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 神,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最近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调查座谈 会等形式,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了新进展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关 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两课” 教师的辛勤努力下,我省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相似文献   

2.
社科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两课”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社科部设置的资料室是以社科情报文献资源为主体的专业信息中心,具有藏书专业程度高、信息量大、针对性强等特点,其文献信息资源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物质基础。围绕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卓有成效地开展情报服务,对推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改革工作的开展具有十…  相似文献   

3.
何海兵 《唐都学刊》2012,28(2):105-109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选择。在马克思主义课程化传播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认知、评价、实践的主体,大学生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偏好与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困境直接制约着马克思主义课程化传播的当代效度。大学生更多地从实际、理性、自我表达与实现、理想实现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传播,教师则面临着信仰与职业、政治与学术、公共意识与专业意识等多重思想困境。对此,在价值目标上,应大力培育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论思维和反思能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教师的人文关怀,促进教师把大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作为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和时代触摸屏,建设教师的学术共同体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在二战前后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克罗斯兰的“后资本主义”等理论是30年代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发展时期社会改良主义的理论概括,对完善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有里程碑的意义。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把握它的本质特征及其基本倾向:用理论多元化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折衷主义思想方法;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改良的“中间道路”实质;越来越摒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何江霞 《创新》2007,1(6):97-100
在多元文化交汇的今天,伴随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激荡,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淡化的倾向。如何在高校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已成为理论和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难题。通过探究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探索在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7,(6):17-24
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人类现代实践进程的历史科学,具有统一于实践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因而是一个内在于现代实践的开放的理论。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阐释和构建出现了背离这一历史科学实质的倾向,这主要是:一方面形成了过多强调必然性的"经济决定论"和公式化、僵化的旧教科书体系,导致对现实的封闭性解释;另一方面,在反驳这一封闭体系的过程中,出现了主体性解释逻辑和"实践哲学"构建的抽象理论范式。对此,我们应充分理解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在深刻把握社会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9):134-136
部分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存在较大偏见,认为该课程教条、枯燥、难于理解、过于理论化而与现实的关联度不高,难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展现马克思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传达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入行的重要路径。"情景再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只有对"情景再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恰当的运用,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被大学生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5):19-21
根据"90"后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途径,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现状入手,针对当前理论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依托手机新媒体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微"传播的必要性,并就"微"传播路径及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找一条理论传播的新路,创造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等社会思潮.这些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通过广泛传播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产生了消极影响.其影响人们对指导思想的正确选择,有人甚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意识形态;动摇人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共产主义渺茫论";致使人们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削弱了人们的民族价值观,追求"普世价值"等.为此,在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有效对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辩证否定社会思潮,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意识形态问题一直占有重要位置.马尔库什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将其分为"暴露的"意识形态批判和"解放的"意识形态批判,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批判进行了批判,修正了其非历史的美学化倾向和人类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王妮 《社科纵横》2013,(2):176-178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实践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方式;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困惑和现实困惑的必然要求;是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的有效途径;是履行高校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社会责任。"走基层"实践模式要从机制设立、经费保障、方式方法和考评机制四个方面来落实。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5):155-158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较重,有些人分辨不清,怀疑英雄人物、否定党的领导。本文首先从意识形态的内涵出发,使大学生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斗争和挑战,指出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应坚持的原则,找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心理疏导工作的途径,以消除大学生的疑虑和对立情绪,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使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坚定立场。  相似文献   

13.
论"回到马克思"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视角,对中国目前的"回到马克思"现象进行整体性的剖析,我们就会发现"回到马克思"现象适应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重建意识形态的需要,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全面市场经济的理论表现;"回到马克思"现象体现了近十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化道路;"回到马克思"现象在方法论上存在着重逻辑轻历史的倾向,这是"回到马克思"现象产生负面效应的认识论根源.值得我们深刻检讨.  相似文献   

14.
对“两课”建设的几点思考韩西钟“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两课”教学,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看,虽然高校“两课”开设总的情况是好的,...  相似文献   

15.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论述是非常深刻的,因为理论要想指导实践就必须不断地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中国和世界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表现形态也确证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当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道格拉斯·凯尔纳教授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身后,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现了各种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解读版本。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即第二国际理论家和活动家倾向于聚焦经济和政治;以后在俄国革命后的欧洲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则是文化理论、国家、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等主题,以期用更新后的马克思主义来解释论者所处的时代。诸多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本雅明、萨特、马尔库塞、阿尔都塞还是詹姆逊和齐泽克都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形态的过去与未来,分析它们的生产、它们与经济和历史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们作为社会生活之构成要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兰峻 《创新》2008,2(1):26-28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需要。坚持"四用"原则,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命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畅广元 《唐都学刊》2004,20(6):126-13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是资本主义世界里重要的左翼力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于现实主义的思想和价值的论述,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是文学艺术基本价值所在的论述,表明这一理论在自身价值取向上仍然是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为了实现他们确定的文学理论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文学活动在"改造个人的倾向和需要"上的作用;文学家与读者的"艺术责任";文学文本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体系,它呼唤文学活动主体提高其审美建构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加入资产阶级阵营。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8,(2):29-32
阿尔都塞"症候读法"的提出起源于一场关于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思想关系的辩论,认为要通过"症候读法"读出马克思思想的"总问题",并深刻把握其本质。"症候读法"的认识论前提是区分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同时期科学理论发展模式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与阿尔都塞的理论有密切关联。阿尔都塞的阅读方法对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有重要启发,但其结论存在理论主义、结构主义、"理论反人道主义"倾向,我们要辩证评价、借鉴其思想。  相似文献   

20.
法信仰应是大学法制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晓春  褚宸舸 《唐都学刊》2003,19(4):147-149
法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知识的多寡与法信仰的强弱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信仰培养的倾向,造成学生学而不用,知而不信.因而必须改革法律教学,凸显作为"两课"解决信仰和思想问题的特点和优势,将法信仰置于大学法制教育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