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略论延安《解放日报》的广告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刊发过大量广告,这些广告从新闻之外的角度,为读者提供政治、经济、生活等信息,为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它们不仅是解放区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构成中国广告史重要的一页。这些广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尤其是本真、诚信的广告特色,对今天的广告业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一种特殊的启蒙典范,是对晚清民国以来中国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启蒙话语以"革命"为话语导向,以政治启蒙、思想启蒙和科学启蒙为基本构成,并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产生了特殊的话语变奏。延安《解放日报》的启蒙话语冲突和流变,凸显了中国启蒙运动和追求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延安<解放日报>关于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宣传十分出色,如果运用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新闻和消息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出其精兵简政的宣传呈现出以下特点:以陕甘宁边区为,以其他抗日根据地为辅;以理论文章为先导,社论有的放矢;新闻通讯,形式多样;杂文随笔,生动深刻;利用专栏,加强指导;同宣传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日趋成熟。延安《解放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健全的党报组织体系,不仅保障了传播的政治方向,而且对建立广泛的组织传播网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位一体”的传播队伍,从理论的权威性、专业性、大众化上牢牢确立了传播的话语权;其高效的运作方式,无论是传播主题的选择、版面的设置,还是发行渠道的安排,都以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旨归;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导向,则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能够深入民间并永葆生机和活力。四大传播要素共同建构起了上下联动、四方呼应、渠道通畅的内在传播机制,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延安《解放日报》登有大量广告,这些广告反映和记录了当时特殊条件下边区政府和人民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体现了注重社会效益、服务政治大局的经营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解放区特色。  相似文献   

6.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是当时全国报纸中发稿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文艺阵地,从中可以找到1941-1946年近六年的解放区文艺历史.它不仅是延安文艺政策的晴雨表和文学转折的历史见证,也是各种文化冲突集中释放的空间.在新旧时代交替的"革命狂欢"中,外来都市文化经过与延安主流政治文化和陕北民间文化的结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延安特色的新文化.在延安文学从精英文化向工农兵方向转型的过程中,除了延安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作用之外,读者的变迁、分化也是其重要的文化诱因.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并取得重要成果的历史阶段,《解放日报》作为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仅全面、深刻地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容,而且承载了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媒介和载体,其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多主体的创作内容、多渠道的引导方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将“文艺”专刊改为综合性副刊。《解放日报》改版前的作品更多地是呈现知识分子对于自由婚恋的憧憬与理想,探讨婚后女性面临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窘境以及个人私欲与革命信仰进行博弈而产生的离婚危机。改版后,综合副刊上刊登的婚恋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工农兵出身,呈现出政治进步可以成就美满婚姻、夫妻共同参加生产劳动可以促进家庭和谐、男女努力学习知识就可以收获爱的体验的新型婚恋观。文章通过考察改版前后不同时期《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涉及婚恋问题的文学作品,发现了延安时期男女婚恋观念的嬗变轨迹,认为《解放日报》对男女婚恋问题的反映与思考,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奋斗的重大历史课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以工业为基点推动现代化发展,将工业化视为推进民族解放和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建设工业的过程中从改进领导体制、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厂管理、提升工人品质等方面积累和总结了工业发展的经验,在党的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指明了战后中国工业的发展方向、信心来源和最终目标,以顽强毅力推进战后工业的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探索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形成过程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关键阶段。《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作为延安期间共产党兴办的重要报刊,在办报的过程中传播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化的进程,促使延安时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高潮。《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桥梁、渠道作用,为党的新闻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振森 《中华魂》2014,(9):F0002-F0002,F0003
正由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创作的大型情景音乐会《延安组歌》搬上舞台。这部作品共分十一个篇章,分别包括序曲"仰望北斗"和"宝塔丰碑"、"我们从抗大走来"、"延水情深"、"延河放歌"、"延安新风"、"南泥湾飘香"、"枣园灯光"、"杨家岭的红旗"、"延安火炬"九个乐章以及尾声"红色家园"。作品以深情的回忆与炽烈的表达,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生动立体地进行了呈现,展现了从1935年至1948年间,在延安这  相似文献   

12.
延安的精神内涵由身居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员、到访延安的国统区记者与奔赴延安采访的外国记者三者共同建构。美国记者访问延安、亲历延安、记录延安、传承延安的延安书写是本文的考察对象。美国记者的延安书写从日常生活、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入手,建构中国共产党与延安的国际形象。通过美国记者对延安精神的介绍与宣传,延安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以延安风貌为内核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进而影响了世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延安文艺研究的升温,研究中普遍存在用"延安文学"指称"延安文艺"、"延安时期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的现象.事实上,"延安文学"的概念本质上属于地域文学的范畴,可泛指在延安这一地域所生发的所有文学现象,它与"延安文艺"、"延安时期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的内涵虽有交叉,但其概念本身有着明晰的外延与内涵,不可互相指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已进行着事实上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与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延安马列学院作为“我们党创建的第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理论的比较正规的学校”,对延安时期党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欧阳山在延安时期推出的《高干大》,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创作的一部反映延安农村生活、塑造农民英雄形象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一改其早期创作欧化的语言风格,实践了《讲话》倡导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方向;延安方言在叙述故事与人物对话中的运用,是构建这部小说大众化、通俗化风格的最主要质素。同时,延安方言在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地域风貌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延安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延安时期延安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哲学、抗战形势和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课程作为其基本内容,以对青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良好学风的培养为重点,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促进党的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灌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特点。研究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对我们今天有效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方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忠实地记录并蕴含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样,延安方言之中积淀了丰富复杂的延安文化。择其要者,有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文化等内容。全面调查和研究延安方言与文化,可以引领延安方言由基础性的描写研究转向高层次的阐释研究;为延安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为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8.
延安学是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近年来,学术界从延安学总体性研究、延安学分支学科研究、延安学历史学科研究和延安人物研究四个方面对延安学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延安学尚处于初创阶段,有分量的学术著述和论文较少,还须进一步拓宽延安学研究的视野,开拓其研究空间,努力探寻新的研究方法,加大史料发掘、收集整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延安文学不仅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奔赴延安的年轻作家大多受过正规良好的西方文学教育,他们奔赴延安,自然而然把外国文学传播到延安。鲁艺更是延安复兴外国文学的圣殿。整风运动后,外国文学虽然在延安受到压制,但一些外国文学资源还是被延安艺术家改造利用,成功地把它们与中国民间文艺相结合。延安文学并非纯粹的民间文学,还包含外国文学的因子,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延安文学。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彼得·弗拉基米洛夫曾在延安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共区联络员和苏军情报组负责人,在共产国际和苏联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延安日记》是前苏联政治需要的产物,并非弗拉基米洛夫当年著述,其真实性和严肃性都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