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一机部邀请,西德斯图加特大学校长、等离子研究所所长哈尔姆特·茨维克教授、工科博士汉斯·赫洛尔特教授、校务长许根·勃鲁姆、教务主任汉斯——彼得·克劳斯一行四人,于二月廿七日至三月三日来我院访问。去年十二月,我院与合肥工业大学组团访问了斯图加特大学。访问期间,草签了我院与  相似文献   

2.
在传播学的众多学说中,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的媒介观无疑是最奇特、最深刻、也是最难解的。自传播学问世以来,还从未有哪一位传播学家象他那样引人注目,也从未有哪一种传播学理论象他的媒介观那样轰动于世。这种情形非常类似于爱德华·汉斯立  相似文献   

3.
最近,美国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接受了德国《明镜》周刊编辑汉斯·霍因和格哈德·斯潘尔的采访,谈到了她与乔治·W·布什的分歧;她对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怀疑;她对构建一个合作的美国和重建大西洋两岸友谊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德籍作家汉斯·希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多次赴华,亲身参与了大革命和抗日战争事业,并光荣牺牲。他采访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高层领导,对中国革命有较为深刻的感受。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各派、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及对帝国主义侵华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理论高度,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当然有的观点也存在明显错误。  相似文献   

5.
2003年年底前,美国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接受了德国《明镜》周刊记者汉斯·霍因和格哈德·斯珀尔的采访,对北约国家之间的争论、美国的独断独行和欧洲的疏忽行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汉斯·希伯1897年6月13日生于现属波兰的克拉科夫,是德国共产党员、名记者。他从1925年起就以笔为武器支援中国革命,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1941年11月30日英勇牺牲在山东抗日战场上。我没有见过希伯,但很早就知道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鲜血和生命。那是在1942年,我从上海教委调到新四军驻沪办事处不久,奉命与希伯夫人秋迪·卢森堡保持联系。她虽然颇为健谈,却很少谈到自己的事。偶然谈起她丈夫,总是不自禁地流露出爱慕和崇敬之情,称他为她的“百科全书”,说她有什么问题想问他时,  相似文献   

7.
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普遍认为是接受批评的理论纲领。笔者通过解读,论述姚斯建构接受理论体系的契机是对传统文学史观的挑战,而对文学历史性的三层面考察,旨在挖掘姚斯的贡献及其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汉斯·伽达默尔为首的哲学解释学流派最终完成了解释学史上的本体论变革.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旨在走出现代性困境.客观地说,这一突围并不成功,相反,它还为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序言这是为ICA电子文件委员会准备的一系列报告之一。委员会成立于1993年,主要从事有关电子文件产生和处理的研究,调查,促进经验交流以及起草相关标准和准则。委员会成员有:苏格兰档案局的皮特·安德森;瑞士联邦档案馆的尼克鲁斯·皮特卡尔;法国国家档案馆的米歇尔·康克;挪威国家档案馆的伊凡·福那斯;荷兰国家档案馆的汉斯·霍夫曼;国际金融基金会的格特鲁德·朗;加拿大国家档案馆(主席)的约翰·麦克唐纳;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的皮特·库安沃汉;澳大利亚档案馆的史蒂夫斯塔克和美国国家档案馆,档案署(秘书)肯·塞鲍德。委…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2005年5月22日至24日,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主办,浙江大学劳动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LEPP)承办,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中国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召开。受到邀请并提交论文的有来自美国、英国、我国香港地区和内地各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共计五十多位专家。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张俊森教授,前牛津大学经济系主任(1999年至2001年)、著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约翰·奈特教授(John B·Knight),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