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对人际交流和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信通过特定的社会功能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从而构建特定的社会意义。通过分析和回顾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现状得知,微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微信与自身研究、微信与社会影响研究、微信与传播学研究、微信与广告营销研究、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微信的传播学观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已经成为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从拉斯韦尔"5W"模式来看,在微信这种基于关系的病毒式传播中,所有对信息感兴趣的人都是传播主体,他们整合手机和QQ中丰富的传播资源,借助文字、语音和视频等富媒体介质,有选择性地将一些碎片化的内容,定向传播给窄化的"朋友圈",以增强人际交流,提高社会"湿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被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微信已经成为热点事件和网络舆情的重要策源地,科学准确评估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对于明晰微信信息传播特点,深入挖掘微信传播潜力,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微信平台的传播行为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对既有关于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的基础上,基于传播效果测量的设计,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由浅入深多层次考察准则,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构一套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构成,并运用线性合成法合成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指数。  相似文献   

4.
发挥微信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它提供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渠道,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深入度,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即时互动性。但微信自身具有的传播特点也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进程,它的自由传播威胁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价值操纵模糊了主流意识形态形象,信息杂糅侵蚀了主流意识形态基础。我们必须积极抢占微信阵地,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强微信平台管控,推进微信法制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普及、微信客户端的出现、藏文输入法在手机中的应用、熟人间通过手机号就能相互关注都是微信得以在西藏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信息相对闭塞的西藏,微信内容有了不同的关注点,尤其是关于社会热点的评论屡屡现身。微信传播如何引导?有没有很好的典范值得借鉴?该篇论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阐述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信公众号图文信息打开率一直低位徘徊,各种机构的微信个人号顺势发展起来。通过对微信个人号与公众号进行了使用和操作方式、推送信息的数量、送达的时效性、关注方式与用户量等方面的比较,发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微信个人号可以发挥塑造形象、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增加与用户的深度沟通与互动等作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采用做好微信个人号的基础设置、安排专门的人员做好运营活动、做好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活动等运营策略来推进其微信个人号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微信已经成为继QQ和微博之后的新型社会化媒体,它通过强关系的人际传播,在熟人社区中既联系他人,又呈现自我。研究发现,微信的朋友结构与微信用户的学历、年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紧密相关;微信的自我呈现基本发生在熟人社区,因而其名字、头像、个性签名、微信号、相册封面、地区显示等"个人信息"更能呈现其真实身份;微信朋友圈留言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并且日志类留言多于非日志类留言,强制"求转"的情况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微信已经成为继QQ和微博之后的新型社会化媒体,它通过强关系的人际传播,在熟人社区中既联系他人,又呈现自我。研究发现,微信的朋友结构与微信用户的学历、年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紧密相关:微信的自我呈现基本发生在熟人社区,因而其名字、头像、个性签名、微信号、相册封面、地区显示等tt个人信息,,更能呈现其真实身份;微信朋友圈留言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并且日志类留言多于非日志类留言,强制ct求转”的情况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网络使信息交流快速、方便、形态多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的发展,促使网络问政的产生和方式的丰富,政务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新媒介也应运而生。它以前所未有的优势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新平台,让公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为问政开创了新的途径,让"民"与"官"的沟通与互动渠道更畅通;与此,政务微信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准确性,能有效缓解网络负面舆论的影响;它可以承载多种信息,传递内容丰富,成为传播通道的新桥梁。政务微信毕竟刚刚兴起不久,仍存在对其重视力度不够、定位不准、管理制度不成熟及缺乏有效的技术开发和团队支持等问题。为了让政务微信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更大,政务微信需要从发展战略、领导层次、内容与定位、条件保障、管理运营等角度,进行提升和改善,使政务微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以手机终端为依托的微信传播技术不仅给社会传播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且给社会风险信息的传播获取以及公众对风险的感知与判断,甚至政府的风险决策与治理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鉴于此,选取了比较典型的案例——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作为探讨对象,结合相应的统计资料,深入分析了在此案例中微信传播呈现出的显著特征,即传播内容庞杂未见明显的“沉默螺旋”的显现,传播态度多元化但偏于激动,传播迅速集中但议题缺乏持续的关注.研究认为,正由于这样的传播特征加之疫苗风险本身的特征与个体的偏颇性解读,使公众对“问题”疫苗事件产生了强烈的风险感知,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疫苗的污名化结果.因此建议微信时代一定要警惕媒介化的风险,风险沟通要在同理心的基础上进行,要引导公众对风险议题进行持续理性的关注等.  相似文献   

11.
腾讯微信社群,包括微信朋友圈、普通微信群,目前正在急剧增长,影响力日益增强。微信社群在方便生活、便于沟通、获得利益的同时,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也日渐凸显,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行为失范、制度缺乏、监管乏力等问题。为规范微信社群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传播社会正能量,微信社群在开展各种信息沟通、商业活动中,要注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与文明、公益等社会责任。提升微信社群的社会责任,需要增强微信社群的自律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12.
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移动通信"是网络技术与移动终端革新的衍生物,其"内爆式"发展表征了新传播革命的结构性变迁及功能性转向,重构了以"融合"为特征的社交、信息和营销平台,弥合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相区隔的传播交往关系,整合了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分化的信息传播结构,创造了广告与商业入口一体化的营销模式。在这个熟人与生人,公共与私人,交往、信息与商业深切勾连、快速融合与转化的新型技术城邦中,自然与文化、人与机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得到修正,它们成为融合的共生体,其影响辐射整个社会结构、生活秩序及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43-246
随着科技日益进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信息手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也应顺应潮流及时使用这一资源,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创新扩散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江西某校500名学生为研究样本,统计微博、微信在学校的使用和需求情况,讨论微博、微信在高校中的使用和传播特点,探究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以促进高校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媒介发达的当下,任何国家的电影都处于世界市场体系之中,电影竞争离不开借助传播渠道、实现意义增值的维度。韩国电影即是借助网络、手机等融媒体、移动媒体传播的成功案例,形成席卷亚洲的"韩流"现象。这对于急欲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当下中国电影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媒介发达的当下,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同等重要。在手机这一移动媒体中,微信已成为重要的传播工具,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说来,微信的"熟人与半熟人"的特殊状态制约了传播内容,其中的实用信息与情感交流、公共交往、资源共享等错综交织;微信传播要求选择正能量的社会信息、符合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适当深度以及艺术形式明显的电影文本。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7-224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软件为载体的"微社会"中,我们在享受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和愉悦的同时,各种微信消费异化也开始层出不穷:微信依赖症日益严重,微信依赖者沉迷于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生产着自我快感并自我消费;人们满足于微信朋友圈的虚拟生存状态,却消解着现实的人际圈;信息超载过量,使人们注意力难以集中,逐渐习惯"浏览式阅读"模式;微信内容的碎片化,对人产生精神麻醉;微信谣言四起,求转发体、拟名人体、微信体的流行,正异化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利用微信犯罪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威胁到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沉溺于微信消费中的"自我",随着逐渐失去的自控力、判断力、思考力,成了马尔库塞所描述的那个"单向度的人",成为微信的奴隶。但是,微信和人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自身的问题,要想摆脱被异化的命运,更多的还是需要提升"自我"的素养水平,把握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力和批判力,理智地使用微信。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信息传播媒介和新网络存在空间,微信在促进信息生产、传递与分享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版权问题。由于微信自有的社交性、分享性、复制性等特点,微信中的侵权问题与版权保护所面临的难题,超出了通常版权问题的范畴,使得版权保护的法律维权和信息自由间的矛盾前所未有的激烈,解决微信版权问题的实质即是在若干对结构性矛盾中寻求平衡点。对此,必须在顺应新信息生产逻辑的前提下,对不同传播机制、不同用户主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分类探讨,找出现有法律法规中的不适之处,配合版权意识、版权管理方式和运营机制以及维权举证等方面的措施,以达到既尊重、保障原创作者合法权利,又避免微信版权保护过度限制新型媒体信息自由与共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微信以其即时性、精准性、移动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商家进行移动互联网品牌营销的绝佳平台。文章基于微信营销,探讨了品牌意见领袖与品牌关系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构建了品牌意见领袖基于微信营销影响品牌关系质量的研究模型,采用实证分析法展开相关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品牌意见领袖微信内容质量正向显著影响品牌关系质量,品牌意见领袖微信活跃度正向显著影响品牌关系质量,品牌意见领袖与粉丝的互动正向显著影响品牌关系质量。根据研究结论,对企业基于微信的品牌意见领袖营销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3):176-180
数字化媒介传播语境下,微纪录片顺势而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取代微博和QQ成为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媒体,同时成为微纪录片的主要传播渠道,出现了大量专门为视频微信公众号量身打造的生活方式类微纪录片。本文从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所带来的视觉文化语境出发,聚焦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纪录片的影像表意实践,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折射与反映。这类纪录片用镜头聚焦当代中国的多元社会与多样人生,记录大时代下形形色色的个体,致力于发现身边的美,传播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借助于微信这一社交媒体来观照一个富有时代感的"文化中国"。虽然这些微纪录片生产大多具有商品导向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于受众有着文化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阳 《江汉论坛》2014,(5):141-144
微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已成为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微信自媒体化与社交分享平台相结合的强效传播机制驱动下,一场人际交往模式的变革正在逐渐展开。撇开微信的即时性、强关系连带、个人媒体化等自身固有优势外,微信发展的迅猛势头更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人际交往模式变革的深层原因。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整合模式渐趋消散,都市化的社会整合模式逐渐确立。社会转型要求人际交往模式进行重新整合,民众需要寻找新的集体归属。此时,带有强关系连接的微信交流平台的出现正迎合了民众的这种心理需求,从而在短时间内被广泛接受。但值得警醒的是,微信的半匿名性和去个性化等潜在特征,给社会转型时期,情感需求尚未找到适当归属的民众带来的人际交往隐忧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