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波斯遗民李珣及其词风考析@高人雄$西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甘肃兰州730030
@杨富学$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北京100871~~~~~~ 相似文献
2.
3.
自从孔子提出辞达说之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在对辞达说纷然的阐释中,苏轼的观点全面而又深刻,显得非常突出.堪称整个辞迭说解读历程上的里程碑.苏轼所标举的辞迭说.包括标准、内容、基础、形态等几个方面,其地位和作用是历史性的、承前启后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既取得了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执政风险。本文根据执政风险来源的领域划分为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国防与国际关系领域以及环境和资源领域等六类执政风险,并从实证的角度对各类执政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现状综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部六省在“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面临日益困难的窘境,中国中部地区有某种“塌陷”态势。如何实现中部经济的崛起成为众多专家和政府官员关注的话题。目前,对中部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6个方面:战略地位、塌陷现状、崛起战略、行业发展、省份经济和率先崛起等。 相似文献
6.
黄黎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利涉大川”是《周易》卦爻辞中的常用语,它在《需》、铜人》、《蛊》、《大畜》、《益》、《涣》、仲手》卦的卦辞与《颐》卦上九交辞、《未济})卦六三交辞中出现,共九处;《谦》卦初六交辞的“用沙大川,吉”,取智与“利涉大川”亦同。而《讼》卦辞“不利涉大川”及颁协六五交辞“不可涉大川”这二则反面训诫之语,则与“利沙大川”形成对照。“利涉大川”在“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上传》)的卦爻辞中于不同的“卦时”“变位”多次出现,其取象设备的象征意蕴、具体内涵及其所体现的哲理启示,值得深入探析。一、“利沙大川”的…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活跃的柳州方言词汇综析蔡德宪方言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的概念。在共同语形成之前,它可以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它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或地域变体。语言学家已经注意到,在有方言的社会里,人们自幼的母语习得普遍地是方言,并且每个语言社团的绝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综述和分析自 1 995年以来有人否认《二十四诗品》作者司空图的辨伪争论 ,认为陈尚君、汪涌豪提出《二十四诗品》作者不是司空图 ,而是明人怀悦 ,《诗品》内容出自怀悦的《诗家一指》 ,证据尚欠充足。张健指出《诗品》出自怀悦的“《诗家一指》是错误的” ,言之有据。但他说《二十四诗品》作者可能是元人虞集似乎无充足理由可以肯定 ,而虞侍所编的《虞侍书诗法》只收《二十四诗品》中的十六品。由此可见 ,元明有关《诗法》、《一指》之类的书 ,并非某作者所撰著 ,而是用以指导学诗的编集。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鸣集》所说的一段话 ,可证《二十四诗品》出自司空图之手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继《孔雀王朝不曾塑佛 ,东周楚国何来造像》 ,本文对张正明等先生“佛像入楚”的命题再次质疑 ,并对其《简答邵学海〈献疑〉》作出回应。认为所谓“佛像入楚”的论证 ,缺乏印度当时有像的前提 ;并且 ,既没有佛经的支持 ,又回避了佛经中一些关键的材料 ,另外 ,所立足的基础是对先秦遗物的误识。所以其观点不能成立。而论法的症结在于对历史的了解不求其详。至于张正明等先生所谓楚人在“佛像入楚”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气度与包容的胸怀等等 ,因前提本身不能成立 ,这些“优良的传统”只是一种无根据的臆说。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综合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从社会保障支出状况、社会保障水平、城乡比较、适度性四个方面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然后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包山楚简的卜祝祭祷文献古奥难训 ,内容离奇 ,但若仔细品味 ,会发现有韵律可寻。其文学意义是证实了古代顺口溜、韵文的大量存在 ,其史学意义是记录了楚国占卜的程式和内容 ,其文字学意义是展示了楚国文字与中原文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试析刘勰对《楚辞》的矛盾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刘勰对《楚辞》的评价确实存在深刻的矛盾,并从他对《楚辞》的总体定位和具体评价两个方面分析了矛盾所在,进而解剖了矛盾的实质是“经典性与文学性的矛盾”、“复古性与新变性的矛盾”,这些矛盾关涉到刘勰理论体系的全局,使他的理论体系表现为精华和糟粕相互缠结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 (二 )》释文大部分可信 ,但仍存在误释、缺释之处 ,本文对其释文作了补正 ,指出其误释之处 ,对部分缺释之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