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秋十月,神州大地天清气朗、流光溢彩,处处彰显着中国之美、中华文化之美。文化是一种深厚持久的力量。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思想的光辉,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必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引领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续写中华文化新篇章,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共同创造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时之举。文化记忆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目标指向、价值准则、实践依托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功能可以追溯中华民族独有的记忆图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人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不断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目前,将搭建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内容框架、发挥以传统节日仪式为主导的宣教特效、建构特色场域为基点的文化回忆空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的具体实践路径,不断推进“两创”工作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丰富文化思想和实践,也包含着近代以来我们应对世界发展趋势,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所做出的文化努力。对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悉心呵护,并以当代中国人的智慧,完成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4.
庄勤早  李永政 《民族学刊》2022,13(8):24-31, 15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创新。英雄文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主轴,发挥英雄精神的导向作用,培育与提振英雄文化,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意义重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英雄文化新的时代意蕴,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熔铸的时代精神、以民族复兴为核心凝聚全体成员的时代要义、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时代方略构成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时代意蕴。英雄文化的独特内涵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从历史维度上看,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步与发展;从民族维度上看,诠释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维度上看,彰显和汇聚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向,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模式,优化文化的时空情境建构,充分汲取英雄文化的教化激励价值,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振兴国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人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在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凝心聚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魅力和光芒。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要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领大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文化精粹,进而坚定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意义和现实困境,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形式,以期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提供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见证具有最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特征(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创造了交相辉映、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和情感记忆的一系列代表性符号和形象。这些符号和形象独一无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精髓内涵和多样的内容载体,中华优秀文化滋养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华儿女在文化的感召和影响下为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持续奋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借助大学校园,需要与美育深度结合。大学美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素养,培养大学生发现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大学美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美育生产和发展的根基,大学美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形式和手段,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美育中,并且积极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参与下,与黄河沿线九省区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发起"文化黄河发展基金",助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奔流不息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0.
李树新 《民族学刊》2021,12(2):41-51, 97
中华多民族谚语指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多群”的谚语系统,它既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指称组成中华民族成员的众多民族的谚语形态,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一定数量基础上对中华谚语一体性和共通性的综合和概指。中华多民族谚语内容上具有经验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形式上具有口语性、异变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使用功能上具有俗传性、权威性和教育性的特征。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扩布,显示了其创作主体多元性与历史悠久性,其自身发展的辐射性与吸纳性以及调适性和变化性。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文化认同价值和多民族共有精神的建构价值,潜沉在中华多民族谚语这一载体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和民族精神特性是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经验”。全方位开展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整理与研究,对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挥语言文化引领风尚使民族文化血脉薪火相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沉着应对,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更加努力的奋斗。面对当前的局势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国家和民族需要一大批杰出的专业人才。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道德情操,而美育教育的建构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知识底蕴,能够健全大学生的审美精神,能够促进大学生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美育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属性,更是美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美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国家共识的情感纽带,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展开,增强中华儿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牢思想之基、凝聚精神伟力。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的重要支撑。当前我们身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中,我们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就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和丰富的内涵,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的融合,探索两者有机融合后的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建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核心力量,在"世界遗产时代",传统民俗的复兴本质上是一种唤起文化记忆、体现文化自觉与构建文化认同的乡愁叙事。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怀旧、保护与传承,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上海浦东三林镇是在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语境下形成的"都市城镇",该地区传统民俗的复兴是象征着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的文化乡愁叙事,文化乡愁叙事又是传统民俗复兴的精神内核与助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勒 《中国藏学》2002,(4):6-21
本文试图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进行综合论证。从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宏观角度论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关系。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 ,提出自新石器时代起 ,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三大民族系统。这三大古老民族文化区域系统的更高发展层次便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系统 ,证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源和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 ,主要论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大地上三大古老民族文化区域系统的历史渊源关系 (重点放在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上 ) ,证明藏族及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收和融合中华大地上三大民族系统的文化成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传统文化也在持续散发着其博大精深的魅力,并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精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谱系中,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体现,反映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在文化认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文化刻写了一个既有时间线又有整体性的集体记忆图景。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源泉,文化认同是集体记忆的结果和升华。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耦合共生,具有相同主体、共同经历、共有精神家园、共同目标。据此,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隐忧,我们认为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其文化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包含身份确认、内容建构、现实实践、精神系统、形式载体、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数千年生活实践活动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髓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诸如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价值观呈多元多变趋势、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淡薄等,提出有效路径,增强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数千年生活实践活动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髓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诸如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价值观呈多元多变趋势、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淡薄等,提出有效路径,增强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重重机遇与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并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当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路径。具体包括多措并举为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保障;以价值为导向拓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