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弯道超车”战略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时,立足本省省情提出的应对战略。本文从赶超理论及不确定性理论基点出发,结合湖南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弯道超车”战略进行了界定,认为政府在经济“弯道超车”过程中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并从政府层面提出了实现“弯道超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所提出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未来高级社会的基本原则中,“每个人”这一极为重要的内容多被研究所忽视,完整的命题成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基本原则”中的“每个人”,强调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主体是具体的个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互为条件的。马克思关于“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在批判性地考察迄今为止的历史实际的基础上得出的,同时,它的实现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一基本原则中的“每个人”、“全面”、“自由”三部分是密切相关的,对此予以完整、准确地把握,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水扁的“废统”闹剧是严重伤害两岸关系的“逆向操作”,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以“终统”落幕。其不顾岛内、大陆和国际社会同声谴责,一意孤行,已陷失道寡助的孤立境地。陈水扁选择已成鸡肋的“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做文章,是无力挽回厄运的困兽之斗。其借“终统”转移民众对执政当局不满的视线、玩弄法理“台独”制造新的台海危机、拉美国“护独”的套路不可能得逞。但对其继续推进法理“台独”的可能事变,要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4.
潇灵 《西部观察》2002,(2):49-49
笔者从“查处厦门特大走私案展览”报道得知,赖昌星居然有存世“名言”,叫做:“我不怕干部,只怕干部没爱好”。赖昌星原是远华公司老板,厦门特大走私案之首恶。他由一个半文盲到大红大紫于厦门,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其“成功之道”便是投少数官员之好,用金钱、美色为诱饵,各个击破,让其成为自己手中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中间选民现象在台湾的政治选举中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台湾“中间选民”一词的使用相当混乱,经过对台湾“中间选民”的语义和语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台湾的选民分布在主要议题的坐标上,呈中间凹陷双峰状。形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台湾族群政治的兴起与发展。这一状况可从台湾“中间政党”立足失败得到旁证。台湾族群政治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间选民将会经历分离和逐渐回聚的过程。但这一回聚已经不会回到原先的“中间点”。随着泛蓝阵营的自我修正和民进党对台独立场的坚持和宣导,台独在台湾已经不再被选民视为极端政策。  相似文献   

6.
《现代美育研究》(易健著,南方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在不算太长的篇幅里,作者融会自己数十年,来关于美学文艺学美育学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心灵诗化”说的现代美育新体系,提出“感性的情感的生命的教育”新概念。综观全书,颇觉观点新锐,逻辑缜密,是近年来我所看到的最富创新意义而又具有理论深度的一本探讨现代美育学的佳作。 所谓“心灵的诗化”,在易健看来,就是用“美巨大的感染力、召唤力来陶冶净化受教育者的心灵,塑造完美的人格,启迪智慧,愉悦身心,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2000年5月陈水扁正式执掌台湾大权后,其在“三通”问题上大耍两面手法,一方面作出积极姿态,表示将大力推动两岸“三通”;另一方面则多方设障,竭力阻挠“三通”的正常发展。本文着重就陈水扁上台三年来在“三通”上的主要做法作一分析,以揭示民进党执政当局在“三通”上的真实嘴脸,让世人了解两岸“三通”迟迟无法实现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分为“积极自由”主义与“消极自由”主义。“消极自由”主义以不可知论为其理论根据 ,坚持实现国家的最小值。这种国家观依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 ,尤其是政治理念的不同 ,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前者以感性直观所支撑的不可知论追究 :“建构什么样的国家个人是自由的” ;后者以理性直观所支撑的不可知论追究 :“自由的个人将形成怎样的国家”。然而 ,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实践维度来将其进行改造 ,“消极自由”主义国家观才可能是合理和彻底的。  相似文献   

9.
“宋无诗”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中“宗唐黜宋”派的极端之论,其偏颇显而易见。这一论调源于宋,盛于明,而后声迹渐隐。寻绎“宋无诗”说发展衍变的轨迹,探讨其理论依据与立论角度,分析其于明盛行的原因及对后世诗学尤其是清代“唐宋兼宗”诗学倾向的影响,对我们深入把握“唐宋诗之争”的本质有重要作用。当然,“宋无诗”说也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00后”农民工开始慢慢进入城市,并已经形成了比较庞大的规模。作为第三代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在行为方式、身份建构、生命历程上明显不同于他们的父辈。目前学界关于“00后”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尚十分缺乏,更常见地是将这一群体包含在有关“新生代农民工”或“90后”农民工的研究之中。有鉴于此,本文以一位在北京安装门窗的“00后”外来务工者为深度分析个案,剖析这一群体在嵌入城市之后,如何完成身份认同的主体性建构,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自我。本文指出,当“00后”农民工群体流动进入城市,他们开始尝试摆脱传统家庭关系,更加强调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个人发展与个体价值的实现。一方面,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少自主权,其抗压能力和心态都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常常会陷入到对于自我价值与存在感的消极认知中;另一方面,他们更加渴望进入城市、融入社会,有着更多的自我意识和权益意识。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神道"与"皇道"是在日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发展中实现结合的.其中,"神道"在其对抗与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我强化,以至成为日本民族的"大和魂",其核心就是"尊皇爱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模式"是发展的模式,它的提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我们要抓住机会,认真研究"中国模式",客观地对待"中国模式",在分析"中国模式"的成就和弊端的基础上,重新鉴定"中国模式"的实质,并完善和发展"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仁政”是孟子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仁政”思想非常丰富。“仁政”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孟子制止野蛮战争和暴政、追求安定社会的美好愿望;虽有空想成分,但其进步性也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14.
从“两种生产”理论透析“剩女”现象的窘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剩女”现象在国内已经被各方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窘境不可忽视。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解读“剩女”现象以及所产生的窘境,剖析这一窘境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内涵既具有物质性 ,又具有精神性。曹丕引入哲学中“气”的精神性内涵论说诗文 ,其“文以气为主”的主张与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主张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曹丕文气的基本内涵是 :文章的创作要以表现作者富有个性的思想情感为主 ,体现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官僚制”的文化省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以及他的合理性、合法性范畴 ,是 2 0世纪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但是 ,在韦伯的这一学说中 ,却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 ,而且在实践中造成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等诸多社会问题。面对官僚制和合理性问题上的各种缺陷 ,韦伯和哈贝马斯都作了思考 ,并提出了人文救治的方案。但是 ,韦伯的方案只不过是在官僚制外部寻求补救。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合理性 ,但交往合理性如何内在地包含着整合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动力 ,却是不清楚的。所以 ,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实 ,科学的发展已经展现出了走向与文化重合的客观趋势。即使在过往的科学发展和社会理性建构中 ,如果进行哲学的终极追问的话 ,也可以看到文化和价值特别是信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2,33(2):5-15
关于"学术大师"的讨论是近年来的重要学术热点之一。其主要围绕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关于"学术大师"含义的界定;关于当今是否有"学术大师"存在;关于当今"学术大师"缺失的原因;关于"学术大师"产生的土壤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反应对长期困扰我们的姓“社”姓“资”问题具有难得的方法论启示,即不要离开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去讨论姓“社”姓“资”问题,离开这个关系,便不能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问题.也不能回答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恰恰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依存和联结”,才使资本主义得到了局部的人性化的改善,才使资本主义在危机爆发时得以喘过气来。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因与资本主义的“相互依存和联结”现象,而坚信市场经济选择的正确性,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必要。  相似文献   

19.
对"和谐"命题研究的十二方面拓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戚攻 《河北学刊》2005,25(2):5-11
"和谐"命题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既有共性与个性之别,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并在理论适用上包罗万象。当代中 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内生性关系、状态与整体功能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一进程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与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又与中国转型期已有的历史和现实社会正在发展的过程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学而》首章三句话,有着内在的意义关联。“有明而乐”、“人不知不愠”,讲的是人的生活和德性修养之事。学所以能“乐”,乃在于这“学”是表现整体生命的“学”,而不单纯以知识技艺为内容。孔子并不否定知识技艺,他对知识技艺的态度,可以用“游于艺”一语来概括。生命要由“道(德、仁)”为人的分化了的现实存有奠基,并起到整合的作用。人通过道德修养的路,才能达到存在的真实。“学”,保持在它的生命整体的意义中,才能是“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