躲在深宫里享福,治理国家还须依靠旁人。即使英明之主如汉武、唐宗,也不  相似文献   

8.
刘邦是汉代的开国皇帝,是封建时代的顶级领导,萧何是汉代的首任丞相,是顶级秘书。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的七年内,刘邦削平了主要的异姓王国,“汉初三杰”中,张良在抑郁中病死,韩信在忧愤中被杀,临死前喊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因当烹”的惊天话语。众多的属僚中只有丞相萧何是个例外,不仅论功行赏时刘邦让他坐了头把交椅,死后还“谥为文终候”,更是泽被子孙若干年,  相似文献   

9.
关于“直士”,历史上有一段精彩对白。魏明帝时,有人问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内务大臣杨阜,难道不是忠臣吗?”袁安答:“像杨阜这样的臣子,只能称之为‘直士’,算不上忠臣。为什么说他是‘直士’呢?因为臣子如果发现君王的行为有不合规矩的地方,当着众人的面指出他的错误,使君王的过失传扬天下,只不过会给自己捞个耿直之士的名声,这不是忠臣应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陈群就不是这样,他的学问人品样样都好。他和朝中的高级官员们在一起时,从来不讲皇帝的错误,只是私下给皇帝送了几十次奏折,指出皇帝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个缺点必须改,有批评,也有建…  相似文献   

10.
吴钩 《领导文萃》2014,(6):88-90
正如果我们将"家天下"时代的郡县制帝国想象成公司,那么它显然是一个巨型的家族企业。皇室是这个家族产业的唯一股东,皇帝为董事长,宰相则是皇帝聘请的CEO,率领一个由官僚组成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替皇上打理天下。这样的权力框架,在秦汉时已经成形。汉武帝是一个对独裁权力具有特别嗜好的皇帝,他当然不  相似文献   

11.
的确,对于不少人来说,遇到了雍正,真是摊上了一个好皇帝。雍正十分重视用人问题。他多次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耳!”这个道理不少人都懂得,“尊重人才”的口号也喊了多年。问题并不难在知道用人的重要,而难在下面两个问题:怎么用?该用谁?  相似文献   

12.
如我 《领导文萃》2008,(24):114-115
事情发生在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已经做了12年皇帝的汉桓帝刘志,再也憋不住所受的窝囊气了。这12年里,他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名为刘氏朝廷,实为梁家天下,朝政大权全部捏在梁皇后的哥哥、大将军梁冀手心里。  相似文献   

13.
居心何在     
姜钦峰 《领导文萃》2011,(13):69-71
明末,李自成率农民军大举进攻明朝军队,势如破竹,直逼北京。眼看京城难保,崇祯皇帝已无兵可派,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危急时刻,大臣李明睿密奏,建议皇帝南迁,先到南京稳住阵脚,以图东山再起。三十六计走为上,崇祯十分清楚当前的局势,留给自己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跑路,要么就是死路。可是崇祯有说不出的苦衷.皇帝带头逃跑,传扬出去贻笑天下,将来更没脸去见列祖列宗。除非大臣们拼死苦劝,强拉硬拽,把他“绑架”到南京最好。  相似文献   

14.
宋石男 《领导文萃》2011,(Z1):92-95
谣言的历史太古老了。秦始皇在位期间始终为"亡秦者胡也"一类的谣言困扰,他缔造的帝国在其儿子手中葬送,导火线同样是一句谣言:"陈胜兴、吴广王"。古罗马的皇帝也被谣言折磨得很痛苦,以致不得不任命公共谣言监察,每天到人群中去,  相似文献   

15.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2,(13):64-66
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罢黜穆彰阿,下诏"求言"。一时"天下称快",朝野上下,为之—振。曾国藩心情激奋,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惧,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  相似文献   

16.
明宣宗在明代许多性格阴毒或乖戾的皇帝中,算是一位好皇帝。他性格仁和,而又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他在位十年,是明代政治最为清明、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越弱越要忠     
<正>晚唐时,有个军阀叫李茂贞。这位老兄,兵痞出身,原本是天下第一号大魔头。魔到什么程度?他敢两次把皇上劫到自个儿地盘当人质,还强抢皇帝宠爱的公主做儿媳妇。晚唐几位皇上都是没权没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九五之尊、万乘之躯,在生活上也是荒淫无度、极尽奢华的。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是穿着补丁裤子上朝的,这就是清代的道光皇帝。道光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自即位起,他便大力倡导节俭,并身体力行,每餐四菜一汤,每三年才做一次新衣,自己的一条裤子膝盖上打了两个补丁仍舍不得扔掉。道光希望满朝文武和全国官员都能学他的样子,以俭朴为荣,恢复入关前淳朴节俭的好风俗,从而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皇帝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好皇帝,一类是坏皇帝,还有一类介乎二者之间,亦正亦邪,黑白参半。这后一类皇帝穿上龙袍,身边有忠臣辅佐,乃是国家之大幸;若逢奸贼,则必造成无穷的祸患。  相似文献   

20.
杜七 《领导文萃》2009,(21):51-54
朱元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缺乏想象力的皇帝了,从来没有人围绕着他而编造过什么香软情浓的绯闻轶事。但同时,朱元璋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大胆的皇帝了,没有谁曾像他那样,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改造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