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方式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跨国公司获取先进技术的主要渠道.跨国公司通常以两种方式进行技术转移其一是在产权和控制权范围内对海外子公司的内部化技术转移;其二是向其它企业的外部化技术转移.跨国公司采取内部化或外部化技术转移方式,主要取决于被转移技术的性质、跨国公司的技术策略、接受方的技术能力和东道国的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2.
论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优势最大化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辉 《社会科学》2005,16(11):5-12
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活动遵循优势最大化的战略取向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活动的目标体系进行分析,提出了“技术换市场”与“技术换技术”的目标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内部化和外部化并存的组织模式和相应的运作模式。通过上述有机联系的不同层面的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活动的优势最大化假设;并因此发现,在优势最大化战略下,跨国公司的对华技术转移活动表现出一套完备而协调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市场内部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获取全球化收益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与关联企业的内部贸易,跨国公司可以将大量利润转移至海外,造成其在某个东道国出现"账面亏损,实际盈利"的假象.在华跨国公司普遍存在着以转移定价进行内部贸易转移利润的行为.其内部化率与产品的深加工程度成正相关,中等技术产业的内部化率高于低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第二产业的内部化率高于第一、三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的内部化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等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产品的流动性、行业的技术开发密度、行业要素密集度、行业的污染密集度以及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等.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国际化已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跨国公司R&D向中国的转移主要特点有分布区域相对集聚、R&D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以生产服务型为主、核心研发始呈增长趋势、外商独资和中外合作是主要组织模式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或机构向中国的转移比之制造业的转移有着更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本文详尽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引进FDI对我国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局限性和我国技术吸引能力的制约,把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转移作用估计过高显然是不对的。长期以来,我国在利用FDI及其技术转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6.
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最常用的一种财务手段,跨国公司通过这一价格工具的应用,不仅能实现调整利润和资金、控制市场、避免税收等多重目标,而且对所在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对外贸易甚至于经济发展模式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监管与防范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审计人才。应该深刻认识跨国公司实施转移定价的内部动机及国外反避税主要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平  王宇露 《兰州学刊》2010,(10):70-73
基于国际市场进入选择的折衷理论,文章分别从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两方面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倾向的区位优势成因、内部化优势成因和所有权优势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政府需在应对跨国公司独资化的区位优势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我国企业主要应对跨国公司独资化的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优势,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性及其对安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实践不难发现: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是利益驱动,客观基础是地区差异,关键环节是技术转移,主要载体依托企业和跨国公司,而政府的介入是其重要保证。这些内在规律对安徽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着深刻的启示,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基于掌控核心技术的外资战略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我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战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主要体现在独资控股、实施并购和对华投资研发 (R&D)这三个方面 ,其根本目的是掌控核心技术 ,并逐步将中国纳入其价值增值链体系之中。对此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寻求新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具有多重性 ,比如日本跨国公司的交易活动往往通过分包方式进行 ,而美国跨国公司则利用垂直一体化方式加以内部化。显然 ,美、日跨国公司的不同投资行为与其具体经营战略、企业运行环境乃至企业发展特征等因素具有紧密联系。本文从企业理论的角度对信息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行为本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入世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转移价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转移价格是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和国内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日益增加 ,转移价格问题将倍受国内企业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可能对我滥用转移价格的表现及其影响 ,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如何应用转移定价合理避税 ,以及我国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的促进长三角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对策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智力资源优势,同企业联合攻关;三地政府联合进行制度创新,优化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统一政策环境;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充分吸纳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与外资研发中心进行合作;创建科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协会,为产学研深入广泛的合作奠定基础;建立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制度,解除科技人才的一切后顾之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转移立法,鼓励科技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3.
高校技术转移的知识产权制约瓶颈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连志  牛贵宏 《兰州学刊》2005,(6):186-188,185
高校技术转移是国家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其服务社会功能的核心.高校技术转移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其中知识产权方面的制约瓶颈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构建基于知识产权战略基础上的高校技术转移战略.  相似文献   

14.
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转移有广义的纵向转移方式和狭义的横向转移方式。技术在不同主体间转移的传播渠道和扩散方式具有模式多样性。本文归类出“点对点”的专利许可模式、“点对线”的组织合作模式、“点对面”的中介平台服务模式及“点对体”的衍生企业模式等四大模式。科研机构要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技术转移模式或“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引起了国际广泛的关注。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所以发生冲突,其深层次原因是环境成本外部化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和市场的失灵,纠正外部性的最好办法是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但在现实操作中,环境成本内部化仍面临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的阻力、各国不同的产业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承担环境成本内部化带来的高额成本等,这些都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经营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复杂、不确定性的特征,跨国公司将更加注重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有效转移与整合。本文在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构建出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机制模型,并分别从知识内容、知识传递者、知识传输渠道、知识接受者、知识转移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跨国公司政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是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相互交融的经济组织,是一个具有多维行为的主体,它与国内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要内部化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而且这种市场的不完全是跨国界的。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因素强烈地影响着跨国公司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日益加重的战略选择。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在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时,必须注意从技术路线选择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经济发展成本的内部化与外部化、数量型和质量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经济外交的着力点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技术、制度和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及其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从创新的演进路径来看,原始创新是区域个人、群体、组织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外部化实现隐性知识创新,集成创新则是区域个人、群体、组织所掌握的显性知识通过组合化方式实现显性知识的创新,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区域个人、群体、组织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内部化实现隐性知识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构建知识创新网络成为区域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但必须注意到其不利影响。通过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研究历史脉络的梳理,在理解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分析缺陷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应坚持国民福利最大化原则,逐步实现从外源性技术进步向内生性技术进步的转变,主导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