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的问题是在近代哲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对“现代性”的解构也必然伴随着对近代传统哲学的解构。而在对近代传统哲学的解构运动中,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在出发点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为他们都非常注重“解构”的方法,虽然他们在对“解构”一词的理解上有着不断深化的趋势。但就其“解构”的最终目的来看,他们之间又有着根本的区别。一、胡塞尔的“解构”1900年,在哲学史上发生了两个重要的事件:一是尼采的去世,二是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的出版。如果说尼采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给当时以及现在的欧洲文化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解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解构学说俞吾金人所共知,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巨大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种功能上:一是建构功能,它能用范畴之网编织出严密的理论体系,令人叹为观止;二是解构功能,它能以深邃的洞察力和批判力使传统的信念和教条在片刻之间毁坏无遗。所以,...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主流理论界对肥皂剧的蔑视态度,女性主义在研究上对性别进行了概念的解构和重建,致力于帮助观看肥皂剧的女性观众获得尊重和权利。  相似文献   

4.
“解构”与“解构主义”之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半个世纪以来风靡全球的解构主义已不再是新鲜术语,人们对其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从学理的层面上厘清“解构”与“解构主义”之间的区别。因为“解构”是一种策略,“解构主义”则是一种唯“解构策略”至上的理论,“解构”与“解构主义”不仅思想指向各不相同,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法“本质”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法。把握了“解构”与“解构主义”在具体内涵、思想方法上的不同有利于正确认识它们各自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解构主义美学的核心观念.解构指向的是一种本体性的、生生不息的、蕴含着极大颠覆性与创造性的内驱力。解构产生于结构成为结构的那一刻,是对他者性召唤的肯定性应答,是对结构等级制秩序的颠覆。解构在解放他者的同时也解放了他者的对立面,它不知疲倦地从一种结构奔向另一种全新的结构,以致无穷。解构性事件就是这从一个结构转向另一个结构的关节点。解构特有的自由、民主精神使得解构主义美学成为一种批判的理论、一种肯定的理论,同时它还是一种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包括两个方面,即基本价值取向的变迁与核心价值的解构和建构。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价值观的深刻变迁,客观上解构了中国社会的某些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既包括改革开放前30年所形成且应该被解构的核心价值,如"革命"与"斗争"、"重义"与"轻利"、"集权"与"人治"、"身份"与"等级"等,这些核心价值有些已被彻底解构,有些当下却影响犹在;也包括如"崇高"与"信仰"之类的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从文化上和经济上被双重解构了。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以其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社会批判理论闻名于世,它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属于广义上的大众文化批判。该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对于文化的解构:解构文化艺术的本质导致文化的异化,解构文化的价值导致文化经济商品化,解构文化的社会功能导致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8.
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论韩愈的思想与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在思想与文学上都有一次解构潮流,而韩愈是这一潮流的重要代表。他在儒学道统中独宗孟子,其意在于以孟子的心学为起点来重铸儒学,以对抗佛学的心学,从而开辟了儒学的汉学到宋学的转型之路;韩愈的文道合一的思想也与他对儒学的重铸具有密切联系。另外,韩愈在诗文创作上虽以“复古”为口号,但实质上是解构一切旧的文体范式,以凌轹古人、创意造言为务。韩愈的解构实践和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萨特的重要哲理剧《魔鬼与上帝》的文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文学文本自身对主题既聚合又消解的特性 ,萨特哲理剧在解构上帝与自由这一对相关性概念的同时 ,也解构了实现个人绝对自由的可能性。因此 ,这种解构从文本上来源于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真的矛盾 ,从理论上来源于现象学方法论本身的矛盾 ,在实践上来源于个人价值理想与这一理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拉克劳与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构,同时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施了建构,这是其代表性的最主要体现.拉克劳与墨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史观、阶级政治学和本质主义进行了解构,同时又建构了其话语理论、领导权理论和激进民主多元理论.因此拉克劳与墨菲的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解构与建构的统一,即在解构的基础上达到建构,建立一种符合自由、多元的激进民主的社会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11.
张光芒 《学术界》2003,(2):130-135
本文是对上文《解构抑或建构》的回应。文章对《自由神话的终结》一书提出启蒙解构论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 ,拒绝一代“后启蒙主义”者的宿命。  相似文献   

12.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 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 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13.
杨波 《北方论丛》2007,(3):11-14
仁、义、礼、乐、忠、信是儒家的基本理念,儒家学说就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和敷演的。以儒家思想解构者面目出现的《庄子》,则对这些基本理念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解构。概言之,《庄子》对儒家基本理念从三个层次上进行了解构:借用儒家理念,却对其加以改造,使共有其名无其实;揭示儒家理念的局限性,消解其崇高性;完全否定儒家理念存在的必然性。在对儒家理念进行解构过程中,《庄子》将排比、讽刺等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极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形象学起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揭示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三组课题"。按三组课题清理跨文化形象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可发现第三组课题留下的理论困境:面对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不仅在知识与观念上,还在价值与权力上;真正需要解构的,不是西方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构建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网络,而是中西方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我们不可能摆脱西方这一巨大的他者进行现代性自我确认,即使是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解构西方现代性,质疑西方的中国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他者,也最终会落入后现代的话语理论的陷阱,因为没有他者便没有自我。第三组课题出现的理论困境,将直接质疑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意义。跨文化形象学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关系,同时又在解构这套解构理论,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无法拯救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主体性,更无法由此通向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自觉。这是跨文化形象学的根本困境,因为它可能否定了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15.
法学方法论的更新与中国法学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法学方法论二十年之演进和中国法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对中国法学走向成熟的路径作一分析。本文认为正是中国法学在文化论上或“温和”或“激进”的西化,促成了中国苏联化法学传统的重构与解构;并借此进而认为,中国法学除了应继续重视学习与引进西方法学的方法论之外,还应立足本国民族思维的特点通过法学方法论的更新来构建原创性的法学理论;并最终使中国法学的传统、重构、解构及建构工作能够整合起来,以使中国的法学理论能够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语篇翻译必须经过语篇解构和语篇重构两个步骤,语篇解构是语篇重构的基础,解构是前提,重构是目的.当今,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前者,语篇重构的研究在翻译理论中依然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语篇上的差异、认知环境的差异、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语篇重构之滞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思潮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对理性、本质、规律、科学真理等宏大叙事的解构与否定是其众多流派的共同旨趣.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遭遇了对自身的解构,许多学者调整了原先的立场,大卫·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理论与皮克林的"冲撞"理论则超越了传统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客观、理性与科学的回归,呈现出建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体化、解构化,还是系统优化──关于世界格局发展的地缘分析屠启宇当前,一体比与解构化(IntegrationandDisintegration)两种趋势的交互发展构成了全球格局变化的主旋律。在世人关注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圈三大一体化的经济...  相似文献   

19.
解构思想是德里达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它的内容主要有:解构、延异是事物结构的差异运动,是事物的内在属性;解构是一种普遍方法和策略,是防止虚无主义的有效手段;解构思想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深刻揭示了事物结构的解构性质、解构方法和解构的实践路径,为后现代文化建设、应对文化霸权主义和其他极权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哲学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从古代、现代到后现代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古典哲学从一开始就蕴涵着后现代的因素.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就对儒墨进行了解构.这种解构在反对传统的绝对权威,颠覆由知识和权力所确立的等级秩序,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许多方面都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解构存在着相似之处.当然,两者之间同时也存在着历史背景和特性上的差异.当前,中国在建立现代性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从自己的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