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立勋 《船山学刊》2004,(4):135-137
作为诗风"尚怪"之唐王朝元和时代成就杰出的诗人之一,贾岛不但以他独特的清幽寂苦之艺术风格卓立于当日诗坛,而且对唐末清苦诗风极有影响.因此,本文拟对贾岛诗风的成因及其在唐末诗人中的影响作初步的探索,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谪仙"称谓缘自道教神仙观念,这一称谓因用于李白而具有了诗人意义.宋代文人广泛借用"谪仙"称谓,这与他们的道教信仰、诗才学识以及对李白的崇拜有关.狂傲、贬谪和诗才是宋代文人对"谪仙"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谪仙"因此也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术语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中唐韩愈、孟郊等会聚洛阳,互相唱和,写出了一批险怪诗作,形成了韩孟诗派。作为韩孟诗派的一员,卢仝作诗与韩孟等人一样求奇求怪。诗人于《有所思》中所描述的美好情趣,让读者看到善以险怪之笔作诗的诗人,其感情的倾向,却以朴拙雄浑为主,其诗风除险怪以外,尚有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的"仙境"的主要特征和道教的"仙境"说所带来的新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道教"仙境"说和神仙观念对中国古代"游历仙境"小说的重大影响,以及道教伦理在这类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道教内丹养生在北宋文人士大夫间的盛行,使一些诗人的心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形成了主体、闲适、自娱为特征的心态,这种心态流露于作品中,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风貌.面对人生挫折,北宋诗人往往受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影响,高扬主体精神,用内丹养生中“性命双修”、“自适其适”的思想和心境驱遣烦恼忧愁.道教内丹养生对北宋诗人心态的渗透,是造成北宋诗学娱乐倾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韩愈是儒家思想演进中的重要人物,是唐代反佛老的勇士,或因如此,他的诗歌创作也历来被人们重点从儒家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在唐代儒释道并举的时代氛围中,他的世界观、他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他的散文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而他的诗歌创作则受到道教的深刻浸染。大量的道教意象进入他的诗歌,丰富了其艺术的表现力;道教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诗歌创作中追求奇、险、怪的特色的形成;韩诗的浪漫色调、韩愈偏向古体的创作选择也与道教有某些关联。研究韩愈的诗歌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韩诗与道教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唐大历时期,诗人多官居下僚,有志难伸,常集会唱和,因此诗歌风格、体式趋同,有类型化倾向.在"大历十才子"之外,还有江南地方官诗人群体.其中刘长卿地位特殊,诗为翘楚,是大历诗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中晚唐道教较之初唐与盛唐时有明显衰落的迹象,其背景和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借助宗教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以宫观道教在唐代的格局模式建构本身所出现的世俗化这一新的视角,将晚唐道教危机置于整个晚唐道教持续变迁的基础上加以研究,可以发现:在这场危机中,道教的官方化、规范化与世俗化之间的联动关系是造成道教组织神圣性削弱的主要原因,而官方道教制度与修道者的实践之间的矛盾以及观念层面的变迁也促使了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元初,陈与义诗风(主要是在江西地区)的流衍情况,是其时诗坛一个颇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是元初江西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和重要方面,刘辰翁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阐作用。其原因则在于:一方面陈与义"清俊"的诗风容易为江湖诗人接受;另一方面,也容易投世人之所好。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宋诗派对唐诗创作特点和创作要素的某种汲取;而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考察,也毋宁说是宋诗派向"宗唐得古"风气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四唐说"萌芽于唐末评诗品诗的时代批评氛围.严羽受这种文化风气的影响,在论诗的过程中提出了"五唐"说,完成了对唐诗发展的大致分期.方回和杨士弘又将它运用到选诗和评诗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扩大了它的影响.到高棅,"四唐"说才得以完善和定型,并成为影响唐诗研究相当深远的一种分期学说.  相似文献   

11.
论"晚唐体"与张籍诗的共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体”是唐代诗坛一个比较大的流派。因时代浸染 ,“晚唐体”诗人以“苦吟”为创作手法 ,形成“轻浅纤微”的风格。整体把握唐诗风格流变 ,发现“晚唐体”诗风和中唐张籍诗有共通性。张籍在中唐儒家思想演变中得风气之先 ,其心态与晚唐诗人相似。他以“苦心觅句 ,专意为诗”为近体诗创作方法 ,诗歌风格具有哀婉纤柔色彩。张籍与“晚唐体”诗人“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乃“晚唐体”之始作佣者。这一现象表明 ,我国古典诗歌风格的形成和流变有其内在的承传关系 ,而不是断然孤立的。  相似文献   

12.
道教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除素材或题材的层面,即道教想象奇特的思维成果如神仙、精怪、鬼魅等意象,作为传奇作家据以再创作的形象资料外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层面。道教的存思,虽然是一种虚幻的意识活动,但它把图画和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转化为活的形象的过程,在心理机制上与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基本相同。传奇作者们生活在道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唐代社会现实中,必然受到这种宗教思维的浸染,其艺术想象力更加活跃,更加开放。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莱仙话与佛教志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照比较的研究方法,可对蓬莱仙话和佛教志怪的起源变迁、人物形象、故事范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道教蓬莱仙话以长生不老为主要宗旨,佛教志怪小说重在体现因果报应观,两者在流传过程中彼此影响、相互渗透,促进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发展,为唐传奇的成熟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顶峰,唐诗园地百花齐放;唐诗大家灿若群星。唐诗是唐代诗人群体的智慧结晶,但唐帝王对于唐诗发展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唐帝王身体力行对唐诗创作起着导向作用,举办应制、诗会活动对唐诗创作产生推动作用,看重诗人、礼贤下士对唐诗创作起到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文化系统中的道家学说、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与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早期道教孕育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吸纳西南诸族民间信仰因子。早期道教神灵体系中不乏西南少数民族神灵,少数民族民间巫术亦深刻地形塑了道教斋醮科仪。唐以来,源自西域地区的民族音乐亦在唐王朝推重道教的时代背景下,渗透到道教仪式中。道教是各少数民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汉文化的桥梁,并积极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6.
明代传奇和杂剧作品中都出现了"集唐"现象,这与时代的文化取向和传播氛围密切相关.明人对唐代文化的向往与追慕,是"集唐"的文化渊源;大量别集、选集的刊刻,文人热衷创作集唐诗等,是"集唐"的现实基础.另外,明人的集唐诗反映出对中晚唐诗歌的偏重,与"诗必盛唐"的主流观点有明显区别,借助于此,正可全面把握明代唐诗传播与接受的真实状况.而唐诗以戏剧为传播途径,客观上也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与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7.
怪奇,峭险,气概阔大,是王令诗风最突出之处,也是他别于唐人又异于宋人之处,这使他在宋代诗坛上独领风骚,彪炳千古。他的狂放不羁的气质和昂头天外的气派是他诗风的一个重要成因。他所具有的一种性喜“幽僻”,自我封闭,自我压抑,经常苦闷、忧伤的古怪个性,也是形成他诗风怪奇的一个因素。“寒饥”的生活,“穷悲”的境遇,又激发了他的不平之气。他的诗学韩愈、孟郊,这种诗学承传与其诗风也有关系。他的诗风还与他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有关。  相似文献   

18.
蒋振华 《中州学刊》2005,(6):153-155
<老子想尔注>追求早期道教在传道语体上的质朴自然文风,严肃批判汉儒五经章句之学的奢丽华靡,对道教自身存在的邪道伪技也敢于"操戈"批判,构成其"邪文"观的独特内容,是早期道教文学思想的重要成果,对六朝文学理论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9.
道教文化对唐代诗人的出处行藏、功业观念、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熔铸了唐诗既注重功名又顺应自然的思想内容和既自由浪漫又淡泊超然的美学风范。除此之外,道教文化对唐诗游仙题材的新开拓、幻想奇境的新探索、玄妙手法的新发展等方面,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道教之"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道教之"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影响的阐述,显示道教"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强大辐射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汲取道教"悟"的思想成果,形成了自悟、瞬间、直觉、余韵四大特征,其最高审美境界"传神余韵"就直接以道教"得意忘言"说为哲学理论基础之一,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有别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独特"神韵"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