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民族主义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概念。在西欧,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兴起是紧密相关的。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经历了从“天下主义”到“民族主义”的转化过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主要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民族主义的生成,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来自对人文精神的价值选择,也和西方民族歧视造成心理上屈辱与激愤,以及由浪漫主义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内在关联.其文化民族主义具体表现为:警惕、反抗西方殖民文化,以诗勾勒出“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蓝图,并强化有文化民族主义内涵的图腾、符号、意象,以诗作凝聚民族奋起的伟力.闻一多文化民族主义有其特色,它是弹性的、兼容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新人文主义交融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家族主义相抗衡的新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统领、涵盖、弥漫其他思潮特点的综合性的社会思潮,它蕴藏在每一个现代思潮里。被称为三大思潮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就有着密切的互动与对应关系。民族主义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潜流,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维特征与"共同观念"。但是,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达可区分为激进民族主义(革命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理性民族主义)、保守型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种民族主义的次元类型:激进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基本连接点在于通过激进手段建立民族国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是建立自由民主宪政的现代民族国家,争取国家自由;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契合点最多,以至有的研究者认为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4.
何跃 《学术探索》2008,(6):25-3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沿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该国跨界民族的向心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边缘地带,跨界民族为了获得区域经济的最大化利益或者获得所在国政府的经济援助,以缩小区域经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经济差距,地缘认同成为跨界民族的政治诉求,地缘主义成为跨界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边缘地带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构成了边缘地带的地缘主义思潮,跨界民族以地缘民族文化和地缘民族宗教为认同,形成了以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为诉求的跨界民族主义,本文主要考察地缘主义与跨界民族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增强我们对西南边疆跨界民族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刘昌明  隋聪聪 《东岳论丛》2012,33(7):118-125
在影响地区主义发展的诸多变量中,民族主义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和案例验证,二者存在着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两种关系,互动关系的类型主要取决于地缘政治环境、民族文化与经历、国家利益、地区规范四个要素的特点和变化.东盟是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积极互动的结果,东北亚则是二者消极互动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纪霖 《社会科学》2005,(1):95-103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 ,从梁启超到张君劢 ,有一条脉络分明的思想史线索 ,即致力于融合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他们所致力的 ,是将民主的法律政治共同体与民族的文化语言共同体以二元化的方式结合起来 ,无论是梁启超 ,还是张君劢 ,既尊重个人的自主性 ,也强调其所赖以存在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他们是自由主义者 ,也是民族主义者 ,他们所追求的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具有民主政治内容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不过 ,梁启超、张君劢所代表的自由民族主义印有中国儒家深刻的特征 ,从他们对个人、社群和国家的相互关系的处理、从他们对公德与私德的理解以及精英主义的态度而言 ,可以说是一种现代儒家式的自由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苏联由“超级大国”到最终分崩离析的演变过程中,民族问题是主要诱因之一。自民族纷争始,以国家分裂终,民族因素在苏联演变与解体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苏联民族问题的失策,导致了少数民族民族主义的滋生、蔓延,在此,我们把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细分为三个层面:文化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通过对这三个民族主义的分析,来透视苏联民族问题的隐患,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是现代性全球扩张的必然产物。民族主义追求的目标本身就是超越传统的现实目标。因此 ,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为批判传统和追求现代性两个基本面相。批判是手段 ,现代民族国家是目的。中国民族主义的深层起源使它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对帝国主义掉以轻心。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功能在填补价值真空和民族认同。文化民族主义必须坚持自我批判以防止变成种族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9.
沈云波 《理论界》2007,(11):166-167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两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且两者之问的意义关联并不是一个词汇学意义上的“民族”加上“主义”那么简单。如果民族国家或者民族主义是“我们”的历史天命,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种天命的历史意义承担起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妄自菲薄的欧洲中心主义,也不是妄自尊大的民族主义,而是反思性的民族主义。只有这种民族主义才能担当起“我们”应当承担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的要旨可以概括为建立民族国家并进而维护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曾奠定了西方近代世俗国家的台法性基础,也打下了近代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鼓舞了亚非地区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而在今天.民族主义已经成为麻烦制造者的代名词,具有狭隘性和自私性,民族主义同时具有极强的排外性和破坏性.民族主义理论的先天缺陷、激进民族主义者不懂得不同时代民族主义的主题应该有所不同均是民族主义两面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是外力冲击下中国的民族与文化双重危机的产物 ,其民族主义话语从本质上来看体现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诉求 ,它能以一种多元主义的文化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交锋 ,具有合理的取舍和明确的现代取向 ,其意义非“保守”一词所能容括。  相似文献   

12.
张谨 《天府新论》2012,(4):113-117
民族文化是具有民族个性和地域风格的文化样态。它是一种类存在,表现为一种主权文化,这种主权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内化为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还是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是动态的、变化的和历史的,其民族文化身份理所当然地具有实践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特点。在全球化的交往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利益集中表现为高度的民族利益时,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民族主义。从理论上看,普遍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文化多元主义;从实践上看,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文化一元主义;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文化民族主义由"极端"走向"温和"。  相似文献   

13.
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现代民族主义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把握民族主义发展的规律,对于一切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民族主义在欧洲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在从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主义的王朝国家转变;第二个阶段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为欧洲民族国家的扩张阶段,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民族主义的浪潮由法国大革命起始传播到了整个欧洲,激发了其余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浪潮,并由此导致了欧洲剧烈的动荡与冲突;第三个阶段是“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显示出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共同发展中开始了某种新的融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欧洲这样一个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地区,得出的结论是,民族主义在这一区域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陈衍德 《东南学术》2003,(5):154-161
在东南亚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客观上形成了超越族群和地区的民族主义,从而在独立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凝聚作用.战后东南亚民族主义出现了角色转换,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离散民族国家的分化物.这一变化乃源于历史上的族群和地方分离因素,同时又是战后社会经济变迁所促成.民族分种离主义固然有弱势群体抗争社会不公的成分,但此种分裂民族国家的运动并不具备历史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与欧洲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可怕性的一面以及欧洲人对和平和繁荣的追求成为战后一体化的基本动因。民族主义对于欧洲一体化的作用在于它既是制约力量又是推动力量。一体化是民族主义与联邦主义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民族国家占据一体化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一体化的发展还有相当的局限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在坚持民族国家主权地位和欧盟辅助性原则的前提下,解决欧盟"民主赤字"问题并培养对欧洲的认同感对于推动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语"民族"一词是中国的本土词汇,是不具有国家和政治因素含义、主要基于文化差异来区分"我族"与"他族"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有教无类、华夷一家"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亦即"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种不同的民族关系理论。这两种理论作为两种工具,被灵活应用于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势。从总体历史来讲,仍然是文化主义的民族观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华民族主义》中所阐发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是李大钊众多开拓性思想的杰出体现,也是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是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创作的,它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在世界诸问题中的重要位置,指出了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本质,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界定了民族主义的含义,倡导了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新中华民族主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紧密结合了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顺应了近现代民族主义勃兴与张扬的世界潮流,是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李大钊民族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认识与阐释,在原生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存在一种折衷和整合的可能。在中国现代文论中,"民族主义文艺"论和"民族形式"论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对抗。前者突出了"民族"和"国家"的关联,旨在使民族主义转换为维护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后者则突出"民族"概念的"人民"和"大众"之维,从而在民族概念和阶级范畴之间找到可供接合的节点。后殖民的理论更多地关注阶级与性别的历史命运,认为无论是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话语还是民族独立后的民族主义话语都是造成"属下不能说话的"的压迫性因素。许多时候,民族主义即是一种统治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复兴主义构成了阿富汗尼伊斯兰改革主义留给后世的双重历史遗产。阿富汗尼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为反对专制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以伊斯兰教为团结纽带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思想;强调保持民族文化和实现民族团结的思想。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为强调伊斯兰教传统信仰对于伊斯兰复兴的重要性;提倡理性,强调重启伊斯兰教的“创制”大门;以泛伊斯兰主义拯救伊斯兰世界。由于伊斯兰改革主义所具有的传统主义与现代主义兼有的二元色彩,其思想中现代主义和传统主义分别构成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复兴主义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20.
黄发有 《河北学刊》2004,24(2):129-133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世纪交替时刻,中华民族以实现文化复兴与建设现代民族国家为核心目标,民族主义以提高民族声望、增强民族凝聚力为要务,追求民族文化的自主发展与自由繁荣,因而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化主义色彩.同时,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与民族混融成为普遍现象,狭隘民族主义的政治目标受到现实的多种制约,民族主义开始更多地关注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与同一性问题,这就削弱了民族主义的政治功能,强化了其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